菊潭文学
登方山不至有感
登方山不至有感
发布时间:2010-10-08
深秋的菊乡,天高云淡,空气格外清新透明,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桂花清香。站在我家二楼阳台上向西南眺望,距县城七公里外的方山一览无余,那矗立在山顶上的方山主要标志--高耸的电视发射塔,还有那观音寺大雄宝殿,是那样的清晰可见,就连那盘山的公路也近在咫尺。国庆节放假七天,闲来无事,我便萌生了登方山的念头,作为土生土长的内乡人,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十几年来,虽然登方山无数次,但我想这次要体现低碳环保,不走大路不开车,独辟蹊径徒步登山。于是我便鼓动我们兄弟姊妹三家没有外出的人,三个大人四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向着方山目标跃进。
上午十点钟我们从梨苑山庄出发,一路向西,秋后的田野,地肥人勤,劳作的人们正在腾茬整地,深耕施肥,备播小麦,到处是隆隆的机声,还有那不时传来的笑声,看来今年秋季又是一个不错的收成。大约十点半钟,我们来到了黄水河边,静静流淌的河水不见了夏日的咆哮,但从树腰上缠绕着的泥草仿佛又看到了今年夏季那次令人不得安宁的大洪水。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脱脚过河,没小腿深稍感凉意的河水,成了囿于在城市之中很少亲近自然的孩子们的最爱,像那河水中成群嬉戏的鹅鸭般欢呼雀跃。
不问忙碌的人们,不顾蜿蜒的小路,穿过田野,越过小溪,一直向西挺进,一路欢声,一路笑语,当我们抬头向西寻找方山标志时,大伙都诧异了,我们那里是去方山,方山在北,而我们却向西,已经偏离了登山的方向了,必须立刻矫正。折向北,从一个小山包向下行约二十分钟,我们到了一处人烟稀疏的村庄。“老乡,忙着里,上方山怎么走?”“从那个地方上去”,看到老乡在垛玉米杆,我上前问了问路。顺着老乡指引的方向,我们继续向北行进,山坡变得陡峭,但见小路两旁,一棵挨着一棵的酸枣树上零星地挂着几颗没有被人发现的野酸枣,这可馋坏了这邦孩子,争相跑着去摘酸枣吃去了。恰在此时,我们过错了正确的进山路。这里有两条路,一条径直向北,路特别窄,切被草丛覆盖,不远处有片茂密的树林,我判断这不是条进山的正道;于是我们便沿着长有酸枣树的这条路向西南方向行进。这好比一个大椭圆,直走抄的是近道,类似直径,而我们却走了大半个周长。山里的地形特复杂,人们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建了一些梯田路,我们就沿着这些梯田路时而攀登向上,时而俯冲向下,绕了好一会儿,才走到一条大路上来,其实这条道路就是从刚才我们走错的叉路口处径直上来的近道。
此时已近中午十二点,向山上看那标志性的建筑就在眼前,我们已经走到了南坡最下角,所处的位置是两山夹角处,在一片所谓开阔的田地里,一位老乡正开动着拖拉机犁地,机器的轰鸣声更加衬托出大山的幽静,稍稍打断他片刻,问上方山的近道在哪儿。他说走大道也行,从这儿走小道近,不过路险不好走,没加过多的考虑,我们便抄近道上山。错误就这样再一次发生了。
这哪里有路,到处荆棘丛生,我们磕磕碰碰地小心前行,最不可忍受的是那些带刺的叫不上来的灌木时不时地刺痛我们的手脚,挂住我们的衣服。我和儿子在前边当向导,道路太难行,又无明显痕迹,为了防止迷路,我们仿效那些在原始森林中从事科考的队员,在每一个拐弯处将小灌木枝折断当路标。登方山前,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有网友说方山少树木,置身其中,到处郁郁葱葱,乔灌搭配,植被丰富,山间柿树、石榴树等随处可见,也许这里是方山阳坡的缘故吧,但无论如何,网友有关“山无植被”的言论我无法苟同。大约走了二十分钟的样子,刚才在山下清晰可见的方山标志不见了,真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人迹罕至,原生丛林,落叶无痕,静谧无扰,我不由得想起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名言:世间奇景常在险远,而游人无所至焉。不远处有一座三间土坯房,好像已无人居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恐怕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触吧。经过艰难的前行,我们走到一处电线杆旁,眼前已无路,根本无法前行了。“我们会不会是迷路了”,几个孩子不由自主地大声嚷嚷。不见了目标,又无路可走,我们决定放弃这次登山,虽然大家都有些遗憾。于是我们小心翼翼,按图索骥,原路返回。下山后,当回头遥望方山时,哦,我们个个都惊呆了,我们刚才到过的那根标志性的电线杆距离方山目标又向西偏远了,虽然我们已经登到距离方山顶垂直高度近三分之一的位置了,如果选择继续攀登,茫茫的伏牛山余脉,境内绵延数十公里,说不定我们真的会在自家门口迷路呢。定了定神后,我们试着走老乡指引的大路不上反回,哇,不到十钟我们就走到了第一次遇到的叉路口处,而方才,我们却足足走了四十分钟。下午一点半钟,在黄水河旁边,选一处开阔的沙滩,我们席地而坐,把大包小包的食品、饮料摆放一地,静静的河水,西斜的太阳,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不时地总结着这次登山的感受。归纳有三:一曰:虽说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毕竟捷径只有一条,遇到紧要关头要注重听从正确的指教;二曰:要尊重客观规律,办什么事情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好比登山不应选择阳坡,阳坡光照充足,植被丰富,树林茂盛,不宜攀登;三曰人生如登山,须时时事事有明确的目标,要经常矫正方向,才不会偏离人生的正确航向,才会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
上午十点钟我们从梨苑山庄出发,一路向西,秋后的田野,地肥人勤,劳作的人们正在腾茬整地,深耕施肥,备播小麦,到处是隆隆的机声,还有那不时传来的笑声,看来今年秋季又是一个不错的收成。大约十点半钟,我们来到了黄水河边,静静流淌的河水不见了夏日的咆哮,但从树腰上缠绕着的泥草仿佛又看到了今年夏季那次令人不得安宁的大洪水。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脱脚过河,没小腿深稍感凉意的河水,成了囿于在城市之中很少亲近自然的孩子们的最爱,像那河水中成群嬉戏的鹅鸭般欢呼雀跃。
不问忙碌的人们,不顾蜿蜒的小路,穿过田野,越过小溪,一直向西挺进,一路欢声,一路笑语,当我们抬头向西寻找方山标志时,大伙都诧异了,我们那里是去方山,方山在北,而我们却向西,已经偏离了登山的方向了,必须立刻矫正。折向北,从一个小山包向下行约二十分钟,我们到了一处人烟稀疏的村庄。“老乡,忙着里,上方山怎么走?”“从那个地方上去”,看到老乡在垛玉米杆,我上前问了问路。顺着老乡指引的方向,我们继续向北行进,山坡变得陡峭,但见小路两旁,一棵挨着一棵的酸枣树上零星地挂着几颗没有被人发现的野酸枣,这可馋坏了这邦孩子,争相跑着去摘酸枣吃去了。恰在此时,我们过错了正确的进山路。这里有两条路,一条径直向北,路特别窄,切被草丛覆盖,不远处有片茂密的树林,我判断这不是条进山的正道;于是我们便沿着长有酸枣树的这条路向西南方向行进。这好比一个大椭圆,直走抄的是近道,类似直径,而我们却走了大半个周长。山里的地形特复杂,人们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建了一些梯田路,我们就沿着这些梯田路时而攀登向上,时而俯冲向下,绕了好一会儿,才走到一条大路上来,其实这条道路就是从刚才我们走错的叉路口处径直上来的近道。
此时已近中午十二点,向山上看那标志性的建筑就在眼前,我们已经走到了南坡最下角,所处的位置是两山夹角处,在一片所谓开阔的田地里,一位老乡正开动着拖拉机犁地,机器的轰鸣声更加衬托出大山的幽静,稍稍打断他片刻,问上方山的近道在哪儿。他说走大道也行,从这儿走小道近,不过路险不好走,没加过多的考虑,我们便抄近道上山。错误就这样再一次发生了。
这哪里有路,到处荆棘丛生,我们磕磕碰碰地小心前行,最不可忍受的是那些带刺的叫不上来的灌木时不时地刺痛我们的手脚,挂住我们的衣服。我和儿子在前边当向导,道路太难行,又无明显痕迹,为了防止迷路,我们仿效那些在原始森林中从事科考的队员,在每一个拐弯处将小灌木枝折断当路标。登方山前,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有网友说方山少树木,置身其中,到处郁郁葱葱,乔灌搭配,植被丰富,山间柿树、石榴树等随处可见,也许这里是方山阳坡的缘故吧,但无论如何,网友有关“山无植被”的言论我无法苟同。大约走了二十分钟的样子,刚才在山下清晰可见的方山标志不见了,真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人迹罕至,原生丛林,落叶无痕,静谧无扰,我不由得想起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名言:世间奇景常在险远,而游人无所至焉。不远处有一座三间土坯房,好像已无人居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恐怕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触吧。经过艰难的前行,我们走到一处电线杆旁,眼前已无路,根本无法前行了。“我们会不会是迷路了”,几个孩子不由自主地大声嚷嚷。不见了目标,又无路可走,我们决定放弃这次登山,虽然大家都有些遗憾。于是我们小心翼翼,按图索骥,原路返回。下山后,当回头遥望方山时,哦,我们个个都惊呆了,我们刚才到过的那根标志性的电线杆距离方山目标又向西偏远了,虽然我们已经登到距离方山顶垂直高度近三分之一的位置了,如果选择继续攀登,茫茫的伏牛山余脉,境内绵延数十公里,说不定我们真的会在自家门口迷路呢。定了定神后,我们试着走老乡指引的大路不上反回,哇,不到十钟我们就走到了第一次遇到的叉路口处,而方才,我们却足足走了四十分钟。下午一点半钟,在黄水河旁边,选一处开阔的沙滩,我们席地而坐,把大包小包的食品、饮料摆放一地,静静的河水,西斜的太阳,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不时地总结着这次登山的感受。归纳有三:一曰:虽说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毕竟捷径只有一条,遇到紧要关头要注重听从正确的指教;二曰:要尊重客观规律,办什么事情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好比登山不应选择阳坡,阳坡光照充足,植被丰富,树林茂盛,不宜攀登;三曰人生如登山,须时时事事有明确的目标,要经常矫正方向,才不会偏离人生的正确航向,才会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