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诗歌
诗歌
发布时间:2011-06-03
1、七绝.春日傍晚感赋
过雁声洪正返家,
隔窗循影望天涯。
享今芳气春风暖,
夕照楼丛赠赤纱。
2、古风.湍河春意
柳拂柔波泅鸟行,
春风催蕾竞嫣红。
晴空疏影河滨静,
漫步遥望岸钓翁。
3、歌咏:方山奇观
蜿蜒曲路通上天,
置身山怀不见山。
犁起沃土翻作浪,
片片油菜金黄粲。
雾霭霓裳山靛美,
趋前近观似梦幻。
坡路几多歇息处,
探听樵夫指说远。
声响空谷觅茫然,
蝶舞林间觉悠闲。
忽望崖端若蚁动,
学童踏青正下山。
后记:方山――即方山公园,位于河南省宛西内乡县城西郊,系伏牛山脉的一部分,属山中公园,因山的外形近似方形而名。站在城东的五龙庙坡或城西的望城岗,望方山而感到其雄伟!身临其间,而感到其胸怀的博大!有“置身山怀不见山”之说。笔者所作的《方山奇观》是没有进入方山门所观、所感受到的。方山景区是近年内乡开发的旅游公园,笔者觉得方山开发有两点感到满意:一是地貌选择满意。黄土丘陵与岩石岗坡相连,起伏跌宕,舒展有度,变化多端的景致妙趣横生;二是踩线通路满意。方山之奇在于它的雄伟壮观:未开发时,慕名而来,结果因沿老路,绕旁边路过,不见方山;开发后,沿线“蜿蜒曲路通上天”,“置身山怀不见山”,使人心旷神怡。步步景异,处处觉奇,发自内心称羡这大自然的造化。
4、诗歌:洋桥
题记:解放初期,一直到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的老百姓中间常常在称我们的日常一些生活用品和其它用品时,往往在其前面冠以“洋”字,例如:火柴――洋火、煤油――洋油、铁钉――洋钉、水泥――洋灰等等。那是解放以前我国生产力落后,在广大农村的老百姓的意识里,西方国家的产品往往是一些具有先进生产工艺的产品,对这些泊来品称为“洋”产品。这种历史的烙印,经历了我们的几代人,才渐渐远去。
“内乡一桥”位于内乡县菊潭公园的东南角的湍河上,始建于1937年7月,经历过抗日炮火摧残,是河南省境内最早运用西方技术建造的三座桥梁之一,曾在312国道上担当过重任,为沟通陕、豫、鄂经济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内乡一桥”有三个名字,还有两个是“老桥”、“洋桥”。笔者的母亲今年七十余岁,当我与她一起经过“洋桥”时,她总是情不自禁地讲起她小时候来到县城的湍河岸看建桥的事。那时,母亲五岁,乡亲们说去县城看建桥,牛车上坐满了人,她是坐在车的尾上一路颠簸才到湍河岸“一饱眼福”的。母亲说看建桥的人很多,在人群中走散了,让乡亲们找得很不容易。母亲还讲她的老奶奶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在建“洋桥”以前,老奶奶过河很艰难,在过简易木桥时,遇到光滑的一段不容易过,就坐在上面,一点一点向河对岸挪去-------
洋桥
七十年前
天津人具有先进造桥技术的手
在穷乡僻壤
老百姓的眼里演绎造桥的梦幻
湍河两岸
民工的碎石锤在嘭嘭地响
那跟随十里八乡的村民,到来的牛
在哞哞地叫
人声嘈杂,场面热闹,异常壮观
主要是那有圆有方、有板有桩
――洋灰的可凝聚的神奇
让双双布满有黄土色印痕的眼睛睁得老大
淹没于历史长河的鹅卵石也许不再寂寞
谁能看透天上白云曼舞的异样
很多年,许多人蒙在鼓里
以为造桥的专家是洋人
不过,让他们舒服的是
再也看不到那位小脚老奶信徒
每个礼拜在独步桥上向河对岸艰难挪动的身影
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有虔诚而引发的心疼
后记:正是母亲的讲述和不只一次提起的原因,我想写一篇关于“洋桥”的稿子,但是,为了生计,工作捆绑所累,没能实现写一篇散文的愿望――那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走上社会进行采访和收集素材,仅能通过母亲的讲述和查阅到《内乡县志》的一点信息内容,就以“诗”的形式写了“洋桥”。对自己来说,关于这件事算是勉强画上了句号。
日月轮转七十年,人间发生了沧桑巨变,如今,老“洋桥”仍在发挥着余热,昔日建桥人今何在?又有多少人知晓关于“洋桥”的事情呢?
内乡人看“洋桥”是随心所欲即可实现的事,而对于远方的朋友来说,当您在游览完“世界生物圈――宝天曼”和“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后,不妨登临“洋桥”、手抚铁栏,眺目北望:二桥、三桥、铁路桥,从一个县城的变化,会有许多感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