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内乡县衙赋
内乡县衙赋
发布时间:2011-05-26
内乡之域,地属三楚,春秋之时称郦邑,隋唐之后曰菊潭,向为宛西重镇;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居南阳盆地之边缘,处秦楚之要津,北连秦川兮,南扼荆襄,自古为兵家所必争也。内乡之邑,得天兮独厚,地杰兮人灵。湍河纵贯,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文明昌达,久享“茂林修竹之地”、“茱萸之乡”、“中药材集散地”之美誉;春秋“完人”商圣范蠡之故里,菊花之源地,历受国人之仰慕。
县,始于春秋,形成于战国,定制于秦朝也。县衙,乃大唐之后封建中国县官治所之谓也。内乡县衙,原在西峡口(今西峡县城),元朝之初迁于渚阳镇(今内乡县城)也。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此乃封建治政之理念也。基此,元、明、清历届内乡知县皆注重修衙,屡有建树。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尹潘逵,始建厅堂廨舍,县署雏形初具焉。元末农民起义,县衙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县史惟一,予以重建;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知县沃予以扩建,开拓宏广,其制始备焉。崇祯末年,李“闯王”义军攻破内乡,县衙被焚二度。清康熙五年(公元1660年),知县马万里,再修县衙;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捻军奔袭内乡,县衙三度被毁也。此后三十余年,战乱频繁,民穷县贫,多任知县无力修衙,借察院办公,寄人篱下,苟延度日。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知县章炳焘雄心勃勃,又造县衙,匠心独运,大兴土木,身体力行,监工严厉,拆过照壁墙体,罚过工头李狗子。历时三载而竣工,集内乡县衙署建设之大成,规模宏远,占地24000平方米,有房舍280余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应运而生。改朝兮换代,古衙兮易主。1927年,县衙成民国县政府所在地;1948年,内乡县人民政府在此办公。1968年,县政府迁移别处;人武部等十二大局委留守,几百户人家进驻。岁月流逝,县衙沧桑;饱经风雨,百孔千疮。战乱岁月,县衙东辅线上房屋多失修而坍塌;和平年代,县衙西辅线上建筑多拆除而建新。唯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保存尚好,风貌依旧。如前朝之遗老,县衙黯然神伤;犹没落之贵族,县衙尊严渐失。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历史遗产,发掘珍惜。丰衣足食,旅游兴起成时尚;吸引游客,开发景点为良方。1983年,河南省文物局尤志远前来内乡,检查古建筑,盘点文化遗产。尤公独具慧眼,认定县衙古建筑在当代堪为绝版,建议恢复原貌,开发成内乡旅游资源;县文物工作者余飞、徐新华二位同志配合检查工作,心有灵犀,一点即通,遂生建立内乡县衙博物馆之念头,奔走多方,晓之以保护古衙建筑之道理;呼吁四处,求融资建县衙博物馆之公情。死扭活缠,碰钉子不介意,一意孤行;上蹿下跳,遭白眼不气馁,知难而进。余飞先生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公众哀悼;开拓奠基之功,有口皆碑也。信其理,感其诚,动其情,内乡县委书记黄玉钧下定决心,于1984年会议决定,列县衙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于1985年筹建县衙博物馆,再于1986年使衙馆对外局部开放。嗟夫!落草民间多年之古衙,于是绝处逢生;形销骨立之旧署,从此青春焕发。依典籍之记载,据老者之回忆,摸清了底子,保存尚好的古建屋宇一百一十七间;制定了规划,须重建的房舍一百六十又三。任重道远,人心浮动,莫衷一是。王思未书记联席会上一锤定音,程建华副县长雷厉风行一马当先。大搬迁和大拆除同行,大抢修与大修葺并举。自1985年至2000年,漫长十五载,持之以恒,不间不断。阻力重重,百困千难。县长于国干,励精图治,志在必得,大刀阔斧,克难攻坚,业绩辉煌,功勋卓著。人武部、检察院、司法局、文化局、教育局、供销社、城建局、商业局、医药局、物价局、民政局、公安局十二大单位,按期限分批次从县衙内搬出;东、西辅线上,722间非古衙建筑物,依规划有秩序就地彻底拆除。循“修旧如旧”之原则,中轴线上,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及配房,修葺完善;两辅线间,寅宾馆、衙神庙、土地祠、县丞衙、主簿衙、三班院、狱神庙、吏户礼兵刑工房,抢修复原。重铺了百米甬道,再建了温馨后花园。县政府重金悬赏,八方征集流失散落的古衙文物,免除博物馆遗珠之憾。国干县长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修正过施工图纸,拆除过膳馆墙体,更换过礼房檀梁,纠正过“双祠院”地基。其建馆之功,可与炳焘知县修衙之勋相媲美矣!朱长青部长与博物馆长王家恒先生,为县馆之上档升级,备文件、绘图纸、制音像,风餐露宿,呕心沥血,几度春秋;赴省会进京城,结交编辑记者,争取媒体推介,拜谒学者名流,求得认可支持。酸甜苦辣尝尽,坎坷曲折历遍。事迹动人,功不可没也。茗公先生,博学多才,广交名士,深挖衙署文化底蕴,县衙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向升馆长,再接再厉,奋发有为,全面提升展馆品位,博物馆面貌日新月异。由是,内乡县衙博物馆得以步步高升,平步青云:1986年晋升“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荣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加入“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牵手,昂首走出国门,挺胸走向世界。2005年,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此,内乡与县衙联体,县衙和内乡孪生。来内乡必看县衙,谈县衙必说内乡。
庄严兮内乡县衙!位县城东大街之左侧,临滔滔湍河之右畔;偎现代高楼之怀抱,居时尚街区之中央;守一处青砖灰瓦之遗存,辟一片古色古意之天地。旧朝之领地,不弃不离;古代之风情,不改不易。四柱三门的牌楼,榫卯斗拱,飞椽挑檐,气势恢宏;匾额“菊潭古治”,醒目大气,洗练凝重;砖券拱形的大门,门楣魏书:“内乡县署”,遒劲雄健;铜钉铜扣的黑漆大门,似乎牢不可破,关牢一段菊乡厚重之历史。百米甬道,青条石铺就,引领游客走进衙内,走进封建时代。亦真亦幻,恍若隔世。仪门、大堂、二堂、夫子院、三堂依次推进,深邃幽古,壁垒森森,生衙门深深深似海之喟叹;主体建筑屋顶,“五脊六兽”装饰,寓祛灾除祸、安定吉祥之美意;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园林结合,北方单体结构与南方廊庑相连并用,融长江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庄严与美观兼备矣!
雄伟兮内乡县衙!建筑群落规模宏大,形态壮丽,布局严谨,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呼后应,遵循明清时代地方衙署建筑规制:“座北朝南”、“左尊右卑”、“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体现封建传统礼制思想之正统。自南向北,五院连环;自东而西,三条轴线。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夫子院、三堂,在中轴线上贯穿;旌善厅、寅宾馆、三班院、典史衙、县丞衙、东账房、东花厅,在东辅线上比排;申明厅、膳房、监狱、吏舍、主簿衙、西账房、西花厅,在西辅线上并列。中轴线为纲,双辅线为目,纲举兮目张;巍峨大堂为中心,其余建筑环绕卫拱,众星兮捧月;大堂、二堂、三堂之体量与功能,比照故宫之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体现封建社会等级秩序之严格,中央到地方的一脉相承,专制王朝天下归一之大一统。壮观肃穆,皇家气派。“龙头在北京故宫,龙尾在内乡县衙”之说,呼之欲出矣!
厚重兮内乡县衙!陈列展览兮目不暇接,睹物思人兮思绪万千。知县职能,大而又全,广而又繁。征税纳粮、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听讼断狱、教化百姓、兴学科举,六大职权集于一身,行政与司法系于一人,举足而轻重也。大堂上“明镜高悬”之审案理想境界,二堂上“鸣琴而治”之潇洒施政风格,三堂上“清、慎、勤”之切切官箴训示,把帝王对命官之重托,昭示俱足;将朝廷寄知县之厚望,表达无余。知县元好问,不辱使命,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好诗善文,文采横溢,博金元文坛领袖之桂冠;离任之际,吏民牵衣顿足,攀辕卧辙,挽留不舍,实为亲民之“父母官”矣!知县章炳焘受命于危难之际,奖励耕织,微服私访,嫉恶如仇,严刑峻法,修衙建署,大有作为,交卸时内乡“太平无事”,政绩彪炳史册矣!巡视六房,折服“清朝与胥吏共天下”之高论;侧目“门子房”,晓得“走后门”歪风邪气之由来已久;浏览文、武官员服饰,明白“衣冠禽兽”成语之原始含义;观看监狱和刑展,浑身毛骨悚然,倍感封建肉刑之残酷野蛮,体会当今法制之平和文明。游历了县衙,你会觉得此行不虚;参观完博物馆,你定感到受益匪浅。嗟夫!“一座内乡县衙,半部官署文化”之赞誉,实不为过矣!
华美兮内乡县衙!三十余幅匾额楹联,镌刻于县衙主体建筑之上,俯仰即是,瑰丽多姿,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文采飞扬,词藻华美,弥足珍贵也!或概括治地地理位置、山川形胜,“依宛镇连丹郧商圣故里,接秦晋瞩荆襄郦邑菊源”;或申明施政宗旨与政治抱负,“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或以官箴戒约自励,“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或自奉俭约、廉洁自律,“宽一分,民多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或体现民本思想,“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或阐述执法理念,“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为重,罚疑为轻”;或告诫僚属尽职尽责,“厉兵秣马备不懈,枕戈待旦防未然”;或省视自身功过,“扪心自惭兴利少,极目只觉旷官多”;或反映建筑功能,“以食为天,一日三餐谁能少?因客而酒,七碟八碗我不多”;或勉励部属敬业,“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或劝导罪犯认罪服法,“尔违条犯律罪有应得,吾发奸伏歧途指返”;或感悟人生、抒发情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尤其知县高以永所题三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和盘托出,承朱基总理之高评,蒙江泽民总书记之褒扬,堪称县衙“镇馆之宝”,孰不服耶?知县章炳焘所撰屏门匾额“天理、国法、人情”,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将知县施政与审案之原则,一语道破,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家喻户晓之口头禅,谁不赞欤?县衙楹联,虽多为封建官吏自我标榜之溢美之词,欺世盗名之虚伪之作,不可全信为真,陶而醉之;“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乃封建衙门之真实写照也。然其励志之语,抑或为清官勤吏所真心追求与践行也,于今天为官从政做人,大有裨益,不可轻而视之;其斐然之文采,对后生遣词造句作文,亦多有借鉴启示,不能摒而弃之矣!
荣耀兮内乡县衙!自元朝之初修衙始,迄今七百余年矣!万千故国县衙皆毁,而吾衙独善其身,真乃七十万内乡人民之幸事!夫子院中,七百岁桂树,枝繁叶茂,葳蕤参天,一年花开二度,出类拔萃,实为奇观,可谓“神树”,将古衙三毁三建的峥嵘岁月见证,把古衙逢春的勃勃生机象征。自公元一九八六年对外开馆以来,县衙一路顺风,鸿运连连:由“县保”而“省保”再“国宝”,纳进国家4A级景区序列,加入“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行专线,成为内乡旅游业之标兵,对外交流之名片,开放搞活之窗口,经济发展之增长点。专家学者,张德勤、史树青、朱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杨伯达、胡蝇、吕济民、郑鑫淼、王道成、王宏均、安金槐…相约县衙,研讨其独一无二封建衙署实物标本之文物价值;政要将军,李德生、李岚清、王忍之、朱基、罗干、彭佩云、周铁农、张思卿、罗豪才、白立忱、袁宝华、贾春旺、王忠禹、韩启德、贾庆林、刘云山、曹刚川、李栋恒……莅临县衙,寄保护古衙之热切希望;名人名士,一代伟人毛泽东之女儿李讷,已故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著名作家王蒙、刘心武,著名歌星张明敏……光顾县衙,表由衷欣赏之美意;报业巨子,《解放军报》总编杨子才,《新华社》社社长穆青、副社长冯健,《求是》杂志编审周溯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社》社长兼编辑李岩伶,《香港大公报》总编辑周庆……造访县衙,达真切关注之心愿;报刊媒体,《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文物报》、《河南日报》、《大河报》……宣传推介,县衙报纸上有“名”;影视网络,《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香港阳光卫视》、《澳大利亚民主电视台》、《日本三重县电视台》、台湾《卓越传播有限公司》、南京《华艺电视公司》……《人民网》、《新华网》、《雅虎网》、《搜狐网》、《新浪网》……报道传播,博物馆视频上有“影”;大江南北,国内之同胞,接踵而至,聚首古县衙,叹传统文化之厚重精深;欧亚美非,国外之游客,纷至沓来,造访博物馆,羡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
骄矣内乡县衙!建馆以来,殊荣叠加:“天下第一衙”、“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北有故宫,南有县衙”、“贵重的文化遗产”;豪矣内乡县衙!开馆至今,好评如潮:“一座内乡县衙,半部官署文化”、“珍贵史迹,进门有益”、“历史唯物主义的好课堂”、“世界文化多样性十家博物馆”;幸矣内乡县衙!誉满华夏,期待殷殷:“遗构仅存,珍重保护”、“衙署犹存、子孙永宝”、“常留人间作史鉴”、“保护文物、启迪后人”。
昔者,悠悠古衙逢胜世,煌煌功业入汗青;今也,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先生志存高远,继往开来,奋力开拓,再掀县衙周边环境整治之高潮,意使其东有明清商业街,西有历史文化巷,南有休闲广场,北有宽广后花园也。若是,博物馆周围之建筑更匹配,县衙之环境氛围更适宜,旅游之品牌更靓丽,内乡之名片更抢眼!如此,县衙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情势,如箭在弦上;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喜讯,当为期不远!
诗曰:
华夏独绝一标本,内乡县衙天下闻;
贵重遗产传家宝,古为今用永留存。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于湍河之畔“耕读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