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老屋嬗变

老屋嬗变

发布时间:2011-05-13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1-05-13

      岁月流逝,流不尽沧桑巨变;时光荏苒,忘不掉老屋变迁。转眼间,离开农村老家进城工作已十多个年头了,许多记忆早在不经意间已经模糊、忘却,唯独家乡老屋的样子却久久留存于记忆深处,而且历久弥清。印象中的老屋,经历了由破到新、由矮到高、由暗到靓的嬗变过程。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父母同兄弟们分家,分的半瓦半草房三间。半瓦半草是说该房前半面屋顶用青瓦铺盖,后半面屋顶由于没有财力买瓦而用茅草铺盖,四面墙体用黄土夯就,墙矮屋低,室内昏暗,四面透风冬冷夏暖,窗户无论春夏只用一张破塑料遮挡蚊子和寒冷,雨天屋外大下、屋内小下。小时候在家学习,白天屋内也看不清字。一到雨天,我家的锅碗瓢勺桶统统都得上班,用来接屋顶淋下的雨水。这还不是最令父亲头痛的事。父亲最怕阴雨连天,如果那样,我家房屋随时都有被雨淋塌被水焖塌的危险,特别是到夜间,父亲便彻夜不得安眠,时不时就得打着灯笼查看墙体安全与否,以便随时转移我们姊妹到安全的地方。到了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经济条件有了一点改善,父母便省吃省喝买足青瓦和红砖,把房屋简单翻修了一番,屋顶全部用青瓦盖住,四个墙角用红砖砌实,变成了当事有名的“四角宁(硬)”,引得左邻右舍一片羡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完善,我家种植了烟叶、红薯、花生、芝麻、棉花等经济作物,家庭有了一定经济收入,同时在父母辛苦劳作和勤俭节约下,到90年代初,我家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建新房便自然被排上日程。1991年冬天,在父母的张罗下,我家的“小五楼”(上二下三砖混房)便在“四角宁(硬)”旁边拔地而起了。说是拔地而起,按现在的话说,没有门窗,室内外也未粉刷,充其量也就是建成个框架。就这,我家还欠了3000多元外债。为了省钱,框架建成后,父母便亲自动手(有时候星期天、节假日我们兄妹也帮忙),自己到河里捞沙、拉白灰、粉墙,然后把房前屋后的树木伐了,截开、晾干,然后自己做门做窗,最后再用卖鸡蛋攒的钱安装了窗玻璃,等到房屋完全建好,已到1993年夏天。虽然此次建房时间长、劳心劳力,还欠外债,但毕竟房子宽了,房屋亮了,住房条件有了质的变化,而且我家这座房子是我村的第一座“小五楼”,矗立在全村最前面、最高处,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全村人当时向往和努力的目标。

      到了2007年初,父母同我商量要把老屋“四角宁(硬)”拆掉重建。我一听就急了,不无忧虑的说:“咱家现在房子不十分紧缺,全家能住得下。而且弟弟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了,现在农村是结婚很费钱的,当下最重要的是要给他攒足钱和物。再说,现在房子盖好了,像上次建房一样,劳心劳力,还欠一屁股债,您二老年岁也大了,受这罪干啥?不如弟弟结婚后,如果确实想盖房,由他们自己操心得了。”父亲听了,笑笑说:“你不太了解,现在农村盖房不用操心,农村也有专业施工队,只要资金充足,几个月就盖好了。再说钱的事儿,你也不用操心。虽然你上大学、结婚,还有你妹妹结婚花了点钱,当时欠了点外债,但国家形势好,咱家收入还可以,债早就还清了。特别是这几年,国家政策更优厚了,种粮有良种补贴,种地有综合补贴,买农机有农机补贴,买家电有家电补贴,而且农业税也免了。现在每年烟叶收入不错,红薯、棉花、花生坐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去,而且价钱也不错,咱家的杨树经济林,是我们的蓄钱罐,你弟弟还有不错的生意。我和你妈算了一下账,我们房子盖好后,也欠不了几个账,再说,咱家每年不还有几万块的经济收入嘛!根本不影响你弟弟结婚成家。”我无话再说,半年后再回老家,眼前的景象让我确实很吃惊:一座高大明亮的封闭式高楼拔地而起,外墙用淡红色涂料粉刷一新。走近再看,窗户一律使用白色塑钢装修,窗明屋靓,室内地板砖平整有序、门窗包装新颖、吊顶鲜亮别致,墙体在室内灯的照耀下明光油亮,皮沙发、大彩电、冰箱、空调、太阳能等电器一应俱全,院内桂花飘香,树木葱绿,小鸟啾啾……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舍离去,忘记了这究竟是农村老屋还是县城洋房。

      如今看来,农村老屋的变迁,其实与其它广大农村人家一样,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高、变美、变靓。我想,农村人住房条件的一步步改善,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不正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方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巨大而又深刻的嬗变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