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听雨

听雨

发布时间:2011-03-04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1-03-04

      没有雪的冬天,干燥的让人心烦。焦渴的心如同那干裂的大地,急需雨水的滋润。不期,周五天公终于开眼,下起了小雨。

      初春的小雨夹杂着料峭的春风,带着寒冷扑面而来。洗去蒙了一冬的浮尘,看那片片鲜亮枝楞的新叶,如刚出浴的人,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有使不完的劲儿。看那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或方正或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的吮吸着甜甜的甘露。本来有些黄萎的,似乎刹那之间变青了,本来是青的,变得更青了。相信人们的整日焦躁“扑通”的心一下子安歇下来,静静的呆在腔子里。久旱逢甘霖,为人生快意的三件事之一,而今看来绝非虚言。

      入夜,雨没有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是无声的,大约下的时间久了,窗户外雨水滴滴答答的响个不停。雨声就这样不急不燥,不紧不慢的响着。似小夜曲般静谧安详,轻轻撩拨着心弦,“如听仙乐耳暂明”,让人虚无超脱,尘念顿息,静静的享受这份大自然的礼物!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的我们,忙得焦头烂额,哪有心思去看云听雨,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造化的垂爱。

      其实在中国,听雨本是雅人的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听出了春雨的温馨轻柔。“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因听雨萌生了爱惜怜悯之情。至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友情的珍贵。“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出了诗人夜思壮志难酬的悲哀。而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雨如轻锤敲打着诗人的心扉,牵引着她的满怀愁绪。而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的李后主,将国破家亡之恨,物是人非之愁,借春雨描摹的淋漓尽致。

      因雨生爱,因雨生恨,因雨生愁,个人际遇不同,听雨产生的情绪就不同。足见这透明如丝,轻巧如尘的微小灵物是多么的撩人情思呀!其实,关于听雨的佳作,最为著名的要数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诗人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适意快活,写中年人世漂泊如浮萍的孤单寂寞,写老年尝尽人生百味后的淡定从容。诗人在阅尽人世沧桑,尝尽悲欢离合后,将多少爱恨多少得失,尽付雨声中,用听雨这一事件贯穿自己的一生,可谓听雨佳作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之作。前人之叙倍矣!而我辈碌碌无为衣食所忧为工资所累,今遇雨却窃窃自喜,扬眉瞬目谓有奇景,岂不贻笑大方!

      说不清从那一年开始,自己对天气格外的关注了。大约是成家立业之后,天时人事日相催,愈发感觉人世的艰难之后吧。作为农民的儿子,虽然对农活的辛劳,对农村的艰难仍心有余悸,对农人的不易有切身的体会,但是自己打心眼里厌恶那无休止的劳作,无情的逃避着农村。然而我还是年复一年的渴望,庄稼能风调雨顺,农民能多打粮食。民以食为天,这样物价才肯能稳定,兜里的钱才能充实些。如果天大旱,威胁到庄稼的成长,粮食歉收,拉动物价上涨,一切都涨唯工资不涨,日子自然过的紧巴。所以虽不是农民,却也心急如焚,唯盼能早些时间天降甘霖沐浴清化。相信碌碌如我辈者,均有此等忧心,你说是吧?最后托四句诗言志:华夏国运昌,卯年呈吉祥。风调雨又顺,福寿永绵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