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秋天的记忆
秋天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2-11-21
有人爱春花灿烂,有人爱夏草如荫,有人爱冬雪皑皑,我却独爱秋天,秋天是令人怀念的。
钟情秋天,始于童年。
童年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也许生不逢时,我出生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那时的村民小组叫生产队,农村的经营方式叫大集体,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其实就是凭工分分配,劳力多的家庭挣工分多,能评上“余粮户”,相对分的粮食多,每年还能分几元或几十元余粮钱;劳动力少的家庭,挣工分少,那当然是“缺粮户”,我们兄妹多,父母再艰难也非让我们上学读书,(同村的伙伴不少初中没毕业,父母就让其辍学回家挣工分),“余粮户”与我们无缘,每季除了少分粮食,还要给队上交缺粮钱。夏季,收了麦子,生产队按工分分麦子,打麦场上那按工分多少分配的大小不一的麦谷堆,让我最早知道了什么叫贫富悬殊。本来嘛,我们那贫瘠的小山村,大都是坡地,地少地薄,每年人均口粮只有几十斤小麦,有一年,我们队人均分小麦108斤,队长高兴地说“创历史最高”,这点粮食,“余粮户”也不够吃,何况我们这些吃不到平均数的“缺粮户”呢!尽管母亲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可我们还是年年青黄不接,每年春天,父母就要从亲戚家借一点麦子,等夏天接上新麦子了再还给人家。平时能吃顿白馍,是改善生活;逢年过节,母亲才舍得炸点油膜,割几斤肉,买点菜。高中时,我和兄长一起读高中,家里每年分那点小麦实在难以支撑,我和哥哥就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自己做饭,每次家里磨的面,我们把前两遍“精粉面”拿走,家里人就吃剩下的“黑面”,尽管如此家里还是没有办法同时供我们读书,我中途休学一年,待我哥哥高中毕业,我才得以重返校园,继续我的学业,哥哥因此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那年月,“贫穷”的大口吞噬了多少像我哥哥这样人的前途。
秋天就不一样了,秋天的庄稼种类丰富些,有红薯、玉米、豆类,在我们那山区红薯被称为是“半年粮”,农历八月开始吃上红薯,九月、十月份,下霜之前,开始收获红薯,生产队里分的红薯,一部分窖藏起来,一部分晒成薯干,收藏起来,作为冬季和第二年春天主要的食粮。在那年月,红薯、红薯干、红薯面这“三兄弟”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年前主要是红薯当家,年后红薯干当家,红薯煮着吃,蒸着吃;红薯面蒸馍、熬汤、做成面条或红薯丸子,母亲总能变着样子调节我们的生活。想想读高中时,在学校,早饭是半网兜蒸红薯,晚饭是红薯面馍,每每想来胃就泛酸,说给现在的孩子听,都以为是天方夜谭!
秋天山坡上的柿子,特别的诱惑。农村有句谚语“七月黄蛋,八月面,九月吃吃当顿饭”,就是专对柿子而言。意思是七月份的时候,柿子黄了,八月份开始成熟,九月份就完全熟透了。全村哪条沟里有柿树,有几棵柿子树,我们了如指掌。每天放学回家,母亲要是没做好饭,我们就挤空到附近的柿树上看看,有变红的柿子,非要亲手去摸摸,若熟了,就成为我们的美食,其实不少柿子是被我们捏熟的。到了星期天或假期,小伙伴们就要把村子的柿树,几乎串够遍,只要有红的,一个也不会放掉。那一年,在村子北边的柿树上,因贪吃柿子,不慎碰到了柿树上的蜂窝,恼怒的蜜蜂群起攻击,把我蛰得从树上掉下来,身上因此留下了伤疤。到了九月份,柿子大都熟了,不等在树上熟透,队上把柿子摘了,分到各家各户,一部分储藏起来,放软了吃;一部分放在热水里泡几天,变甜了,像水果一样,硬着吃!更有趣的是,我们这些馋猫们,到了七八月份,就开始偷偷地摘些柿子,埋在河边的沙滩,或稻谷地里,过几天变甜了吃。有时,怕伙伴们找到,挖空心思把柿子埋得隐藏些,结果连自己也忘记了埋藏的地点,最后白白的泡坏了。那些放在家里的柿子呢,父母亲就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每天我们回家就要把柿子摸个遍,结果捏软的柿子也变了味,吃起来涩涩的。秋日的山上还有其它果实,如空豆(山楂)、酸枣之类的,总之,秋天我们到山上放牛、拾柴火是挨不了饿的。
童年的另一个深刻的记忆就是缺钱花。我们家人多劳动力少,“缺粮户”这顶帽子,就像一个死皮赖脸的无赖,一直伴随着我童年的记忆。每年的“缺粮钱”,一部分是父母东挪西借交的,一部分是贷款交的,记得我参加工作后,还帮家里还信用社的缺粮贷款。在我们那地方,夏季除了能分些小麦,经济上的收入主要靠秋天。早些时候主要是队上分的红薯,一部分切成薯干,家里收藏一些食用,另一部分卖掉换点钱。所以秋天晒红薯干,我们特别的当回事。村里人要提前选好天气,找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晒薯干。早晨起来,全村人齐上阵,先是刨红薯,然后把红薯分到各家各户,各家把红薯挑到坡上或高地切成干,再散开摆好,经常是大人切干,老人孩子们把一片一片的红薯干摆开来,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早晨饭和中午饭是送到地头吃的。最怕的是天气变脸,半夜三更天气变了,全村人竞相呼喊着去捡红薯干,孩子们也被父母从床上拉起来,逼着到山上抢红薯干,村子周围的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吵闹呼叫的埋怨呐喊声,至今记忆犹新。捡回家的薯干,等天晴了,再挑到山上,若是遇到连阴雨,红薯干变霉了,那可不单单是吃起来不好吃,红薯干也卖不到好价钱。后来,包产到户后,不少家庭在上坡上私自开垦了荒地,不但种植了红薯,也种上了花生、黄姜等其它经济作物,收入渠道扩宽了。靠山吃山,秋天家庭的另一收入就是卖点柴火。每年除了我们自留坡上砍些柴火,父亲还从附近的林场里“典”些桦栎柴和草柴,等过了霜降,请人帮忙砍下来,放到深冬,挑到街上换钱。每年冬天,尤其是到了腊月,逢集的时候,父亲就要挑着柴火到街上卖,后来我们大些,父亲就用拉车拉,我们经常跟着父亲,帮父亲推车,那每斤几分钱的柴火,也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父亲卖了柴火,置办年货、买些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也给我们买些学习用品。父亲每次也舍得花几毛钱给我们买一碗粉汤喝或一个火烧馍吃来犒劳我们,这是父亲的奢侈,也是我们每次跟着父亲赶集的奢望!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天山坡上的橡子、柏麦也熟了,我们就到山上捡橡子、橡壳,打柏麦。橡子要去皮取仁,我们经常把橡子放在打麦场里用滚子碾,碾几遍把蜕皮的捡了再碾,要不就是用锤子砸烂用手抠,经常抠的指甲疼。柏麦也要从壳里取仁,这个容易得多,放在太阳下晒晒,壳就撬开,籽就从壳里掉出来,然后再轻轻锤锤或用滚子碾碾,把籽捡起来就行了,虽然每斤只能卖几分钱,那时可真给我们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扶了贫。我们用这些钱买学习用品、凑书杂费,甚至资助家里买家用的生活用品。星期天或假期,我和伙伴们一起三三俩俩钻进树林,爬树登高,搞“勤工俭学”,搞创收,希望能多挣些钱,填补家庭的贫困。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日子慢慢的好起来了,可时间的流水难以磨平幼时的记忆,每每回忆起童年,那饥肠辘辘的感觉、贫穷潦倒的窘迫,像反刍似的涌向心头,父亲为了全家生计早出晚归、四处奔波的劳碌;母亲因青黄不接、无米下锅的忧愁;每学年开学初,父母为了我们兄妹的学费东挪西借的尴尬,深深地烙进我童年的记忆,刻骨铭心,念念难忘!也正是这份记忆,监督我守着不敢大手大脚的花钱的习惯,逼着我舍不得倒掉那吃剩的一点饭食,甚至做人做事都谨小慎微、缩手缩脚!
回首过往,匆匆几十年过去了,人真的经不起岁月的侵蚀,不觉间,曾经飘飘的黑发竟然偷偷被闪闪的白发浸染,心里顿觉一丝不安,这就是老了?是的,人过了中年,不也就步入人生的秋天么? 一生一世,草木一秋,触景生情,感慨生命苦短,细细品味几十年间的人生滋味,苦的,甜的,酸的,咸的,辣的,五味具有。然而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人的一生,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早已注定,何须如同黛玉葬花般凄楚悲怜,不如走进秋天,去享受秋天带给我们的丰硕,去接受生命规律无私的演化……
钟情秋天,始于童年。
童年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也许生不逢时,我出生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那时的村民小组叫生产队,农村的经营方式叫大集体,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其实就是凭工分分配,劳力多的家庭挣工分多,能评上“余粮户”,相对分的粮食多,每年还能分几元或几十元余粮钱;劳动力少的家庭,挣工分少,那当然是“缺粮户”,我们兄妹多,父母再艰难也非让我们上学读书,(同村的伙伴不少初中没毕业,父母就让其辍学回家挣工分),“余粮户”与我们无缘,每季除了少分粮食,还要给队上交缺粮钱。夏季,收了麦子,生产队按工分分麦子,打麦场上那按工分多少分配的大小不一的麦谷堆,让我最早知道了什么叫贫富悬殊。本来嘛,我们那贫瘠的小山村,大都是坡地,地少地薄,每年人均口粮只有几十斤小麦,有一年,我们队人均分小麦108斤,队长高兴地说“创历史最高”,这点粮食,“余粮户”也不够吃,何况我们这些吃不到平均数的“缺粮户”呢!尽管母亲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可我们还是年年青黄不接,每年春天,父母就要从亲戚家借一点麦子,等夏天接上新麦子了再还给人家。平时能吃顿白馍,是改善生活;逢年过节,母亲才舍得炸点油膜,割几斤肉,买点菜。高中时,我和兄长一起读高中,家里每年分那点小麦实在难以支撑,我和哥哥就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自己做饭,每次家里磨的面,我们把前两遍“精粉面”拿走,家里人就吃剩下的“黑面”,尽管如此家里还是没有办法同时供我们读书,我中途休学一年,待我哥哥高中毕业,我才得以重返校园,继续我的学业,哥哥因此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那年月,“贫穷”的大口吞噬了多少像我哥哥这样人的前途。
秋天就不一样了,秋天的庄稼种类丰富些,有红薯、玉米、豆类,在我们那山区红薯被称为是“半年粮”,农历八月开始吃上红薯,九月、十月份,下霜之前,开始收获红薯,生产队里分的红薯,一部分窖藏起来,一部分晒成薯干,收藏起来,作为冬季和第二年春天主要的食粮。在那年月,红薯、红薯干、红薯面这“三兄弟”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年前主要是红薯当家,年后红薯干当家,红薯煮着吃,蒸着吃;红薯面蒸馍、熬汤、做成面条或红薯丸子,母亲总能变着样子调节我们的生活。想想读高中时,在学校,早饭是半网兜蒸红薯,晚饭是红薯面馍,每每想来胃就泛酸,说给现在的孩子听,都以为是天方夜谭!
秋天山坡上的柿子,特别的诱惑。农村有句谚语“七月黄蛋,八月面,九月吃吃当顿饭”,就是专对柿子而言。意思是七月份的时候,柿子黄了,八月份开始成熟,九月份就完全熟透了。全村哪条沟里有柿树,有几棵柿子树,我们了如指掌。每天放学回家,母亲要是没做好饭,我们就挤空到附近的柿树上看看,有变红的柿子,非要亲手去摸摸,若熟了,就成为我们的美食,其实不少柿子是被我们捏熟的。到了星期天或假期,小伙伴们就要把村子的柿树,几乎串够遍,只要有红的,一个也不会放掉。那一年,在村子北边的柿树上,因贪吃柿子,不慎碰到了柿树上的蜂窝,恼怒的蜜蜂群起攻击,把我蛰得从树上掉下来,身上因此留下了伤疤。到了九月份,柿子大都熟了,不等在树上熟透,队上把柿子摘了,分到各家各户,一部分储藏起来,放软了吃;一部分放在热水里泡几天,变甜了,像水果一样,硬着吃!更有趣的是,我们这些馋猫们,到了七八月份,就开始偷偷地摘些柿子,埋在河边的沙滩,或稻谷地里,过几天变甜了吃。有时,怕伙伴们找到,挖空心思把柿子埋得隐藏些,结果连自己也忘记了埋藏的地点,最后白白的泡坏了。那些放在家里的柿子呢,父母亲就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每天我们回家就要把柿子摸个遍,结果捏软的柿子也变了味,吃起来涩涩的。秋日的山上还有其它果实,如空豆(山楂)、酸枣之类的,总之,秋天我们到山上放牛、拾柴火是挨不了饿的。
童年的另一个深刻的记忆就是缺钱花。我们家人多劳动力少,“缺粮户”这顶帽子,就像一个死皮赖脸的无赖,一直伴随着我童年的记忆。每年的“缺粮钱”,一部分是父母东挪西借交的,一部分是贷款交的,记得我参加工作后,还帮家里还信用社的缺粮贷款。在我们那地方,夏季除了能分些小麦,经济上的收入主要靠秋天。早些时候主要是队上分的红薯,一部分切成薯干,家里收藏一些食用,另一部分卖掉换点钱。所以秋天晒红薯干,我们特别的当回事。村里人要提前选好天气,找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晒薯干。早晨起来,全村人齐上阵,先是刨红薯,然后把红薯分到各家各户,各家把红薯挑到坡上或高地切成干,再散开摆好,经常是大人切干,老人孩子们把一片一片的红薯干摆开来,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早晨饭和中午饭是送到地头吃的。最怕的是天气变脸,半夜三更天气变了,全村人竞相呼喊着去捡红薯干,孩子们也被父母从床上拉起来,逼着到山上抢红薯干,村子周围的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吵闹呼叫的埋怨呐喊声,至今记忆犹新。捡回家的薯干,等天晴了,再挑到山上,若是遇到连阴雨,红薯干变霉了,那可不单单是吃起来不好吃,红薯干也卖不到好价钱。后来,包产到户后,不少家庭在上坡上私自开垦了荒地,不但种植了红薯,也种上了花生、黄姜等其它经济作物,收入渠道扩宽了。靠山吃山,秋天家庭的另一收入就是卖点柴火。每年除了我们自留坡上砍些柴火,父亲还从附近的林场里“典”些桦栎柴和草柴,等过了霜降,请人帮忙砍下来,放到深冬,挑到街上换钱。每年冬天,尤其是到了腊月,逢集的时候,父亲就要挑着柴火到街上卖,后来我们大些,父亲就用拉车拉,我们经常跟着父亲,帮父亲推车,那每斤几分钱的柴火,也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父亲卖了柴火,置办年货、买些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也给我们买些学习用品。父亲每次也舍得花几毛钱给我们买一碗粉汤喝或一个火烧馍吃来犒劳我们,这是父亲的奢侈,也是我们每次跟着父亲赶集的奢望!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天山坡上的橡子、柏麦也熟了,我们就到山上捡橡子、橡壳,打柏麦。橡子要去皮取仁,我们经常把橡子放在打麦场里用滚子碾,碾几遍把蜕皮的捡了再碾,要不就是用锤子砸烂用手抠,经常抠的指甲疼。柏麦也要从壳里取仁,这个容易得多,放在太阳下晒晒,壳就撬开,籽就从壳里掉出来,然后再轻轻锤锤或用滚子碾碾,把籽捡起来就行了,虽然每斤只能卖几分钱,那时可真给我们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扶了贫。我们用这些钱买学习用品、凑书杂费,甚至资助家里买家用的生活用品。星期天或假期,我和伙伴们一起三三俩俩钻进树林,爬树登高,搞“勤工俭学”,搞创收,希望能多挣些钱,填补家庭的贫困。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日子慢慢的好起来了,可时间的流水难以磨平幼时的记忆,每每回忆起童年,那饥肠辘辘的感觉、贫穷潦倒的窘迫,像反刍似的涌向心头,父亲为了全家生计早出晚归、四处奔波的劳碌;母亲因青黄不接、无米下锅的忧愁;每学年开学初,父母为了我们兄妹的学费东挪西借的尴尬,深深地烙进我童年的记忆,刻骨铭心,念念难忘!也正是这份记忆,监督我守着不敢大手大脚的花钱的习惯,逼着我舍不得倒掉那吃剩的一点饭食,甚至做人做事都谨小慎微、缩手缩脚!
回首过往,匆匆几十年过去了,人真的经不起岁月的侵蚀,不觉间,曾经飘飘的黑发竟然偷偷被闪闪的白发浸染,心里顿觉一丝不安,这就是老了?是的,人过了中年,不也就步入人生的秋天么? 一生一世,草木一秋,触景生情,感慨生命苦短,细细品味几十年间的人生滋味,苦的,甜的,酸的,咸的,辣的,五味具有。然而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人的一生,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早已注定,何须如同黛玉葬花般凄楚悲怜,不如走进秋天,去享受秋天带给我们的丰硕,去接受生命规律无私的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