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飘逸”的银带家乡绕

“飘逸”的银带家乡绕

发布时间:2012-10-30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2-10-30

    岁月的路程中,我曾走过无数条路。宽敞的大路,平坦的柏油路、银灰的水泥路;被行人脚板磨光的石板路;崎岖的山路;羊肠般的小路......而通往家乡那条绵长而幽远的路,带着变幻的生活,带着慈爱的絮语,时时叩击着我思念的心扉。
    如今,每次回家坐在车上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车下那条平坦、宽畅的水泥公路,它似一条“飘逸”的银带一直通到村头。家乡头道河、二道河虽然早已修建了两座拱水桥,然而,那两座拱水桥已被高大(高出河水近百米)、壮观(并排行驶两辆汽车)的新桥所代替。一路上,一车车载着精致的竹木制品、土特产从大山深处运向山外;一件件家电从城里商场运回偏僻的家乡;一辆辆崭新的摩托车、拖拉机、电动车来回奔驰……好一幅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
   凝望那平坦宽阔的水泥公路,我的思绪飞向童年时代。家乡的小山村,在巍巍伏牛山的包围之中。昔日的那条羊肠小路依着山谷,穿过丛林,盘旋缠绕着峰峰山峦,像蟒蛇一般蜿蜒盘升、前行。它是我们山里人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祖辈们出工、赶集、走亲、串友……都要踏上这条小路。玩耍、割草、放牛、上学、赶庙会,它在艰难的岁月伴我成长。虽然参加工作后很少亲吻它,但它像发酵的酒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浓、越来越醇。
    那条山路,祖祖辈辈在路上面,世世代代在路上行,它维系着每一家的命运和生活。家乡的每一个人,都在路上留下悲欢离合的故事;每一行足迹,都在路上刻下深深的伤痕;每一寸泥土,都在路上默默咽下行人的滴滴血汗;每一株小草,都在路上暗自尝尽人世间的历历辛酸。啊,家乡的路,弯弯曲曲无尽头,遥遥迢迢寻归处……
    那条羊肠小道伴着乡亲的跫音回响,留下了乡亲们祖祖辈辈肩挑、骡马驮运的一串串艰辛的足迹,注满了乡亲们时时代代艰难生活的辛酸热泪,演绎着父老乡亲艰辛生存与生命的苦难和悲伤。那时,我们村子没有一条象样的路,全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山高路陡。“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顺口溜。这正是当年家乡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冬天,泥泞的土路上冻得坚硬如铁;夏天暴雨把已经狭窄的山路冲得沟沟坎坎,面目全非,连人力车也难以行走。于是乡亲们便分片包段,拉来沙土,往往要垫上一两个星期才能行走。尤其是收麦时节,收割机都进不去,全靠乡亲们一镰一镰割。乡亲们上街赶趟集要走十多里的泥沙小路。
    在村里、乡里上学时,我最怕过星期天,最怕下雨天。因为,星期天都要去放牛。往往是手拿木棍,跟着牛群,赤着双脚,踩在那一个个泥水坑里,两只脚总是被殴得红肿、痒疼。记得有一次放假回家,恰逢雨雪天气,我在街上借了辆自行车回家,一路颠簸,总算到了村口,可在村里走不了10米,就走不动了,厚厚的泥团把车轮塞得转不动了!我急得真想掉眼泪,只好用棍子走一节戳去泥团再走。直至今天,走在小路上的那种无奈和疲惫还历历在目。
    小时侯,家家一到秋季,都要上山拾柴过冬。一个深秋的早晨,父亲和我又到上山拾柴,可是到那座山必须经过一个低矮的山洞和一条窄小且积满了脚脖深水的山路。到了洞口,父亲硬是让我坐上他拉车,我说什么也不肯,因为我知道父亲拉这我过山洞会很吃力。可最终-----拗不过父亲,只好拿这父亲的鞋坐上了车。山洞大约有一里多长,父亲吃力地拉着车,嘴里大声地喊着一二三四------近40 分钟过去了,父亲总算拉着我走出了山洞。从车上下来,一不小心把斧头掉在水中,我伸手去拾,“哎呦,凉死了!”。一股彻心彻肺的寒冷使我浑身打颤,望着父亲那冻得红肿的双脚,我的眼泪夺眶而出。40分钟的浸泡啊!我在被这深沉、博大的父爱所感动的同时,更恨这黑乎乎的山洞和窄小坎坷、积满污水的山路,更盼望何时才能有一条宽阔的道路------
    治穷先修路,路通百业兴。乡民们吃尽了没有公路的苦头,尝够了冬天脱鞋过河的浸冷,盼望有一天能有一条宽阔的公路。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大江南北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睡的家乡苏醒了。乡亲们靠勤劳的双手逐渐摆脱了贫困,家乡从此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1994年集资 10多万元,在必经的二道河上修筑了一座宽3米多、长100多米的拱水桥,并把村口到通向公社的那条山路加宽,铺上了水泥。从此,那条记载过村民们忧伤、艰辛、苦难的弯弯山路,终于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乡亲们结束了时时代代上街赶集必须趟水过河的历史。拱水桥开通那天,76岁的王文周大爷捋着胡须,摸着光滑的路面,一个劲儿说;“这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啊!”乡亲们在小小的桥上笑啊、唱啊,一个个兴高采烈、神采奕奕,欢声笑语在山沟上空回荡!
    1998年,县旅游局又投资在家乡开发了”天心洞“、“七星潭”两个旅游景点。于是,公路的等级又提高了,国家投资再次加宽了路面,加长了路线。水泥大道从县城一直修到了家乡的村庄、景点,两旁又进行了绿化,栽上了风景树。每逢佳节,通往旅游景点的宽阔大道上人流如潮,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涌而至,来品味家乡那山清水秀的神韵,品味山里人由衷的喜悦,品味山里人有滋有味的生活。他们的到来开拓了乡亲们的视野,活跃了乡亲们的经济,更新了乡亲们的观念,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成了新农村建设点。国家投资建了娱乐场,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一排排崭新的平房;每排之间的巷道也全部是水泥硬化,能通过一辆大车,再也没有泥泞和扬尘的困扰,再也没有臭水和垃圾的污染。再没有赶着牛羊放牧的失学儿童,因为他们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关怀下,重返学堂。每年都有几个大学生带着父辈们的殷切希望和山里人的骄傲,踏着新建的公路飞出了山坳,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每次回到家乡,走在平坦笔直的村村通路上,心里的那个“爽”就别提了。队长王成林大叔高兴地对我说,想不到吧,咱村今天竟变得和县城差不多了!
  父亲是位老党员,干了30多年队长,今年已82岁了。村里的变化更让他感慨万千。他说光收割机的到来就让乡亲们摆脱了沉重的苦力。70年代,从开镰到麦罢,全村要用近一个月时间;80年代乡亲们割完麦,虽然不再用牛拖着石磙子打场了,可是那小小的脱离机打麦扬场下来,也得半个多月。这几年,路修好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应时进地,连割带晒带去杂,一家最多两天时间就收割完毕了。  新公路修好了,乡亲们把能用收割机收割的地块都种上了麦子。麦收时,漫山遍野金黄的麦田里一台台收割机来回奔跑……不几天的功夫,全村近二百亩地的小麦颗粒归仓,以往用镰刀收割小麦、累得腰酸背痛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村民也不用担心雨季来临耽误小麦收获了!
  二十几年前村里也有过修路的热烈场景,尽管那时的标准还比较低,但毕竟打通了通往村外的道路,让乡亲们从此告别了肩挑背扛拉人力车的生涯。今天乡村的道路都得到硬化,铺上了水泥,那乡间大道就是一条飘逸的银带,把村里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那河面上的桥梁就是一道彩虹,正在实现人们通向小康的梦想。
   到了冬季,家乡的头道河村、阳庄村、后坪村……公路旁那一个个种着蔬菜的温室大棚里一片碧绿,各种反季蔬菜应有尽有。除了在街上卖以外,还运到了县城。
  宽阔的公路让乡亲们敲开了富裕的大门。金色的田野间,飘香的果园边,一条缎带通向远方,乡亲们布满沧桑的脸笑得是那样灿烂、那样欣慰,因为,几代人的梦想今天成为现实,他们不再担心晴天的土,雨天的泥迷了眼睛、脏了衣服……
   宽阔的公路让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娱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每到农闲时,晒暖、闲聊、打牌......现在,科技种田、科学养殖、科技致富成了农民的新追求,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农忙种地,农闲打工挣钱。
    家乡的水泥公路呀,您从容伸展,坚固平坦。公路两旁那青青的翠竹,那挺挺的杉树,那绿绿的松树……把您点缀成天然绿色的通道,成了家乡一道别致新颖的“风景线”,不分昼夜地向村民们传递着最新商业信息。您不愧是一条“信息路”啊!您与改革同步,您与富裕同行,您承载了家乡婶娘媳妇们那精打细算的生意经,也承载了山区汉子那敢拼敢闯的铁脚板,于是村民们的“钱袋”鼓了,家家户户的谷仓满了,新潮家电多了。那一座座新房在村民们的笑声中拔地而起;那一辆辆新车在平坦公路上飞驰而过;那一阵阵歌声在沉静的山村间飞扬荡漾……
  家乡的路总让人感到一份念想,一份闲逸,一份爽适,一份幸福。您是我心灵的魂儿,是我童年的梦。您是一条改革之路,也是一条致富之路,更是一条幸福之路。您承载了祖代的辛酸,寄托了乡邻的希望,凝结了村民的友谊,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传递着生活的幸福,映衬着时代的光辉,映现着党的关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