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甜蜜的呼唤

甜蜜的呼唤

发布时间:2012-10-29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2-10-29

    “**,回来吃饭了!”母亲又在呼唤侄儿侄女回家吃饭,听起来是那么熟悉,那么温馨,把我的记忆一下子带回了童年……
    我出生在60年代,家住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小时候,父母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别像他们一样“睁眼瞎”,希望我们兄妹能像我的叔伯们那样走出大山。那年代,像我们这样的山里娃,要想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就是上学读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毫不含糊的把我们兄妹一个个送进了学校,也把厚望寄托在我们身上。那毕竟是按劳分配,靠工分分粮食的年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啊,邻里的孩子,有的很小就辍学回家挣工分了,而我父母却舍不得耽误我们一晌上学的工夫,有时他们病了,也不肯休息一晌,就因为不愿丢了一晌的工分。每晌收了工,母亲还要慌慌张张赶回家,为我们做饭。少不更事的我们也不知道帮妈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回到家丢下书包,就和伙伴们出去玩耍,母亲把饭做好了,盛在饭桌上,就站在家门口或村头呼喊:“**,赶紧回来吃饭了!”听到妈妈的呼唤,我们赶紧回到家中,吃着妈妈为我们做的饭食,虽是粗茶淡饭,母亲总能变着花样,让我们吃的很香甜。我们吃了饭,丢下碗筷,急忙赶往学校,偶尔妈妈病了,可她干了活回家还要把饭做好,才肯躺在床上休息。多少年过去了,母亲收了工,慌慌张张往家赶,锅上锅下为我们做饭的忙碌,已成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童稚、童趣、童年游戏不只是城里孩子的专利,我们乡村孩子童年的生活同样多彩。春天,我们在山坡草丛中追逐嬉戏;夏天,我们在小河里洗澡逮鱼捉虾;秋日,我们携伴到山里摘山果子吃;冬日,我们在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更有趣的是,夏日的傍晚,我们在村子的麦场上钻进麦秸垛里捉迷藏;秋天的夜晚,我们在村头的稻田边,捉萤火虫,时常乐不思归,妈妈做好了饭,就站在家门口呼叫我们赶快回家吃饭,有时,妈妈是怕天黑了不安全,饭没做好就呼唤我们赶快回家。
    童年,我们听着妈妈的呼唤声,沐浴着妈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慢慢长大,妈妈的呼唤声是我们心里甜蜜的慰藉。而今,每次听到那首《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总能让我泪水涟涟……
    后来出外读书、工作,离开了故乡,朝夕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可妈妈的呼唤声烙进了记忆深处,是珍藏在心中的幸福记忆。庆幸的是,参加工作后,没远离家乡,总有机会寻找借口回家看看,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菜,听听妈妈的唤儿声。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成家之后,为了报偿母亲,也为了继续能享受母亲的关爱,我转了母亲的户口,把母亲从大山里带了出来。
    时光如梭,岁月无情。时光在慢慢蚕食着我们的青春,也把妈妈带进了风烛残年。岁月的风霜逐渐染白了她的头发,妈妈已是满头银丝;时间老人也无情的在妈妈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裂痕,妈妈的脸上早已布满皱纹,她的背驼了,变得健忘嗦,唯一不变的是对儿女们的牵挂,她时常念叨着:远嫁的妹妹过的咋样,在外打工的小弟一家可好?农忙时节,总要去附近的妹妹家,或者回老家,帮助在家务农的哥哥、妹妹干些农活,每季过了农忙,母亲总要患病一场。
    前年,大哥家又添新丁,妈妈回老家照看孙子成了名正言顺的借口,体谅大哥一家的艰难,我能体会到母亲的无奈,每次回老家看到妈妈的疲惫辛苦,心里总不是滋味,可有啥办法呢,父母对儿女就是这样“蜡烛成灰泪始干”!去年,大哥大嫂为了生计,把刚上学前班的侄女和呀呀学语的侄儿丢给了母亲,出外打工去了,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家伺候两个孩子,叫我怎么能放下心,我只好把母亲和小侄子侄女接来,和我住在一起。每日里,母亲就在家里照看小侄子,哄他吃,哄他玩,母亲在我身边,虽然每日里和我一样粗茶淡饭,但我心里踏实多了。上班时,能听到妈妈温馨的提醒:天冷了,穿厚点;下班回来,有时还能吃到妈妈做的热热的饭菜。出门了,妈妈总要等着我回来;回家晚了,妈妈总要温馨的责怪。每次出外遇到朋友们攀留,也有了名正言顺的借口:回家给老母亲做饭呢!有母相伴真好!
    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谚语: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这一辈子,能让你欠太多的,而且不求回报的只有父母,情爱一生,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才是最真挚的,而今父母老了,不要抱怨父母的唠叨,不要嫌弃父母的嗦,多多体谅他们、感恩他们、关心他们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