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桥头,荷花别样红
桥头,荷花别样红
发布时间:2012-09-04
六月,莲湖荷花飘香;文友,东莞桥头等我。应东莞散文创作基地秘书长、散文家王散木先生邀请,我荣幸地成为“全国知名作家东莞行”采风团的一名成员。度才量德,我觉得自己参加这样一个高规格的采风团,有滥竽充数的自卑感。
东莞,是我熟悉的地名。内乡这个地处豫西南的小县城,早有直达东莞的长途客车,而且它的名字总与大都市广州并列,有一种不可小视的派头。内乡的打工族,一向把它作为南下闯江湖的前站。桥头镇,东莞市管辖的一个城镇,此前我没听说过,但碰巧它是这次“采风团”的报到地,缘分啊!从交通地图上查阅而知:此行要穿越豫、鄂、湘、粤四省,走完二千多公里的遥远路程。从南阳机场起飞的南航“空中客车”,只用了不足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把我送到了广州的白云机场。尔后我换乘火车和汽车,很快到达目的地――桥头镇华尔登国际大酒店。现代交通运输的快捷,让我喜不自胜;桥头人对“采风团”的款待,使我受宠若惊。华尔登国际大酒店既是“采风团”成员的报到处,也是下榻处。这座五星级的现代化酒店,巍峨壮观,堪称桥头镇地标性建筑。它既富丽堂皇富有时代气息,又弥漫着婉约的水乡情调。安排“采风团”成员在此下榻,体现出东道主对作家们的尊重,对文学的厚爱。
几天里,张胜友、王宗仁、石英、王剑冰、胡殷红、崔艾真、杨培德、张继练等几十位作家,依行程安排匆忙穿梭于桥头镇、寮步镇的市井街巷。文友们浏览工业街鳞次栉比的店铺,体味开放东莞的新潮与时尚;漫游香江公园,追寻香江远去的帆影渔歌;徜徉牙香街,探访古代香市当代香都;游历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追溯岭南画派的艺术渊源;访问进士村,感受江南才子青灯黄卷的书香遗风;参观东莞文学艺术院,掂量文化软实力在东莞人心目中的轻重份量;采摘荔枝园,品尝休闲观光农业的别致风味……现代东莞的风采,让文友们耳目一新。
适逢第九届桥头荷花节帷幕初拉,“采风团”来到了旅游胜地――莲湖风景区。这是东江之畔、松山脚下一个300亩的湖泊。在六月的时节,她荷叶田田,荷花娇艳,清新怡人。
湖畔“二月菜花黄,六月荷花香”、“等你,在桥头”的标语,动心煽情;优美的歌曲《荷花颂》、《莲湖放歌》,飘荡湖区。游人如织,随地可见奇装异服,随处可闻南腔北调。文友们身临其境,尽情领略湖光山色,任情思信马游缰,自由驰骋……
莲湖,桥头人美丽的“袖珍”湖泊,幽静的天然池塘。三公顷莲湖面积不大,存之不易。据说,桥头莲湖由来已久。古时,它是东江支流石马河缔造的一个面积约三千亩的河成湖,名叫“莲蓬湖”。它曾经烟波浩渺,沙鸥翔集。明清时期,桥头人开始在湖中栽植莲荷,并以莲藕、莲子充饥度过灾荒;解放后的“大跃进”年代,以粮为纲,围湖造田,莲湖演变成稻田,改头换面了;“南巡讲话”之后,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桥头人先富起来了,果断地“退稻还湖”,并斩断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爪”,重植莲荷,完成了莲湖的“华丽转身”。于是,在寸土如金的镇中心复活了一方三百亩的天然池塘,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区打造出一处三公顷的莲湖景区。实施这样的举措,需要多远的眼光?!要有多大的魄力?!从此,这块润泽的湿地犹如桥头镇鲜活的“肺”,吸纳、消弭了桥头镇的喧哗与烟尘,酿造、释放出田园的悠然和闲适,让后工业时代忙碌的身心,在这里安歇和休闲。
正值“等你,在桥头”全国摄影大赛开镜伊始,“发烧友”们的“长枪短炮”,瞄准各自心仪的“藕”像,咔嚓咔嚓地定格内存。偌大的莲湖里,娉婷的荷茎,托起团扇般的荷叶,簇拥着葳蕤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犹如一群仪态万方的佳丽――或含苞待放,稚嫩清纯;或半开半合,袅娜羞涩;或“蕊”花怒放,妩媚动人;或一枝独秀,卓而不群;或比肩并蒂,相映成趣;或群芳荟萃,争艳斗奇;或馥香浓郁,沁人心脾;或暗香浮动,亦真亦幻;或花败红残,莲蓬突兀……曲曲折折的廊桥水榭,引人步入静谧的境界;高高低低的亲水平台,成全了游人与“藕”像肌肤相亲的美事。绿叶配伴红花,令人神往;凌波阁坐拥美池,古朴典雅。滨湖路上信步的文友们,一边纳着榕树、椰子树筛下的荫凉,一边对错落有致的红裳、翠盖、绿茎,品头论足。天公作美,时而艳阳高照,时而云来雨落。“太阳雨”的降临,让我们都觉得幸运。风生水起,湖面卷起雅致的涟漪;荷叶翻飞,叶声婆娑如吴侬软语;清凉扑面,这是钱币买不来的“天籁之风”。木浆轻摇,一叶扁舟顺着一条蜿蜒的水路划行,缓缓驶向莲湖深处。这条水路堪称“花径”,一路芳菲,一路清香。这只轻盈的“月亮船”,从后工业文明的现实码头出航,荡悠悠地抵达农耕文明的古港。古典的诗意追随着羡慕的目光,集聚在这“月亮船”上,小船似乎不堪其重,一摇三晃,步履蹒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没入绿叶花丛中。鹭鸟在湖面上诗意地翱翔,因为这里是它们栖居的深深庭院;蜻蜓在红裳、翠盖上自由地起落,因为此处是它们安稳的 “停机坪”。荷香氤氲,彩蝶蹁跹。如果说这摇曳多姿的美荷,是一位在江南的杏花春雨中,独撑油伞,裙裙飘逸,倚栏静等一个美丽约会的曼妙女子的话,那么,娇艳的荷花就是她头上美丽的饰物,“夜光杯”般小巧玲珑的莲果,则是她脸上点缀的“美人痣”。在亲水平台上,在船舷上,我们能够亲切触摸荷茎、荷叶、荷花,这样的动作并非是对荷的“亵玩”,而是对荷的爱抚啊!莲花,这位花中的君子,今天为桥头人所爱,也为“采风团”的文友所爱,消解了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历史叩问呵!
游人曰:黄山归来不看岳,莲湖归来不赏荷。信夫!
莲湖,桥头人美好的精神家园,温馨的生活港湾。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的桥头人,没有完全陶醉于纸迷金醉、灯红酒绿的享乐之中,而是转向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塑造完美人生。哪里有这样的境界与情趣?众里寻他千百度,桥头人终于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找到了形象萎琐的莲湖残存,斥巨资对她进行抢救性“复原”,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奄奄一息的莲湖又青春焕发、生机盎然了!莲湖成为桥头人休闲的首选,被视为精神的家园;荷花成了桥头人怡情的最爱,被看做敬仰的“镇花”。桥头人把爱荷与读书结合起来,妙趣横生――一村一荷塘,村村荷花香;一村一书屋,村村书声琅。桥头镇成立了文联,下设作协、书画、美术、摄影、音协等十二个文艺协会,使各路艺术人才如鱼得水,都有自己温暖的“家”。爱荷、种荷、护荷、赏荷、品荷,渐为桥头人的生活习俗;摄荷、画荷、写荷、咏荷、唱荷,快成桥头人的社会风尚。四百多个荷花品种的丰富内涵,成就了桥头镇“中国荷花名镇”的美名;“荷花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了桥头镇“中国文化名镇”的品牌。莲湖,储蓄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滋养着不蔓不枝的美荷,也滋养着“开放、包容、友善”的桥头人;荷花,绽放着桥头人生活的精彩,也绽放着桥头人高尚的情怀。莲湖,润泽了桥头镇的生态环境,也抚慰了桥头人的心灵;荷花,愉悦了桥头人的目光,也振奋了桥头人的精神。多少在家乡失意的人,只身南下来到桥头打工,被桥头人温暖地收留,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衣锦还乡;多少在故乡失恋的人,失魂落魄流落桥头,在桥头等来了美好的约会,喜结良缘。莲湖啊,你的湖畔有太多打工仔的流连;荷花啊,你的周围有太多打工妹的青睐;松山楼啊,你七层八角的姿态,蕴含了桥头人“向上和开放”的美好寓意,无愧于一杆引人瞩目的精神地标!
荷花,桥头人光鲜的镇花,绚丽的文化名片。三公倾的“袖珍型”莲湖,安静地躺在桥头镇五十六平方公里的市区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发醇着浓郁的荷文化情结。风情万种的美荷,渲染着撩人心魄的水乡风韵,倾诉着华夏民族爱荷的一汪深情。清秀婉丽的美荷,中通外直,嫁接雅俗,贯通都市与乡村文化,寄托了今天桥头人“真诚、向善、唯美”的高雅志趣,妙不可言!
徜徉在湖畔小路,沐浴在荷风莲韵中,舒胸畅意;踯躇于九曲廓桥,婀娜多姿的莲荷,尽收眼底。此情此景,激活了我记忆的脑细胞,让我浮想联翩――文学史上那些咏荷的名人:王昌龄、周敦颐、杨万里、朱自清…都似乎在湖畔会聚,我担心湖畔难以容纳;那些咏荷的名篇《采莲曲》、《西洲曲》、《爱莲说》、《荷塘月色》…都好象在荷尖叶面集结,我生怕花叶无法承重。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在我耳际萦绕不绝:“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学生时代曾经让我感动的美文佳句,在今天异乡的莲湖之滨更加让我心潮澎湃!
莲湖,是自然的水泽,更是文化的湖泊;荷花,是水生植物的奇葩,更是心灵的花束。“文学憎富贵”。这是古人的断语,我曾对此作为信条,深信不疑。基此,多年来我有一个偏见: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之地,文化艺术必然式微,是文化的沙漠;经济落后、生活清贫之地,文化艺术必然繁荣,是文化的绿洲。我先入为主地认为:东莞桥头这个经济的“高地”,必然是文化的“凹地”。这里,文学艺术定象一个“乞丐”,衣衫褴褛,自惭形秽。这次桥头采风之行,彻底颠覆了我的上述偏见,令我眼界大开,真的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到桥头镇的第一个活动,便是应邀参加“2012年东莞桥头文学艺术丛书首发式暨研讨会”。华尔登国际大酒店会议厅,华灯灿烂。东莞文联和桥头镇的领导人与大家济济一堂,座无虚席。由《小小说100篇》、《等你,在桥头》、《莲湖影像》、《哪吒寻根记》、《康永生书画作品集》五部著作构成的丛书,体量可观,成果喜人,令人折服!东莞桥头文化“乞丐”形象,在我脑海里轰然瓦解!我油然而生感慨:桥头,既是经济的高地,又是文化的绿洲。物质和精神的双轮,同旋共转,才旋转出东莞桥头速度;经济与文化的双翼,比翼齐飞,才飞升起岭南名星小镇!
文字与荷花联姻,定然文采飞扬;书画与荷花为媒,定然清新动人;名字与荷花牵连,定然美好易记;桥头与荷花结缘,定然神游梦幻。2007年,桥头人推出两年一届的“荷花文学奖”,面向全国开展“等你,在桥头”征文活动,隆重颁奖并结集出版,给桥头文学锦上添花。就是这样,文学与荷花并蒂竞放,相映成趣――文学深情的咏叹,使荷花分外风姿秀逸;荷花秀逸的风姿,让文学咏叹愈加凄美。盛满鸳鸯、蝴蝶梦的桥头文化莲湖里,盛开着芬芳四溢的文艺奇葩――“花镇长”翟耀东,乡土作家莫树材、詹谷丰,“耄耋作家”冯锦恩,“土匪作家”刘庆华,“老板作家”李扬辉,“三条腿作家”张辉旺,“潮女作家”冯巧,“移民作家”曾明山、李盛昌、诸葛云冰、侯平章,“夫妻作家”佟平、舒丽,英年早逝的湖南“打工妹作家”饶维,还有诗人陈广城,画家罗奈,漫画家艺心,书画家康永生,摄影家张利平...这群本土或外来的艺术家们,以文字、书法、绘画和摄影的不同艺术手法,共同表现了桥头人传奇性的奋斗历程,展示了桥头人生活中的精彩,发散着“荷”而不同的艺术魅力。“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东莞市报告文学创作基地”、“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基地”、“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这些令人仰慕的桂冠,正是借助这个特殊的艺术家群体的强劲支撑,才荣耀地戴在了桥头人的头上啊!
昔日,桥头人勇做市场经济的弄潮儿,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今朝,桥头人又甘为文化建设的先驱,领跑时代的文明之旅。桥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值得讴歌;桥头人,是一个传奇的群体,值得礼赞!
桥头,荷花别样红,红得万众瞩目,她生长在“名利”的淤泥中,惊艳脱俗;桥头,荷花别样艳,艳得俏丽动人,她出落于“德性”的水面上,出类拔萃;桥头,荷花别样香,香得蜂痴蝶迷,她汲取了“土著与移民”的血汗,香远益清!
为期四天的“采风”活动仓促结束,我流连而没忘返,“飞”回了内乡。据悉:2013年,意气风发的桥头人将举办“全国荷花展”。届时,朋友呵,我定会:等你,在桥头。此后,桥头荷花也定会随着一张张美照、一幅幅美画、一篇篇美文,“移植”五湖四海,开遍大江南北。
回到内乡后,晚上我做了一个美梦:内乡宽阔如湖的“母亲河”――湍河,她澄澈的河水里,也神奇地开着娇艳的荷花;岸边也有一座耸立的宝塔,健美的身姿在清湛的河水中倒影…
醒来自问:我的美梦,能成“真”么?
东莞,是我熟悉的地名。内乡这个地处豫西南的小县城,早有直达东莞的长途客车,而且它的名字总与大都市广州并列,有一种不可小视的派头。内乡的打工族,一向把它作为南下闯江湖的前站。桥头镇,东莞市管辖的一个城镇,此前我没听说过,但碰巧它是这次“采风团”的报到地,缘分啊!从交通地图上查阅而知:此行要穿越豫、鄂、湘、粤四省,走完二千多公里的遥远路程。从南阳机场起飞的南航“空中客车”,只用了不足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把我送到了广州的白云机场。尔后我换乘火车和汽车,很快到达目的地――桥头镇华尔登国际大酒店。现代交通运输的快捷,让我喜不自胜;桥头人对“采风团”的款待,使我受宠若惊。华尔登国际大酒店既是“采风团”成员的报到处,也是下榻处。这座五星级的现代化酒店,巍峨壮观,堪称桥头镇地标性建筑。它既富丽堂皇富有时代气息,又弥漫着婉约的水乡情调。安排“采风团”成员在此下榻,体现出东道主对作家们的尊重,对文学的厚爱。
几天里,张胜友、王宗仁、石英、王剑冰、胡殷红、崔艾真、杨培德、张继练等几十位作家,依行程安排匆忙穿梭于桥头镇、寮步镇的市井街巷。文友们浏览工业街鳞次栉比的店铺,体味开放东莞的新潮与时尚;漫游香江公园,追寻香江远去的帆影渔歌;徜徉牙香街,探访古代香市当代香都;游历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追溯岭南画派的艺术渊源;访问进士村,感受江南才子青灯黄卷的书香遗风;参观东莞文学艺术院,掂量文化软实力在东莞人心目中的轻重份量;采摘荔枝园,品尝休闲观光农业的别致风味……现代东莞的风采,让文友们耳目一新。
适逢第九届桥头荷花节帷幕初拉,“采风团”来到了旅游胜地――莲湖风景区。这是东江之畔、松山脚下一个300亩的湖泊。在六月的时节,她荷叶田田,荷花娇艳,清新怡人。
湖畔“二月菜花黄,六月荷花香”、“等你,在桥头”的标语,动心煽情;优美的歌曲《荷花颂》、《莲湖放歌》,飘荡湖区。游人如织,随地可见奇装异服,随处可闻南腔北调。文友们身临其境,尽情领略湖光山色,任情思信马游缰,自由驰骋……
莲湖,桥头人美丽的“袖珍”湖泊,幽静的天然池塘。三公顷莲湖面积不大,存之不易。据说,桥头莲湖由来已久。古时,它是东江支流石马河缔造的一个面积约三千亩的河成湖,名叫“莲蓬湖”。它曾经烟波浩渺,沙鸥翔集。明清时期,桥头人开始在湖中栽植莲荷,并以莲藕、莲子充饥度过灾荒;解放后的“大跃进”年代,以粮为纲,围湖造田,莲湖演变成稻田,改头换面了;“南巡讲话”之后,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桥头人先富起来了,果断地“退稻还湖”,并斩断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爪”,重植莲荷,完成了莲湖的“华丽转身”。于是,在寸土如金的镇中心复活了一方三百亩的天然池塘,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区打造出一处三公顷的莲湖景区。实施这样的举措,需要多远的眼光?!要有多大的魄力?!从此,这块润泽的湿地犹如桥头镇鲜活的“肺”,吸纳、消弭了桥头镇的喧哗与烟尘,酿造、释放出田园的悠然和闲适,让后工业时代忙碌的身心,在这里安歇和休闲。
正值“等你,在桥头”全国摄影大赛开镜伊始,“发烧友”们的“长枪短炮”,瞄准各自心仪的“藕”像,咔嚓咔嚓地定格内存。偌大的莲湖里,娉婷的荷茎,托起团扇般的荷叶,簇拥着葳蕤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犹如一群仪态万方的佳丽――或含苞待放,稚嫩清纯;或半开半合,袅娜羞涩;或“蕊”花怒放,妩媚动人;或一枝独秀,卓而不群;或比肩并蒂,相映成趣;或群芳荟萃,争艳斗奇;或馥香浓郁,沁人心脾;或暗香浮动,亦真亦幻;或花败红残,莲蓬突兀……曲曲折折的廊桥水榭,引人步入静谧的境界;高高低低的亲水平台,成全了游人与“藕”像肌肤相亲的美事。绿叶配伴红花,令人神往;凌波阁坐拥美池,古朴典雅。滨湖路上信步的文友们,一边纳着榕树、椰子树筛下的荫凉,一边对错落有致的红裳、翠盖、绿茎,品头论足。天公作美,时而艳阳高照,时而云来雨落。“太阳雨”的降临,让我们都觉得幸运。风生水起,湖面卷起雅致的涟漪;荷叶翻飞,叶声婆娑如吴侬软语;清凉扑面,这是钱币买不来的“天籁之风”。木浆轻摇,一叶扁舟顺着一条蜿蜒的水路划行,缓缓驶向莲湖深处。这条水路堪称“花径”,一路芳菲,一路清香。这只轻盈的“月亮船”,从后工业文明的现实码头出航,荡悠悠地抵达农耕文明的古港。古典的诗意追随着羡慕的目光,集聚在这“月亮船”上,小船似乎不堪其重,一摇三晃,步履蹒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没入绿叶花丛中。鹭鸟在湖面上诗意地翱翔,因为这里是它们栖居的深深庭院;蜻蜓在红裳、翠盖上自由地起落,因为此处是它们安稳的 “停机坪”。荷香氤氲,彩蝶蹁跹。如果说这摇曳多姿的美荷,是一位在江南的杏花春雨中,独撑油伞,裙裙飘逸,倚栏静等一个美丽约会的曼妙女子的话,那么,娇艳的荷花就是她头上美丽的饰物,“夜光杯”般小巧玲珑的莲果,则是她脸上点缀的“美人痣”。在亲水平台上,在船舷上,我们能够亲切触摸荷茎、荷叶、荷花,这样的动作并非是对荷的“亵玩”,而是对荷的爱抚啊!莲花,这位花中的君子,今天为桥头人所爱,也为“采风团”的文友所爱,消解了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历史叩问呵!
游人曰:黄山归来不看岳,莲湖归来不赏荷。信夫!
莲湖,桥头人美好的精神家园,温馨的生活港湾。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的桥头人,没有完全陶醉于纸迷金醉、灯红酒绿的享乐之中,而是转向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塑造完美人生。哪里有这样的境界与情趣?众里寻他千百度,桥头人终于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找到了形象萎琐的莲湖残存,斥巨资对她进行抢救性“复原”,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奄奄一息的莲湖又青春焕发、生机盎然了!莲湖成为桥头人休闲的首选,被视为精神的家园;荷花成了桥头人怡情的最爱,被看做敬仰的“镇花”。桥头人把爱荷与读书结合起来,妙趣横生――一村一荷塘,村村荷花香;一村一书屋,村村书声琅。桥头镇成立了文联,下设作协、书画、美术、摄影、音协等十二个文艺协会,使各路艺术人才如鱼得水,都有自己温暖的“家”。爱荷、种荷、护荷、赏荷、品荷,渐为桥头人的生活习俗;摄荷、画荷、写荷、咏荷、唱荷,快成桥头人的社会风尚。四百多个荷花品种的丰富内涵,成就了桥头镇“中国荷花名镇”的美名;“荷花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了桥头镇“中国文化名镇”的品牌。莲湖,储蓄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滋养着不蔓不枝的美荷,也滋养着“开放、包容、友善”的桥头人;荷花,绽放着桥头人生活的精彩,也绽放着桥头人高尚的情怀。莲湖,润泽了桥头镇的生态环境,也抚慰了桥头人的心灵;荷花,愉悦了桥头人的目光,也振奋了桥头人的精神。多少在家乡失意的人,只身南下来到桥头打工,被桥头人温暖地收留,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衣锦还乡;多少在故乡失恋的人,失魂落魄流落桥头,在桥头等来了美好的约会,喜结良缘。莲湖啊,你的湖畔有太多打工仔的流连;荷花啊,你的周围有太多打工妹的青睐;松山楼啊,你七层八角的姿态,蕴含了桥头人“向上和开放”的美好寓意,无愧于一杆引人瞩目的精神地标!
荷花,桥头人光鲜的镇花,绚丽的文化名片。三公倾的“袖珍型”莲湖,安静地躺在桥头镇五十六平方公里的市区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发醇着浓郁的荷文化情结。风情万种的美荷,渲染着撩人心魄的水乡风韵,倾诉着华夏民族爱荷的一汪深情。清秀婉丽的美荷,中通外直,嫁接雅俗,贯通都市与乡村文化,寄托了今天桥头人“真诚、向善、唯美”的高雅志趣,妙不可言!
徜徉在湖畔小路,沐浴在荷风莲韵中,舒胸畅意;踯躇于九曲廓桥,婀娜多姿的莲荷,尽收眼底。此情此景,激活了我记忆的脑细胞,让我浮想联翩――文学史上那些咏荷的名人:王昌龄、周敦颐、杨万里、朱自清…都似乎在湖畔会聚,我担心湖畔难以容纳;那些咏荷的名篇《采莲曲》、《西洲曲》、《爱莲说》、《荷塘月色》…都好象在荷尖叶面集结,我生怕花叶无法承重。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在我耳际萦绕不绝:“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学生时代曾经让我感动的美文佳句,在今天异乡的莲湖之滨更加让我心潮澎湃!
莲湖,是自然的水泽,更是文化的湖泊;荷花,是水生植物的奇葩,更是心灵的花束。“文学憎富贵”。这是古人的断语,我曾对此作为信条,深信不疑。基此,多年来我有一个偏见: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之地,文化艺术必然式微,是文化的沙漠;经济落后、生活清贫之地,文化艺术必然繁荣,是文化的绿洲。我先入为主地认为:东莞桥头这个经济的“高地”,必然是文化的“凹地”。这里,文学艺术定象一个“乞丐”,衣衫褴褛,自惭形秽。这次桥头采风之行,彻底颠覆了我的上述偏见,令我眼界大开,真的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到桥头镇的第一个活动,便是应邀参加“2012年东莞桥头文学艺术丛书首发式暨研讨会”。华尔登国际大酒店会议厅,华灯灿烂。东莞文联和桥头镇的领导人与大家济济一堂,座无虚席。由《小小说100篇》、《等你,在桥头》、《莲湖影像》、《哪吒寻根记》、《康永生书画作品集》五部著作构成的丛书,体量可观,成果喜人,令人折服!东莞桥头文化“乞丐”形象,在我脑海里轰然瓦解!我油然而生感慨:桥头,既是经济的高地,又是文化的绿洲。物质和精神的双轮,同旋共转,才旋转出东莞桥头速度;经济与文化的双翼,比翼齐飞,才飞升起岭南名星小镇!
文字与荷花联姻,定然文采飞扬;书画与荷花为媒,定然清新动人;名字与荷花牵连,定然美好易记;桥头与荷花结缘,定然神游梦幻。2007年,桥头人推出两年一届的“荷花文学奖”,面向全国开展“等你,在桥头”征文活动,隆重颁奖并结集出版,给桥头文学锦上添花。就是这样,文学与荷花并蒂竞放,相映成趣――文学深情的咏叹,使荷花分外风姿秀逸;荷花秀逸的风姿,让文学咏叹愈加凄美。盛满鸳鸯、蝴蝶梦的桥头文化莲湖里,盛开着芬芳四溢的文艺奇葩――“花镇长”翟耀东,乡土作家莫树材、詹谷丰,“耄耋作家”冯锦恩,“土匪作家”刘庆华,“老板作家”李扬辉,“三条腿作家”张辉旺,“潮女作家”冯巧,“移民作家”曾明山、李盛昌、诸葛云冰、侯平章,“夫妻作家”佟平、舒丽,英年早逝的湖南“打工妹作家”饶维,还有诗人陈广城,画家罗奈,漫画家艺心,书画家康永生,摄影家张利平...这群本土或外来的艺术家们,以文字、书法、绘画和摄影的不同艺术手法,共同表现了桥头人传奇性的奋斗历程,展示了桥头人生活中的精彩,发散着“荷”而不同的艺术魅力。“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东莞市报告文学创作基地”、“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基地”、“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这些令人仰慕的桂冠,正是借助这个特殊的艺术家群体的强劲支撑,才荣耀地戴在了桥头人的头上啊!
昔日,桥头人勇做市场经济的弄潮儿,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今朝,桥头人又甘为文化建设的先驱,领跑时代的文明之旅。桥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值得讴歌;桥头人,是一个传奇的群体,值得礼赞!
桥头,荷花别样红,红得万众瞩目,她生长在“名利”的淤泥中,惊艳脱俗;桥头,荷花别样艳,艳得俏丽动人,她出落于“德性”的水面上,出类拔萃;桥头,荷花别样香,香得蜂痴蝶迷,她汲取了“土著与移民”的血汗,香远益清!
为期四天的“采风”活动仓促结束,我流连而没忘返,“飞”回了内乡。据悉:2013年,意气风发的桥头人将举办“全国荷花展”。届时,朋友呵,我定会:等你,在桥头。此后,桥头荷花也定会随着一张张美照、一幅幅美画、一篇篇美文,“移植”五湖四海,开遍大江南北。
回到内乡后,晚上我做了一个美梦:内乡宽阔如湖的“母亲河”――湍河,她澄澈的河水里,也神奇地开着娇艳的荷花;岸边也有一座耸立的宝塔,健美的身姿在清湛的河水中倒影…
醒来自问:我的美梦,能成“真”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