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探究内乡成功兴稻的秘诀
探究内乡成功兴稻的秘诀
发布时间:2013-10-28
10月16日,内乡县湍东镇北符营村的田野上,稻谷飘香,机声隆隆。菊乡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两台新式水稻收割机正来回穿梭,紧张作业。面对丰收景象,该县农业局局长杨成甫扳着指头,一脸兴奋:“堰坝投入使用,自流灌溉,工厂化育苗,机械化作业,我们今年新增的1.4万亩水稻轻松自如夺高产。”
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的内乡县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兴水兴稻的梦想,笔者饶有兴趣地走访了内乡。
为什么要发展水稻
旅游是内乡的主要产业,而传统的旱作物无法与声名远播的宝天曼漂流项目相得益彰,每到收获季节,到处燃烧的秸秆让景区形象蒙受损失,靠天收的现状也让农民的收入没有确定性,因而大兴水利,发展水稻成为内乡农业的主攻方向。
如何实现兴水兴稻
欲兴稻,先兴水。完善打磨岗灌区功能、修复新建截潜流工程、渠系清淤及修复硬化,无不极大地改善水稻生产条件。
工业化种植是该县发展水稻的一大特色。全县所有的水稻都交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在赵店乡建设标准化育秧基地,统一供应全县需求。技术服务队经常深入田间指导培训,全县80%以上的稻田应用了“浅湿晒”节水灌溉技术。
怎样做到农企对接
为提高稻米质量,该县农业局同当地龙头加工企业菊龙公司先后多次赴湖北、东北等地考察精深加工及设备,建成了投资1.2亿元、占地70亩、年加工能力12万吨的优质稻米精深加工厂,创立了自己的稻米品牌。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引进回乡创业企业伏牛山黄酒厂,对口利用本县所产优质稻米制作醇正黄酒。精湛的工艺流程催生出口碑绝佳的品牌黄酒,让水稻产业的附加值得到攀升。
编后:风调雨顺,水利设施闲置、破坏;旱天,工程来不及修复,只能听任作物干枯、绝收。如果种植水稻,这些设施就必须要用,就会经常来维修、疏通。而抓水稻生产就是抓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龙头企业的培育、稻米品牌的创立、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又让内乡水稻生产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