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洼地内乡赶中求转在崛起

洼地内乡赶中求转在崛起

发布时间:2013-02-18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2-18

2月18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在头版头题刊发我县报道《洼地内乡,“赶”中求“转”在崛起》,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谁为内乡急”内乡发展急
洼地内乡,“赶”中求“转”在崛起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徐海林

    有人说,美的地方总会生长出美丽动听的故事来。

    内乡,文化厚重,山川秀美,就是一个生长故事的地方。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那起起伏伏、委婉动听的故事更引人思考:明清时,这里是享誉华夏的“中原旱码头”,可后来不知何故销声匿迹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再度崛起,成为“宛西领头羊”,不少工业企业是省市同行“排头兵”,可由计划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渐渐落伍,以至于到本世纪初成为“宛西经济洼地”……

    如今,内乡人正按照冲出洼地、走向崛

    起的“三个三年”的发展目标,勇于挑战和担当,勇于创新和求索,又在给人们生长出一个全新的“内乡故事”。

    “谁为内乡急”――打工仔呼唤“洼地”内乡快发展

    “转眼间,离开内乡已经8年了。每每到了春节,一颗心总是很早就揪了起来,我想内乡,我想家,我想我的父母、我的父老乡亲、我熟悉的山山水水……等我办完所有事,我急匆匆地开车回去,路过保定,尽是高楼大厦,一片繁荣;路过石家庄,满目工地,勃勃生机;路过邯郸,放眼望去,厂矿林立;到了安阳,一片开阔,好一派美山美景美城;

    经过郑州,好一派大都市的形象;到了许昌,我想到了中外驰名的许继集团;到了平顶山,我知道这里的煤矿让老百姓过着富足的生活;我经过了我们的邻居――镇平,他们的玉器加工和小商品生产何尝不是让镇平人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了……

    “我走在内乡大街上,我没有感到她和我去年离去时有什么不同……我不禁又想问:我们的乡亲该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我们有什么支柱产业?我们的投资环境如何?……我们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谁在思考?当然不是我这个打工仔。”这是2009年春节后发表在百度“内乡吧”里的一个帖子,帖子的题目是《谁为内乡急》。当年这个帖子曾引起了内乡人和熟悉、关注内乡的人的热议。

    如今,4年过去,记者发现有心的朋友1月14日又在该吧里回复了一帖《“谁为内乡急”内乡发展急》,展望内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期盼老乡们常回家看看,期待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内乡的发展。旋即,百度“内乡吧”、内乡亲民网上,热议内乡发展变化的帖子又是一波接一波……

    “内乡确实变了”、“无论身在何时何地,无论内乡是贫是富,她都是我们的家,我们没有理由责怪,有的只有献身家乡,加油家乡……”身在外地的内乡人纷纷发帖表达心声。

    内乡发展急――瞄准薄弱环节,立足实干求突破

    “《谁为内乡急》这个帖子啊,全书记现在很有可能还装在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内乡县灌涨镇党委书记刁晓英对记者说,“就是在不久前县里的一次大会上,全书记还在向大家讲这个帖子呢。”

    据了解,这个帖子发表后,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就把它作为“宝贝”,从网上下载后随身携带着,经常把它呈现在内乡的党员干部面前,呈现在内乡在各地的老乡面前。“这个帖子给我的压力太大了,当时尽管我还是县长,但我如坐针毡啊!”内乡县委书记全新明说,“内乡是一个好地方,有中原大氧吧‘宝天曼’,有中国唯一的‘古县衙’,资源又特别丰富,在这个地方当官,经济发展上不去,我们有愧啊!”

    全新明说:“我之所以把这帖子呈现给内乡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唤起内乡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全县上下同频共振,立足一个‘干’字兴内乡;我之所以要把它呈现给在外地的内乡老乡们,就是要让老乡们监督内乡的发展、助力内乡的发展、见证内乡的发展、共享内乡的发展。”

    内乡县委、县政府力戒形式唯实干,咬定发展不放松,瞄准项目和工业两个薄弱点,强势推动,决心让内乡这个昔日的“经济洼地”变成各类项目积聚的“高地”,用项目改变工业小县、弱县的落后面貌,让工业挺起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

    要“干”,必须转观念。内乡落后表象在项目,在工业,实际在思想,在观念。县委一班人敢于与落后的思想观念面对面激烈碰撞,请来知名专家学者给全县的党员干部传递新的思想和观念,选派一大批优秀的县乡(科)级干部进驻北大接受高端的县域经济研讨和培训,组织大家到发达地区开阔眼界换脑筋,并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县营造出上项目、兴工业、求崛起、盼振兴的浓烈氛围。

    内乡把项目作为一根绳子,把县、乡、村三级领导拴在了一起,确定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通过一季一次汇报点评会、半年一次观摩讲评会、全年一次总结考核会、不定期抽查督导会、落后单位推进会等,确保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年年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变压力为动力,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主动跑步上省进京,坚持驻守在发达地区和项目转移区,想项目、找项目、要项目、争项目,甚至是“抢”项目。

    实干使得项目在内乡遍地开花。据统计,4年时间,内乡招引建成的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有38个,这些项目着实吸引着走进内乡的人们,特别令回到家乡的老乡们感到欣喜,甚至是“不可思议”。我为急先锋――坚持“三个三年”,强力推进洼地崛起

    “谁为内乡急”,我为急先锋。

    今年春节前,内乡县委全委会通过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争当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建设先锋的决议”。

    实际上,近年来,内乡人何时不是立足于“站位高远、争创一流”的目标,来强势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

    “三年决战出洼地”激荡人心。2006年底在全县只有1家投资超亿元、年产值超亿元企业的情况下,县委提出,利用2007年至2009年三年时间,完成投资超亿元或实现产值超亿元项目超10个的目标,遏制县域经济急剧下滑的态势,使内乡工业经济真正走出“宛西洼地”。到2009年底,内乡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已达13个,令人刮目相看,大家纷纷称赞内乡“已走出了洼地”。

    带着第一个“三年计划”目标胜利完成的自豪,内乡县委顺势出台了“三年提速登台阶”和“三年决胜上水平”的第二、第三个“三年计划”,即:2010年至2012年,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新上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实现内乡工业经济新突破,带动内乡进入南阳“第二方阵”;2013年至2015年,围绕巩固壮大,提质增效,遵循科学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全面进入南阳跨越发展的“第一方阵”,实现内乡县域经济的真正崛起。

    盘点第二个“三年计划”,一连串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12年,内乡县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1.3%,居南阳市第7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4.3%,居南阳市第7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3%,居南阳市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6.2%,居南阳市第8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居南阳市第3位。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各县市区中排名持续前移,标志着内乡已全面进入全市“第二方阵”,内乡第二个“三年计划”目标实现了精彩收官。

    如果说内乡第一个“三年计划”目标的实现是内乡人“跳起来摘桃子”莫大勇气的强劲释放,那么,第二个“三年计划”目标的实现,则是内乡人背水一战、挑战危机、寻机突破的一场激烈拼杀。因为第二个“三年计划”启动之时,正是世界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

    危机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县委一班人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全县党员干部争学“弯道超车”术,不但通过强化服务解难题活动保证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停建项目恢复建设、签约项目如期开工,而且于2009年春开工建设了11平方公里的内乡东工业园区(即现在的内乡县产业集聚区),通过近几年持续不断的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5亿元,使内乡产业集聚区先后荣获全省发展最快的产业集聚区和全省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荣誉,目前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40余家,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新型建材、造纸印刷、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清醒忧患求跨越――面对成绩不歇脚,“赶”中求“转”践行科学发展

    “谁为内乡急”,谁人能不急,急中要清醒,急中有忧患。

    通过前两个“三年计划”的实施,内乡县域经济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开始走向崛起。面对成绩,内乡人有的不是沾沾自喜和止步不前,更多的是清醒和忧患。

    县委书记全新明和县长李长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内乡现状认识得更加到位。他们说,尽管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比,与全省、全市的发展水平比,内乡还有很大差距。据统计部门测算,就生产总值来讲,要实现翻番并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按照全国“比2010年翻一番”的最低目标测算,2020年全国人均GDP也将达到5.7万元,内乡如果要赶上全国平均水平,GDP年均增速最低需达到13%,而内乡2011年GDP实际

    增速只有10%,2012年GDP增速大约在11.3%。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内乡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党员干部“一定要特别清醒,一定要特别忧患”,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赶”中求“转”,既追求速度“快”,又追求质量“好”。

    “赶”中求“转”,关键在“赶”。必须铭记“谁为内乡急”的呼唤,树立“谁人能不急”的紧迫感,担当起“我为急先锋”的责任。新年伊始,县委就召开了动员会,向全县人民立下军令状:咬定项目和工业不放松,强力启动第三个“三年计划”,确保到2015年实现县域经济“决胜上水平”、冲刺南阳“第一方阵”、实现洼地崛起的目标。

    “赶”中求“转”,重点在“转”。内乡紧紧盯住转型发展不动摇,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立足于规模凸现的县产业集聚区,按照突出主导产业、突出大项目落地、突出培育龙头企业、突出降低招商成本、突出形成企业或产业的比较优势等,着力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机械电子、新型建材、造纸印刷、化工地毯、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

    强化新型工业化建设。坚持不懈把新型工业化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围绕“培育十大重点骨干企业”和“十佳高成长企业”的“双十工程”和十二五“十个一”目标,即培育1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产业、培育1个年产值超20亿元的骨干企业、新增工业税收1亿元、每年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新增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培育1家上市公司、创建1个中国名牌、取得1项国家重大发明专利,加速工业规模化、新型化、集群化进程,引领和带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

    要想“转”得好,作风须领跑。该县坚持把“思想真解放,作风真转变,服务真到位”视为内乡“洼地崛起”大业的生命线,坚持用制度管人,让各级领导干部远离酒桌,远离茶桌,远离牌桌,远离机关办公桌,离群众近些,离企业近些,离工作实践近些,离招商引资一线近些。

    眼下,虽春犹寒,但内乡大地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建设发展场面。“谁为内乡急”,内乡发展急。站在内乡第三个“三年计划”的起始点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内乡崛起振兴的那一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