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樊翠华在“三员”培训班上的通讯讲义
樊翠华在“三员”培训班上的通讯讲义
发布时间:2013-05-29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1、一般来说,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按内容分,一般分为人物、事件、工作、概貌通讯。
报形式分,一般分为记事、访问记、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求记、散记、侧记等。
我曾经归纳为这样几个关键词:解读、探析、纪实、扫描、纪略、走笔、掠影、探秘、写真、启示、自述、走近、变迁,素描、回眸、报道、剪影、见闻、报告、侧记、采访札记、故事、调查、思考。
2、通讯写作要求:
(1)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2)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典型意义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3)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
(4)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可叙述、可描写、可议论、可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既可以用第三人物的报道方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日记、印象记或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去反映,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增添新意,别具一格,引人入胜,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写作方法:吃透“上头”,迎合“下头”。站到高处,作宏观分析;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
4、通讯的结构:一是纵式结构,既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递进、因果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次序安排层次。
如1999年5月我写的《假招工、行传销、天良丧尽;借贷款、遭诈骗,雪上加霜――对外出务工人员陷入传销陷井的紧急吁请》一文,就传销链条剥茧抽丝,层层递进,说明真相,事件举证,揭露为害,被30余家媒体利用,南方周末、焦点访谈栏目追踪采访。再如《紧张的八小时》一文,写的是1997年湍河洪水来袭后,全县上下紧急行动,全员抗洪的场景,按时间节点逐一有选择的选取不同场景,用白描手法,直击现场。
二是横式结构。按空间变化或事件性质的不同方面安排层次。如新华社报道芦山地震中一篇《‘生命孤岛’与世隔绝的40个小时》一文,就记者深入地震灾区的所见所闻,从一个横切面报道灾情,报道感人的人物事迹。再如2000年5月,我写的《内乡县店坊村800群众渴盼救命水》一文,发在人民日报后引起较大反映,并直接带来了可观效益。此文就选取因缺水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一断面,自描直击,逐步递进,引人震撼。
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此类文章多用于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大的通讯,如2013年5月6日我在南阳日报头版上刊发的长篇通讯《湍河:水润菊乡生生不息》一文,对我们的母亲河的变迁史进行全景式的深度开掘,纵的方面讲,在时间上从《水经注》从唐朝之时起,按时间顺序纵式描写湍河;横的方面,从近三年来内乡县在湍河上大搞截潜流大坝,兴水兴民这一横面描事描人,全文恢宏开阔、纵横交织,使人们对湍河的变迁史历历在目。全文分为《湍河之叹:瘦身变脸唤起警醒》、《湍河之兴:修坝蓄水重现生机》、《湍河之梦:植绿呵护青山绿水》三个章节,层层递进,对湍河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受到全书记的高度评价。再如我写的《绿染内乡――内乡县林业发展走笔》一文,采用纵横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建国几十年来林业发展的状况进行描述等。
5、通讯的表达方式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追求“个性”,追求“灵动”。
具体要求表现为(一)是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宜具体、形象、生动,但不宜过于铺张、舞文弄墨、转弯抹角。如2011年7月我采写的《一个人的‘造林工厂’》一文,文章开头是这样起笔:这是一个恢宏而特殊的“工厂”:厂址:荒山秃岭,占地6.2万亩;“工人”:当地的2000余名;产品:漫山遍野的优质薄壳核桃树;产值:5年后收入可达数亿元;投资4200万元。文笔灵活,耳目一新,而且用最少的话,说出了最多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记忆犹新。再如我写的《生命的华彩乐章――走近灌涨镇水田村支书赵景朝》此文这样起笔,直面赵景朝,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身患三种癌症、命悬一线的人竟然是如此充满活力。此文寥寥数语,直接把读者带入场景,设此悬念,吊人胃口,先声夺人,震撼人心,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二)是描写的直观性。通讯是新闻体裁,应真实客观,因此要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真面貌,表现新闻性和现场感。如2012年我写的《内乡新型农村社区:科学运作求实效》一文,起笔是这样:师岗镇曹营社区俨然都市乡村,湍东镇龙头社区红墙与绿树相映,余关乡牧原社区小桥流水漫润灵动之韵,灌涨镇魏庄社区的“现代元素”使平畴沃野生动起来。就是用我目击之后的认识,挑捡出其独特个性的一面进行描述,使人身临其境,引发畅想。此文为三段:“1:100”,数字体现工作的力度和强度;一张规划图的反复修改,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旧物料的高度利用,体现出动作的科学与巧妙。再如去年我写的《“戴眼镜”的七彩山鸡》一文是这样起笔:见过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四眼田鸡,可否见过现实中的四眼山鸡?请跟我走进内乡县板场乡让河口村叶鹏的南阳伏牛山养殖场吧,一群“戴眼镜”的七彩山鸡正等着你哩!此开头点明主题,引人入胜,引导读者自觉地向下看。再如我2010年12月采写的《瓦亭镇:跨越发展换新颖》长篇通讯,文章开头两段是:冬日的瓦亭大地,微风轻拂,暖阳高照。所到之处,到处都能感受到这里的新风貌,新气象、新活力。回眸“十一五”,谈及瓦亭镇的发展成就,该镇党委书记朱文华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做为在同一个乡镇连续工作13年,见证瓦亭十年变迁史的“老瓦亭”来说,他对“瓦亭”二字的感情非他人所能悟。此文白描手法切题,设置悬念,让人愈读不能。再如《城关镇:和谐发展谱新篇》一文,文章开头是这样写:到城关镇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因?一是因为该镇主要领导“实在太忙”,表现是几次约见,他们不是在拆迁现场就是在忙着其它工作;二是他们“调子很低”,不愿也不想“多谈亮点工作”。正因如此,让笔者写起文章时“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文从一个小切口生动地表现了该镇工作的一个侧面。
(三)议论抒情的实在性。通讯中抒情,议论要恰到好处,使形象生辉,主题升华,启示读者。如年前我写的《民生水利润民生――来自县水利局务实兴水的年度报告》一文,最后一段这样写:在一天的采访行将结束时,陪同采访的县水利局的一名同志说:“今天咱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呀!”,他还说出了橡胶坝工程、旱改水工程、万人饮水工程等待。看来如若有时间,还是很有必要再走一走,看一看呀!此段描述既客观、真实、又生动迭当,引发无限联想,也对该局的工作有所评价。
6、语言的运用
通讯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尽力保证“原汁原叶”。如《农业大镇的新期冀――“三秋”时节走访师岗镇党委书记杨小强》,这样写:“到今天下午,全镇6.8万亩小麦可全部播种完毕”。10月13日,尽管是星期六,但师岗镇党委书记杨小强却仍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他高兴地对笔者说:“机械化是农民种地省力省钱又省时,过去三秋大忙需20多天,今年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兵’”。语言质朴、实在,又点明主题,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如《板场的“脸”在悄悄地变――写意板场》一文中,我引用该乡党委书记李振豪的话:“搞好工作,要‘少换频道’‘多演’连续剧”。在行将结束采访之时,李振豪这位已在此“主政”数年的“当家人”脱口而出:“我还要在这里再干上它个三、五年”。此话就是李振豪当面说的话,巧妙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7、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
(1)人物通讯: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像;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某一侧面,某一片断;可写正面人物,如先进、典型,也可写反面,如郭美美“红粉军团”领袖赵红霞等。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如1988年10月5日我发在南阳日报上的人物通讯《一个大学生的自述》用第一人称,记述我的一个同学扎根山乡教书育人的事迹,人物很小,事迹很少,切口不大,但却发了几乎一个版,就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候适时地倡导了一种风尚,因而才被采用。如《一个学士猪馆的道义情怀――走近秦英林》一文,通过我与秦英林面对面的交谈,通过我前期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再通过巧妙的布局构思,让人一看此文,就对秦英林的认识更进一步。再如《那山、那树、那人――板场乡护林员陈麦林剪影》我写的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通过挖掘提炼,使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再如《女寨主和她的绿色领地》一文,发在妇女生活、河南日报上,说的就是曹春晓的事迹。再如我写的《老当益壮的“科技先锋”》,开头这样写:“朝天椒原产日本地,八三年引入内乡西,七十多里瓦亭地,成了这里一大奇,给瓦亭带来了大福气”。一见面,赵明文这位“庄稼筋”就给我上了“第一课”。此文就生动描写了一位扎根基层的普通农技员的故事。
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五点:一是有人无魂,二是有魂无人,三是千人一面,四是褒一贬百,五是写成“全人”。
(2)事件通讯:详尽、具体、形象的描写新闻事件,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的特点。写作要注意四点,即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写好事件的高潮,要有起伏;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寓情于事,寓理于事。如《“师岗现象”探析》、《开放在内乡》、《谁持水龙当空舞――赤眉镇兴水纪实》等等。
(3)工作通讯:是谈经验教训的通讯体裁,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指导性,如《板场石头‘担’大业》、《花海人潮笑春风》、《五指成拳聚合力》、《开放在内乡》等。
(4)风貌通讯:也叫概貌通讯,是反映社会变化,建设成就,地方物产,风土人物的一种体裁。如《来自联合国的邀请》、《“大实话”里话王沟》、《千年沧桑马山口》、《山村生活新风景》、《油桃沟里有个“旮旯凹”》(李勇夫)、《狗娃 我的娃呀!》(贾林伟)、《夜行货车》、《乔总养牛记》、《帝乡访帝――访二月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