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见缝插针的西部之行
见缝插针的西部之行
发布时间:2013-12-20
人生好像应该有那么一次想走就走的旅程――还好,在青春已逝时还有重走青春的勇气。
――题记
没有太多的打算,当得知必需去趟兰州且要停留三四天时,心里忽地闪现西部小环游的想法,尽管明知此时的出行是最不适合的季节,然而对西部的向往对转经廊的敬畏,使我刹不住前行的脚步。
19号早上,开往西安的火车,载着我的梦想与兴奋,出发了。14:40分,列车到站。20:40分才有去兰州的火车。等待再次出发的六个小时里,果断购票,从尚德门登上西安城墙。
事先做过功课,在“蚂蜂窝”和8264上查过,城墙上有自行车出租,驴友对城墙上骑行的描述,狠狠地吸引了我。所以上来后,直奔租车点,一打听,距我所处的位置有800多米,不远,咱边走边看!
青砖铺地,青砖砌墙,一切都是深灰的基调,购票时的慷慨、初临的雀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点缀其中的串串红色的灯笼,让这个满眼的灰色略微有点灵动。脚步在无意中,有些放缓略慢,“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当年筹建如此浩大工程的那个伟人是什么模样?!那时的他该是如何地殚精竭虑、雄心壮志!据城墙上工作人员说,这项伟大的工程经历了无数的修补。它,见证了多少兴衰更替、人间悲喜呢?
正自沉思,一对老外骑着车从身边咯咯腾腾颠簸而过,两个边骑边聊,不知何国语言,过白的皮肤透着满面的绯红,应是兴奋与骑行运动的结果,还未目送完这对老外。一溜子双人连体车过来了,多是男女组合,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后面的女人多是幸福的表情,想蹬了猛踩几下,不想用劲了,就那么悠闲地坐着,任前面的男人卖力的带着,看得特羡慕。
铺地的青砖上,多有人刻的痕迹,例如“王丰 一九八四”等,原以为是游人留下的类如“XX,到此一游”意味,虽然有些很让人扫兴,但同样的留字太多了,未免心中充满疑问:谁这么有耐心,一人留下如此多的字迹呢?并且一处都成片地每块砖上都留呢?年代仅限在1984年到1987年间。留字的人,名字也不多,好像四五个名字而已。格式为:名字+年代。
带着疑问,继续前行。在一个凸出的城垛上,遇到两个订小牌的工人,牌子上写着带编号的“马面”,好奇的问,为什么叫“马面”呢?这里什么是“马面”?马面是什么意思,对方答道,他们也不知道。走了大约五六个马面时,终于自已找到了答案:马面,原来就是敌台,也称墩台,墙台,是城墙向外凸出的墙体部分,可以三面防敌,为环城全张防御体系的重要设施。相邻敌台之间距离皆为120米,120米是古代箭、弩、飞钩、掷枪等射远类与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杀伤范围,这么说来,我在不知不觉中走了700多米。
离尚德门不远,是安远门,也叫北门,高大的城楼上“古城第一门”特别壮观。在这里发现了“唐凌烟阁”介绍性石碑,据说是唐贞观17年,太宗为表彰功臣,自写赞词,让褚遂良题额,阎立本绘开国功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等24人图形挂于凌烟阁上。
看来,人过留名还是很重要的!但被后人留名纪念与自恋式刻字留念,效果却是很大不同,前一种让人敬,后一种让人厌。
终于走到了租车处,一问才知,租车是要交押金的,每车300元,租费150分钟40元,一摸口袋,糟了,仅有170元,回头去取已是不可能。打听路人,说,绕墙一圈步行的话,最少得3个多小时,看看时间,已是接近18时,离发车时间已没有多少时间了,只好用脚又丈量一段后悻悻而返,在北门处就近下城,刚走出,城门就忽拉拉地关上了。回头而望:绕墙而排的彩灯使城墙轮廓毕现,美轮美焕,心中那点小小的不愉快,顿时又消散得无影无踪。
据说回民街的羊肉泡馍最地道正宗。好吃的我是绝对不能错过。在售票员的热情提示下,坐公交由北门直达钟楼。在一处老店里,刚坐下,点了酿粉,要了泡馍,正准备悠然地手撕馍花,慢慢地等着服务员加工冲泡,而后细细品来,突然电话骤响,同行的侄女,催着快返。呵呵,我期待已久的羊肉泡馍啊――吃得如此匆匆!
叫了一位摩的,快速驰向火车站,这是一个地道西安人,健谈热情,路上他帮我解答了城墙地砖的刻字,原来,那是八十年代修补时,不同的窑供砖时窑主自做的标记。我俩共同推测,也许那是监管方要求的,做标记是为了便于追责,谁的砖有问题,谁就再烧而补,呵呵,好像我们的推测也很合理的。
当我说出,登上城墙没能骑到自行车环游心里遗憾时,这位师傅哈哈大笑,说,你骑车环游后会更遗憾,城墙上到哪儿都是这样,就个灯笼、灰砖,城垛,造型都一样。应了那句: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呵呵!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一个人待腻的地方到另一个待腻的地方。西安,真心来说,我很想很想也在这里待腻,但没有我呆的机会!20:05,进站,20分钟后离开这座城市。
快到兰州,确定定居在此的姐姐能准时接站、婆婆因侄女的帮助能安全出站时,我决定不再下车直奔西宁。正在兰州出差的小叶子,也因我的行程改变而夜半爬起,登上与我同次的列车。他在13车厢,我在15车厢,阴差阳错,至到列车将进站时,我们才在15的门口一眼认出了对方。他与我想像中一样,是个干净清爽帅气的80末小伙子。与他的相遇,是在蚂蜂窝上。16号在老家的山坡上,老公挖香花刺根,我陪在一边玩手机,查行程攻略时,无意中进了蚂蜂窝,里面许多高质量的游记吸引了我,于是就在网上结伴,记得写了一句话:22号从兰州出发,想到青海湖、敦煌,结伴,求捡。并且留下了自已的QQ号。18号有人QQ上搭话,直接就问,你要去青海海湖吗?我说,是。
这人就是小叶子,南方扬州人。南京工作,出差兰州。是个说走就走从不提前计划的主儿。我们一拍即合。于是在而后的两天中,我们开始计划着出行的线路,所需的装备。从网聊中得知,好像他还不了解西北方的天气,没料到这个时候就会下雪会这么冷,还不知道这里会有风沙会有很强的紫外线。当我说出,我有两个头巾、有两个手杖、还可以从家里给他带去羽绒服时,他发来一句话:“你好像万事俱备,只差我了?!”。电脑这边,我会心的笑了。人生旅途的幸福不在于走多远,而在于与谁同行。很幸运,我遇到小叶子。事先小叶子就在网上说,我背不动的东西他都可以帮我背,我不会的项目例如英语、普通话、网上导航、理财等等,都是他的强项。OK,这就够了!
22号凌晨7时,列车停靠在西宁站。出了站仍有点恍若梦中,就这样竟然这么快就到了青海的西宁?
此行的第一站,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
坐5路专线(1元),到达管理所下车,这儿有直达塔尔寺的公交(3元)。呵呵,符合我的穷游理念,少花钱多游玩。要知道,在火车站时,出租车司机给我们的报价,一趟120元。
等车的时候见缝插针解决早餐问题,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青海老酸奶,自酿的,顿时口水直流,不顾凉的激牙,也不管小叶子的劝阻,很坚决地吃了一碗。不得不说,很好吃啊!
开往塔尔寺的途中,我们才知道,晚上这儿下雪了,薄薄的一层,银装素裹,让连绵的祁连山山脉裸露,土黄色若隐若现,已经显瘦的湖泊也是那么俏,忍不住总想走近。越往塔尔寺,好像雪越厚,但仍可行走,刚庆幸自已先知先觉穿了皮靴过来,到塔尔寺后才发现,这是我最失策的决定。塔尔寺广场是大理石铺的地面,覆盖了雪,简直滑得我寸步难行,倒是小叶子的休闲单鞋让他一路从容而走,也不用担心走路过多了脚发热生汗,让我好生羡慕。
塔尔寺的大门处,竟然没有售票的,惴惴中直接进入,竟也没有人拦。第一眼,见到转经筒。飞奔过去,虔诚地认真地顺时针一个挨一个地转,转了一遍,仍觉得不太过瘾,再来一遍。如果不是小叶子提醒,我会真的忘记在此留影,我已忘了,此行是来旅游,而不仅是为了朝拜。仓央嘉措的诗就在此刻那么毫无防备地涌上心来: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也属性情中人的仓央嘉措,即便身披袈裟,也毅然对爱情有着神圣的向往!
标致性的八宝如意塔,出现有眼前,一群人围着几个喇嘛在那儿分别合影。小叶子见缝插针也挤了过去,我犹豫中晚了一步,也不好意思让人留步。转头走向别处。
转经筒的尽头,偶遇四个一步一叩首的藏族女人。这才是真正的信仰!雪地上,水、泥皆有,依然挡不住她们五体投地用身体丈量的朝拜的路程。其中一位,从长相上看,应是比我还小!――我被震憾了!非常敬畏地看着她们走了几步后,小心翼翼地问,我们可以给他们照像吗?她们和蔼地说,可以的!还好,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加手势,我们都听懂了。拉回已经走远的小叶子,分别与她们合了影。离开时,忽然对方叫住了我们,心里小吃惊:莫非我们触了藏民的习俗?怔了好久才明白,她们是想看镜头中的自已。呵呵,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与民族年龄无关。
告别四个朝拜的女人,开始攀登仿建布达拉宫的班禅行宫。
这是一个很是考验体力与耐力的地方。上阶梯,转弯,再上阶梯,再转弯,曲曲折折。年轻的小叶子,一路领先遥遥地走在我的前面,但也没让太孤独的落单,总在一段时间后,站在前方边欣赏边等我。
终于登上最顶,班禅行宫里,看了许多我们都不懂的像、幡、佛,好多物件,呵呵,因为不知者无罪,所以只能称那些是“物件”。也没有人解说,有人看管,我们也不敢与其搭讪。皮靴走过木地板的响声,让我多少有些惊悚和不安,自觉的掂着脚跟轻抬慢放,恨不得脱了鞋子走出去,又担心脱鞋子是对神明的不敬。唉,那时的我好纠结!有点仓遑出逃的样子。刚出了殿,殿门就被面无表情的喇嘛忽隆隆关上了,我们多么幸运啊!竟然有幸在班祥行宫参见了班禅神像!已逝的班禅会不会也如这看门的喇嘛一样,总是面无表情呢?
离开班禅行宫,我们信步下山,在通往观景台的路上,再次偶遇“星辰”美女,能在不到两个小时里,两次重逢,真是缘分啊,于是结伴而行,多了一个年轻的美女,打破了我与小叶子的年龄代沟,我们总能找到都感兴趣的话题,一路上话不断头,开心!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佛学院,“学生”已经下课,我们晚来一步没能看到他们上课的情境,但仍是很兴奋地在教室里的铺团上打坐留影。摄影师小叶子说,我初坐的姿势太不伦不类,星辰扎的架式还可以!尊重寺院习俗,我们都没有拍照。本不迷信的我,在星辰的感染下,跟着她开始到处作拜,作揖叩首跪拜一样不落。返回到广场时,对面山坡上五彩的经幡,在萧条单调的冬日里壮观的招展,如果不是有雪路滑,我定会冲过去,亲自感受风中经幡忽拉拉的声响。
已是下午14:00,三人来到街口处,各点了自已中意的小吃,每人六元,解决了午餐。我要的还是当地的酿皮,还想要酸奶,却被告知,卖完了!
饭后相约去藏文化馆。虽然藏文化馆是在2010年才建的,但里面的雕塑,彬彬如生,很显雕刻家的功力。在院子里遛达,等于补了一点藏族文化,毕竟匆匆,知道仅是皮毛。尤其一组“雪域精灵”,很吸引人的目光,人们通常把藏羚羊称为“雪域精灵”,但其实,生活在世界屋脊并创造了独特雪域文化的民族,才是真正的“雪域精灵”。
出了藏文化馆,我们直接回西宁。星辰显然对我们青海湖之行,也有些心动,但因同事要来看望她而又多少有些犹豫。但还是陪我们一起到当地旅行社,去看能否拼团前往。很沮丧的得知,过了旺季进入冬季的青海湖,车少人稀,景点很多都关闭,旅行社都停这个线路。不死心,又咨询了四个青旅,看有没有住在那儿的驴友,心想如果有的话,就凑过去看能否游说几个结伴前往,结果又被告知,青旅里没人!至到此时,我和小叶子,原定的“天上下刀子,也一定要去青海湖”的决心与热望彻底动摇泯灭了。
再见了,专程为你而来的青海湖,明年我们再来――在合适的时间与你相会!
星辰去订下的酒店里。我和小叶子已决定连夜返回兰州。
临走之前,怎么能错过到莫家街找小吃觅特产的机会呢?订了最后一班回兰州的车票,放心悠到莫家街,转了一圈,经特产店老板的推荐,我们到了“马忠饭店”,决定要把没去青海湖的费用和塔尔寺逃票省下的钱,都拿出来好好吃一顿,一直惦记的鸡蛋酸奶也没有了!扫荡一圈,除了要了一份抓面、一份抓羊肉、两份老酸奶外,再没发现最爱的最感兴趣的东西。因有饭前的特香椒盐核桃与美味的糖炒板栗垫底,两人都没吃下多少东西。一顿饭下来,80元还没花完。两人都感慨:真是笨啊,拿着钱花不出去!
特产店里,货比三家后,小叶子选了牦牛肉,我选了葡萄干。葡萄干很有特点,一种是青得剔透,大如半个食指。一种是黑紫的,圆嘟嘟的。口感都超好!小叶子可能有些冷,于是带着我们的战利品提前两个小时进站了。凌晨12点列车抵达兰州,姐姐与外甥准时等候在站外出口处,十分钟后,看到了等着我平安归来的二哥二嫂与婆婆,很是感动。
第二天,姐姐因喜得孙女要摆满月宴,赴宴出门,特意带上相机穿了她的休闲鞋,做好了饭后登兰山的准备。所以当姐的家人及姐夫的战友纷纷过来敬酒时,我都机智地离桌躲开,坚持做到滴酒不沾。没想到事出意外,宴席快结束时,我背后的邻桌突然有人高声问道:“谁是马山的?”条件反射,立马举手。邻桌沸腾了,七嘴八舌地说着,“你们是老乡”“他也马山的”。这个他,我认出来了,去年姐迎儿媳时他也在场,是姐夫的战友铁哥儿。千里遇老乡,激动啊!坐下才知,这一桌,全是姐夫的南阳战友,当年同一批来到兰州的兵,如今也定居兰州成家立业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子,渐渐变成了娃他爹,而后升级成了娃他爷。再不喝酒已说不过去了,与马山老乡喝了四杯后,接受了每个老乡的敬酒与碰杯。本以为大城市酒风好些,没想到比老家更甚,敬酒时,每到一人处,都得喝,给人家倒几杯自已也得喝几杯。敬了一圈下来,早已有些晕乎。散了席,婆母等人坚决反对我再上兰山,这怎么能行呢?说明天再上,明天?肯定不行的,我今天晚上就想回家,工作上的事,不能耽搁,领导已来电话了!婆母又说,下次来时再上,下次是何时?――不知猴年马月!她老人家不知,我请假有多难!还有家里事,诸多放不下,每次出行,都是挣扎犹豫纠结了很久才下的决心。
他们说不过我,只好嘱咐加叮咛,一路小心。
五泉山公园门口,开始了我的登山。天突然飘雪,卖糖胡芦的降价大喊着,一元一串,好吧,来一串。想想当时的我,什么模样呢?――左手提着圣女果,右手掂着糖胡芦,脸色赤红,带着酒色,一路傻乎乎的东张西望。
没有艺术功底,却对艺术有着近乎痴狂的膜拜,在张憨虎的展厅处,我停留了很长时间,很难想像一个络腮胡子的大男人,怎么会如此心灵手巧地剪出那么细腻的惟妙惟肖的人物像呢?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在他的剪下衣袂飘飘,裙裾飞扬。信步走在展厅里,没太留意进门处的看管人,待想放下心情好好欣赏时,突然惊觉,那人与外墙展板上的人特像,带着疑问,直白地问,你就是张憨虎?对方憨厚地笑笑,点头,算是回答。厅里面,墙上挂着他的许多作品,绘画、剪纸、书法,都是他的强项,显示很高的素养与功底。地面上摆满了各种小纪念品,还有小孩子的衣服,类于杂货铺般的厅子里,他的作品显得那么地鹤立鸡群与不协调,心里突然很不是滋味,好像看到钢琴家的手在厨房里帮工洗菜,感觉就是那么别扭!
心里惦着勇登兰山的计划,逗留片刻后还是果断前行。顺道直上,路遇一位和蔼的老人,两人边走边聊,他说自已今年刚退休,每天早晚各一次,坚持上兰山,强人!一路走来,没有向导,没有同伴,已是很寂寞的,因此很想从老人那里,得知更多了解一些关于兰山,关于五泉山,关于甘肃的风情人景,所以就不断的找话头,一直聊到老人每天所走路线的分岔口,我又得一个行走了。根据老人指点,我只能走土路小道才能尽快走到山顶,并且赶在天黑前返回。好吧,走小道。因防止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兰州人把山坡打造成梯田,深挖坑广植柏,树木好像还没栽多少年,所以没有成林,没有郁郁葱葱的感觉。也有三春柳,细叶已落,但从枝杈的旁依斜出依然可见夏时的茂盛。站在兰山上俯瞰兰州全城:钢筋、水泥、混凝土、鸽子笼,火车皮,棚户顶!没有一点儿镜头感!索性收起相机再不拿出,专心赶路。此路,真实的不好走!有些地方,还需手脚并用,前扒后蹬。17时,终于走到老人提到的公路,那是一条通往山顶的宽阔的柏油路。小汽车来往穿梭,看我没有招手搭乘的意思,一辆辆从身侧疾驰而过。路上的雪,被车轧得很实,夕阳下反着青光,踩上去也是很滑,依然没有影响酒家前行的脚步。上了公路没多远,到了“登云门”,挑檐画栋,雄狮把门,却是紧闭谢客,就这么定定地站了片刻,自行再度走开。刚离开没几钟,遇到“紫云门”,许是天冷人稀吧,也是大门紧闭。无端地生些懊恼――一腔虔诚,竭力而来,就是为了感受“闭门羹”吗?好在,不远处就是垭口,甘肃省青年宫兰山营地外的广场,横亘其中,形成一个很开阔的垭子口,山南山北雾薄雪浅,沟壑朦胧,梯田环绕,淡墨慢描的简笔画就那么盈盈入眼,陡升“山高我为峰”的豪迈!遥想来年二月,春风乍起,这里应是风筝飞满天,人儿笑开颜的好去处!风从两边来,没有想到冷,只有一个感觉:我要飞啊飞!
该下山了。
从不走回头路的我,依然选择了另辟新路。这次不再是一个人的行走,很庆幸,偶遇了“五泉山”。这也是一位资深老驴,今天与兰州的一帮驴友,早上七点从兰州市区出发,到南山,这不,刚返回,我们路遇。他的其它队友担心走这里路滑不安全,选择了行大道,只有他一人果断决定从这个小路而返,从五泉山公园后门进市。就这样,我俩成了一个小分队。本是抱定走到天黑若仍不能到山底的我,因为了“五泉山”老哥的带路,竟然很快就到了山下。一路山,“五泉山”大哥,给我普及了很多关于驴行的知识,还有很多他们驴行的经历,让我好生羡慕,也很向往。在五哥的热情相邀下,我也混进了“泉山徒步摄影休闲群”,分享了他们活动中的许多视频美照,通过这些镜头中的生活,认识了一群豁达的未曾谋面的50后老驴友,他们退休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刻的激励着我,再不可以产生颓废消沉看破红尘的理由。
11月24日晚,返程。至此,我的西部行,画上句号。
感谢小叶子,星辰,让我回味了年轻真好!感谢“五泉山”大哥,让我看到退休后的生活不单是家长里短的幸福、是床与药罐的无奈,还有更多的精彩可以向往可以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