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石话

石话

发布时间:2013-11-05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3-11-05

      自古文人雅士多爱石,嗜石如痴。我乃一介凡夫总也想充一充古人的风雅,每每出游山水间,且不忘在乱石堆里翻翻拣拣,寻几方如意之石带回家中。
  天长日久,逐成规模。有兴趣时,选几方洗净涂油,把玩欣赏;没心情时,搬至院内墙角,一任风刮日晒尘土覆盖。平日里结交一帮文友石友,少日便相约一块小聚,说说笑笑中,探讨艺术交流心得,忙得不亦乐乎。家内藏石不卖亦不买,可赠人亦可受人赠,玩得舒身舒心。
  辛卯暮春,县里组织奇石展览,带妻儿前去观赏,整整一天,颇有感慨。细品细悟,自己家中的些许藏石并不比石展摆出的逊色,何不把自家的藏石,也好好归整一番。忙将想法说于妻子,内人也有同感,次日便动手腾出一间房子,量了尺寸,设计订做了两排摆石架,从家中各角落的石头中挑选三十余方,逐一清洗上蜡,做了座,上了架。近一个月忙碌,才算大功告成。一日,邀石友清波兄来观看指导。清波善盆景奇石,家内藏石上千方,在县玩石界颇有名气。这日,清波兄对我藏石一番评点之后,戏称我为“杨三多”。我疑惑,何为“三多”?他答之:“书多,石多,字画多。”我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这几年只因写了几篇兔尾长的散文,混入文人队伍,书房内藏书数千册,塞满高高低低几柜子;以文会友,收集到上百张或有名或无名的书家字画,现今又收藏起了石头。社会上流行成功人士的“钱多,房多,情人多”,这是以金钱论英雄的“三多”标准,与我这等俗人压根儿无缘。人各有志,人各有趣,快乐的标准和趋向也就不尽相同。只要有喜读的书和中意的石头在,灵魂就能安稳,知足也就常乐了,如此就是我的精神所求。
  清波兄懂书画,嗜画荷,就让他给放石头的屋子起个名字。他思索半天说“天趣阁”――这名字好,玩石皆天趣,讲究浑然天成之美。有了天趣阁,生活便有了别样的乐趣。一天忙碌工作归来,总还要忙里偷闲,要么在书房看书写稿,要么坐石斋看石悟石,认石为友,喃喃私语。往往这时气定神闲,别有一番清雅之趣浮上心头。我的石头多为图案石和造型石,清一色灌河石和淅川丹江石,外表朴实,自然天成,不饰雕琢,一山一水,溢满灵秀,一草一木,充盈生机,鸟兽虫鱼,憨态可掬,世间百态,尽显其中。图案石画面感极强,既有传统的写意风格,也有工笔写实手法,亦有西方的油画格调――或具象,或抽象,或传统,或现代,或简洁明快,或繁复深沉,或朴素单纯,或写实夸张,虚实结合,明暗有度,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让人称奇叫绝,遐想联翩。造型石形态逼真,轮廓线条,婉转舒展,线面变化圆转起伏,外表光滑圆润,丰姿绰约,秀丽可人,传神达意,形神兼备。通过一方方奇石画面,可阅唐诗宋词,可观风花雪月,可览人间春秋。
  奇石,奇在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容纳天地。它冰心洁质,持重无言,或藏于河底,或埋于山间,或散于地表,总默默承之,从无哗众取宠之心,亦无争功请赏之意。石崇上品,温润光莹,坚贞如一,牢固不移,质朴无华,这就是石头的品质。我们爱石,觅石,藏石,赏石,玩石,品石,悟石,进而雕石,琢石,画石,写石,咏石,论石,皆以人品学石品,学石之实实在在、棱角分明、光明磊落。天下艺术本相通,写文著书,泼墨书画,赏石玩石,皆乃人品相承。人的品质高低往往决定了所从事艺术境界的高低,这与人的天赋与勤奋无多少关系。
  石是时间的老人,从混沌的远古走来,饱经万载磨砺,遍历宇宙沧桑。陆游曾有诗写得好,“惟有山石头,岁月浩莫测。不知四时运,常带太古色。”美轮美奂的奇石,采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万物风情,气象万千。读厚厚且长长的人类发展史,多少风流转眼成云烟,多少美好瞬间化腐朽,惟有石头淡然天地间,沉默无言,万古存守。一千年一个姿态一个面孔,不管热闹与寂寞,亦是斑斓与暗淡,不急不躁,不言不语,春不露骨,夏不媚艳,秋不丰硕,冬不寒枯,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古人有语: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自古就有女娲为补天而炼石,精卫为填海而堆石,孔子为石而乐,李白为石而诗,米芾为石而拜,郑燮为石而画,陆游为石而吟,苏轼为石而购,曹沾为石而写,无数名人雅士无不与石结为佳话。
  与石结缘,与石共语,与石相处,让人清心寡欲,摆脱物欲横流浮躁之役之累,与石相守,人石合一,方可进入――“石乐人乐,以石作乐;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石道人道,以石悟道”的藏石玩石之大境界。慧目相石,贵在发现,苍天造化,人赋美意,这中间有勤于思考富于联想等玩石的基本功夫在里面,还有更大的因素凝聚在内,那就是――石缘。万事即缘起,无缘皆无理。所谓机缘,就是机遇加缘分,机缘时时存在,并不神秘。众人同时在同一河滩捡石,同一块石头,多人光顾,有人捡起弃之,有人捡到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同一块石头,由于观赏的角度不同,或正反、左右、倒竖、倾斜、旋转之异,往往观赏效果有天壤之别。所以两人相约一起捡石,一位一眼就看中了,另一位则视而不见。这就是与石所谓的“有缘”与“无缘”。每每雨过天晴,约上三五石友,带上干粮和撬棍,到数十里外的山涧河滩捡石,烈日下一捡就是一天或半晌。往往鞋子浸湿,袜子磨破,裤筒沾泥,手臂划伤,口干舌燥,饥肠刮肚,也未寻得一方中意的石头。如果真的石缘未尽,也就在无功而返的回家途中,无意间就遇到了属于自己满意的那一方石头来。
  会昌三年五月中,诗人白居易作有《太湖石记》,写的是唐玄宗的宰相牛僧儒,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性不苟合,居常寡徒,与石为伍,藏石奇多,品石奇精,爱石如命,嗜石如痴,“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且将石以大小各分为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又分之上、中、下三等,各刻于石阴,留名曰牛氏石。牛公当乃玩石藏石第一大儒,让我等玩石无名小卒,尊之敬之仰之尚之,既而观之仿之追之学之,盼得一日可与牛大儒人同享“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之妙境妙趣也。
  一日,晚饭后闲来无事,就坐书斋读起闲书,偶翻许慎《说文解字》得:“玉,石之美者。”玉本为石,包含了五德之美,即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不禁瞬然起敬。美石之德,讲究仁、义、智、勇、洁,远远高过时下以金钱论英雄的为人之德。忙起身,辞书屋至石屋。燃一炷心香,沏一壶香茗,与石对视,石无言我亦无语,又似相互在心底言语交谈,心灵如静影沉壁,心境如白鹤翔云,置身此石境,不染半点尘埃,一任灵魂在石的清净淡泊中聆听天籁之音。一时下,在夜深人静里没有了时间概念,仿佛不曾有我,我变成了石,也不曾有石,石变成了我,也或我和石皆不存在,只有一份意境留在那里。许久,睁开双目。我依旧是我,石头依旧是石头。彼此依旧缄默无语。我仿佛不再是我,似乎有了一种平日里未曾经历的体悟。顺手提笔将些许感触写下:
     崇石享天趣 石性亦人性 蕴日月千载灵性
     赏石悟神韵 石道即人道 藏天地万象法道
  呵呵,原来是一副对联。与石共语,随手得来,果然天趣。待来日请人书写,挂我“天趣阁”最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