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脚手架上那盏明灯
脚手架上那盏明灯
发布时间:2013-10-23
那年,我在工业区门口开了个电话超市。有天晚上,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子来到店里,古铜色的皮肤,穿着沾满水泥浆的衣裳,我一眼就判断出他是附近工地上的建筑工。
他操一口浓重的四川方言问:“老板,这里打电话多少钱一分钟?”“两毛。”“打长途呢?”“也是这个价。”“哦――”他说着向一部电话机走去。正要拿起电话时,他又回过头来,问我:“老板,不到一分钟收多少钱呢?”这一问,我倒是比之前精神了一些,心想,这位民工兄弟也太谨慎了吧,不就是几毛钱的事儿,有必要问这么清楚吗?
来者是客,我微笑着告诉他:“不足一分钟也按一分钟算,长途、市话一个价。”
“哦――”他总算清楚了。坐下,拿起电话拨号码,拨通后,只听他说了一句“小翠儿,我好着哩!”稍作停顿便挂了电话,前后不足三十秒。
第二天晚上,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出现在我面前,又是那个满身水泥浆的民工。见他拿起电话拨了一串号码后,重复着头天晚上说的那句话:“小翠儿,我好着哩!”便挂断了。第三天、第四天……我每晚都见他来店里打电话,并且还留意到,他几乎是同一时间来到店里。
日子越长,我越是觉得奇怪,这民工到底是“何方神圣”?每晚同一时间来,又拨打同一个电话号码,且每次都说同一句话……许多的不解,使他在我心里变得神秘起来。
我把这事告诉了我的一个朋友,朋友问我:“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不像。”“他拨的是不是空号?”“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奇怪的一个人。”朋友拍着脑门,自言自语道。突然,朋友跳起来兴奋地说:“有了。”我立即瞪大双眼:“你想到什么了?”“每次说同一句话,那一定是接头暗号,肯定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我忍不住笑了起来:“拉倒吧!人家老实巴交,不像坏人。”“知人知面不知心,越是坏人就越善于伪装,今晚我去弄清楚。”
朋友早早来到店里,可过了“约定”时间仍不见神秘民工的影。就在朋友要离开小店时,一个满身水泥浆的年轻民工奔跑过来,可这民工不是神秘民工,我与朋友不免有些失落。
不一会儿,一句熟悉的话语传进耳朵:“小翠儿,我好着哩!”。我与朋友面面相觑,这位民工怎么说出神秘民工的“暗号”了。朋友趁民工付账时,忍不住问他:“你怎么跟昨晚来的那个客人说的是同一句话呀?”
这位民工嘿嘿一笑,满嘴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那个人是我的老乡,他妻子在老家照顾老人、小孩,是个哑巴,不识字,幸好耳朵不算聋,他出来打工,他妻子不放心,便约好每晚打电话回去,报个平安。”“那他自己今晚怎么没来?”“他在加班,说多挣点钱回去给老人治病,叫我帮忙向他妻子报个平安。”说着,民工指向远处几盏大灯照亮的脚手架上,补充道:“我老乡还在那上面加班哩!”
原来是这样,顿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从那以后,那句熟悉的话都是由这位年轻民工准时说出,我也再没有收过他的电话费,并且还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晚上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远望那栋在建的高楼,注视一会儿脚手架上那盏明亮的灯。
他操一口浓重的四川方言问:“老板,这里打电话多少钱一分钟?”“两毛。”“打长途呢?”“也是这个价。”“哦――”他说着向一部电话机走去。正要拿起电话时,他又回过头来,问我:“老板,不到一分钟收多少钱呢?”这一问,我倒是比之前精神了一些,心想,这位民工兄弟也太谨慎了吧,不就是几毛钱的事儿,有必要问这么清楚吗?
来者是客,我微笑着告诉他:“不足一分钟也按一分钟算,长途、市话一个价。”
“哦――”他总算清楚了。坐下,拿起电话拨号码,拨通后,只听他说了一句“小翠儿,我好着哩!”稍作停顿便挂了电话,前后不足三十秒。
第二天晚上,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出现在我面前,又是那个满身水泥浆的民工。见他拿起电话拨了一串号码后,重复着头天晚上说的那句话:“小翠儿,我好着哩!”便挂断了。第三天、第四天……我每晚都见他来店里打电话,并且还留意到,他几乎是同一时间来到店里。
日子越长,我越是觉得奇怪,这民工到底是“何方神圣”?每晚同一时间来,又拨打同一个电话号码,且每次都说同一句话……许多的不解,使他在我心里变得神秘起来。
我把这事告诉了我的一个朋友,朋友问我:“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不像。”“他拨的是不是空号?”“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奇怪的一个人。”朋友拍着脑门,自言自语道。突然,朋友跳起来兴奋地说:“有了。”我立即瞪大双眼:“你想到什么了?”“每次说同一句话,那一定是接头暗号,肯定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我忍不住笑了起来:“拉倒吧!人家老实巴交,不像坏人。”“知人知面不知心,越是坏人就越善于伪装,今晚我去弄清楚。”
朋友早早来到店里,可过了“约定”时间仍不见神秘民工的影。就在朋友要离开小店时,一个满身水泥浆的年轻民工奔跑过来,可这民工不是神秘民工,我与朋友不免有些失落。
不一会儿,一句熟悉的话语传进耳朵:“小翠儿,我好着哩!”。我与朋友面面相觑,这位民工怎么说出神秘民工的“暗号”了。朋友趁民工付账时,忍不住问他:“你怎么跟昨晚来的那个客人说的是同一句话呀?”
这位民工嘿嘿一笑,满嘴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那个人是我的老乡,他妻子在老家照顾老人、小孩,是个哑巴,不识字,幸好耳朵不算聋,他出来打工,他妻子不放心,便约好每晚打电话回去,报个平安。”“那他自己今晚怎么没来?”“他在加班,说多挣点钱回去给老人治病,叫我帮忙向他妻子报个平安。”说着,民工指向远处几盏大灯照亮的脚手架上,补充道:“我老乡还在那上面加班哩!”
原来是这样,顿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儿。
从那以后,那句熟悉的话都是由这位年轻民工准时说出,我也再没有收过他的电话费,并且还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晚上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远望那栋在建的高楼,注视一会儿脚手架上那盏明亮的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