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豫东行

豫东行

发布时间:2013-09-05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9-05

     当车子沿高速公路,越宁西、穿南兰、跨京广、涉漯周,一路风尘来到郸城的时候,脑海中对豫东的印象还是一派茫然。之前对豫东有限的一点认识,仅是通过河南卫视《梨园春》看到高亢豪迈、浑厚激越的豫东调罢了。
  下得车来,山不见山,水不见水,有的只是一马平川的茫茫平原,视野之中,难见丘壑。由于地势地平,一叶障目,视觉并未显见应有的辽远和阔达,置身其中如蛙坐井台,一腔情绪不由化为失望和低落――所以除了会议安排的有关议程,我们几个汉子基本窝在宾馆里懒于出动。倒是晚上东道主安排的文艺晚会,让我们过足了一把戏瘾,原汁原味的豫东调勾出心中潜伏的情绪,让我大喝出几声彩来。饭席间谈及郸城来历,方知大有讲头儿,原来历史上此地隶属鹿邑,老子在此炼丹,即得名“丹成”,后演化为今天“ 郸城”二字,至今尚存有老子炼丹炉遗迹,从当地开发的旅游纪念品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隐隐可现文化的厚重。
  失望必然迎来意外的惊喜,当我们穿高速经周口到达漯河,然后沿京广大动脉南下驻马店,来到心仪已久的“中原盆景”岈山时,一腔井喷的激情终于与遥想的意念对接。
  岈山位于遂平县境内,因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在此取景而名声斐然。此山扎根茫茫平原,如春笋破土,拔地而起,海波不过500余米,却尽显泰山神韵。景区50平方公里全部由裸露的花岗岩巨石堆叠而成,远观石山一座,近看石峰千仞,首尾无顾,却万峰千壑,呼应勾连,险峻与秀美并存,雄健与温婉融汇,大气中透着刚烈,柔婉中意象缤纷,在茫茫豫东平原,确如精妙“盆景”置于案头。
  在导游絮絮叨叨的引领下,我们对岈山有了清晰的脉络。此山形成于1.3亿年前火山运动,后经大自然风化剥蚀,手笔神功定型今貌。山上,群峰竞姿,砥石而立,醉八戒、卧唐僧、蜜蜡峰、仙桃石,鬼斧神工,意象万千;山下,碧水荡涟,湖布星罗,秀蜜湖、琵琶湖、百花湖、天蘑湖,湖湖生秀,明眸传神。缘于胜景惹人,远在唐代这里已是文人骚客览胜之地,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此膜拜题字,高僧玄奘曾三次上山讲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睹景生情,文思泉涌,创作不朽名著《西游记》......1998年,六小龄童慕名拜谒山上石猴,为岈山石海景观震慑,遂力推《西游记》在此取镜,值此岈山名声大振,传扬四海。现在,已拥有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三张金子品牌。
  大概受《西游记》文化的影响,景区之内,处处可见唐僧师徒取经的痕迹。进得山门,便是热情兜售的骑马项目,但见“白龙马”个个膘肥体壮,气宇轩昂,或凝目长眺,或奋蹄驰骋,颇有龙马神韵。顺着导游指点,山顶之上,醉八戒憨态可爱,呆像十足,活脱脱一副贪杯醉酒的模样;卧唐僧头枕手臂,气定神闲,似口念经文,默默有声;高巅之上,石猴单足着地,一膝微屈,手打眼罩,极目远眺,似望穿西天大道。
  山上无路可寻,时而穿山越洞,时而攀岩登石,时而蹲膝挪动,时而侧肩穿峡,唯有眼花缭乱的景致连绵不断,真可谓曲径通幽处,换景移步间。由于山上奇石密布,每一座山石都蕴含臆念,一指禅、神仙指路、神龟出海、蟒蛇出洞、大象游春、官帽石、飞来仙桃......一个个惟妙惟肖,神态动人,实在让人感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在山腰“黑风洞”口,我们稍事休息,我建议进洞去会会妖怪,拍照留念,同行的哥们儿极力阻拦,认为洞名不吉,终被取消。然导游一番介绍,使我们肃然起敬,该洞在历史战乱年代,以300米阔大的洞深庇护了无数群众,免遭生命涂炭。听此介绍,我不由戏谑感慨:“妖怪也学会立地成佛,蛮有菩萨心肠嘛!”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山上槐花正浓,阵阵清香飘染成香风,令登山的步伐健步生风。穿越一线天时,实实地让胖子们受尽了作难。巨石裂缝,不过盈尺,只能侧肩移动,还尚需吸腹屏息,好在我瘦子一个,小心应对,倒还从容顺利,可苦坏了几名大腹便便者,脱下外套不算,过了石缝,一个个肚皮上都留下鲜红的印痕。但终觉万分值得,因为在穿越中,大家看到了难得的奇迹――几丛灌木生生地扎根巨石,无水无土,竟生机盎然,实在让然人敬畏生命的顽强和毅力。
  山上处处设有佛堂,或依石而建,或随洞辟堂,佛像几尊,香案几条,檀香袅袅,颇现盛况。于是乎遇门就进,见佛就拜,倒闹出不大不小的笑料――一君心诚,竞进得一殿,倒头就拜,礼毕方知是求拜桃花运缘之地,惹得大家好一阵逗笑。
  好不容易爬上山顶,微风习习,视野顿阔,颇有心旷神怡、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此刻,石猴就在身边,万尊之上,俯瞰众生,苍茫日照中缭绕着佛法无边的意念。会做生意的摄影老板早布下唐僧师徒的衣衫行套,于是乎大家各选所爱,或手持禅杖,或手舞钉耙,或手擎如意金箍棒,作态弄姿,留下一副嘻嘻哈哈的“西行”存照。在飞来石前,但见巨山斧劈,中间夹着飞来巨石,让人万分生疑。经验老道的驻马店宣传部赵主任让我们做好造势,空手托物状对准悬石,留下了手托巨石的奇照。在南北山铁桥索道,短作逗留,几名胆大的老兄健步铁桥,晃晃悠悠,过了一把空中踏行的美瘾,而独缆钢索,却再无一人敢于飘飞而过。导游介绍,《西游记》的空中打妖剧景,正是在此独缆钢索上惊险拍摄,据说六小龄童也很是受了一番惊吓。
  山上美景无数,然倦意早袭,于是乎攘攘一行坐滑道直达山底,足足玩够了幼儿园孩子的乐趣,补上了童年一课。出得滑道,一个个早是精疲力散,人仰马翻,只有无尽的欢笑留给了岈名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