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格言背后的做人做事原则

格言背后的做人做事原则

发布时间:2013-09-02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9-02

    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乃至如何做到做人与做事的和谐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作为普通一人,我对此也有粗浅认知。在“书归正传”之时,我却首先想到了我的父母。16年前,我的父母双双仙逝,但他们给我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就是他们教给我的做人做事原则。我爹常对我说:“长短是个棍、高低是个人”,我的理解是要时常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也就是要做到“心中有人”;我妈也常对我说:“火要虚心,人要实心”。对此我的理解是要“夹起尾巴做人”。对人要实在,对工作要用心,也可勉强理解为要做到“心中有事”。父母均是文盲,但他们富有哲理的朴素语言却使我受益终生。
    关于做人做事的原则,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围绕此话题,我从“格言”的角度谈一点感想。

    首先说“做人”。我认为“做‘好’人,好做人”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要谦逊。“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这是唐朝名相魏征的名言,它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可自高自大,“老子天下第一”;不要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古语说的“谦受益、满招损”就是此理,正如我爹活着时曾对我说“人‘大’了不值钱,骡子大了才值钱”一样,二者悟出的道理如出一辙。
    二要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这就是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认清自己,说到底是个“学习”态度的问题。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镌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就是提醒世人不要过分虚妄。我们的“国产”思想家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是教诲人们要向“先进”靠拢,向“贤者”看齐,见到“不贤”的事和人要换位思考,扪心自问自己“该怎么办”,该怎样汲取教训而进一步“修身”,说的仍是学习的话题。前不久我读书时看到了这样的“警句”: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惰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仔细品味,意味无穷。西方政治家梭伦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周恩来写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文章,朱德也曾讲:“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圣贤伟人尚且如此,做为我们一个普通人是不是更要“取他人之‘长板’,补自己之‘短板’”?
    三要育德。两千年前,墨子说过“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的格言,从那一刻起,便有了做人处世的典范。德,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品性;才,是指一个人的才华、能力。“才”是一个人干事创业、事业成功的基础,而“德”则是引导航向的统帅。对此我认为,做一个人,“德”为第一位,无德之人众人唾弃,纵是他眼下甚或干出了一点所谓的“成绩”。“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漫长的修身养性过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话说的多么的富有哲理!我们内乡人常说的“唾沫星子能淹死人”这句话,就是对无德之人提出的警告。古代哲人老子讲道做人要“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希望每个人都要仔细揣摩其意境,以利自己养成更好的“德”的品性,力争做一个“有德”之人。

    接着说“做事”。我同样认为也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要团结。农村讲和睦相处,单位或团体讲和谐,都蕴含着“团结”的成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同心山成玉, 协力土变金”;“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断也难”,这些格言说出了团结的意义。老人家毛主席还“发明”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名言,简单明了,朴素而深邃。关于“团结”的话题,就不再赘述。
    二要敬业。“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虽通俗易懂,但要认真品味。前年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全新明讲道:“我能原谅你的工作能力,但决不能原谅你的工作态度”,语惊四座,使人如坐针毡。习近平总书记刚一“主政”,就重提“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口号,教育全党全国人民要“少说多做”。古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练功”的话题,但也包含着“干活”的语意。内乡人常说“人硬不如货硬”,也是引导人们要干实事,实干事,干好事,好干事。
    三要善行。列宁说过“一打理论不如一个行动”,就是教育人们不但要“说得好”,更要“做得好”,正如“泰山不是堆的,火车不是推的”这句俗语所表达的意境。我们还有一句格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反映的也是这个意思。小品演员赵本山有一句经典广告语“不信广告信疗效”,转换为我的话来说,就是“不看空谈看实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