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家乡荷塘
家乡荷塘
发布时间:2013-07-25
在南关的菜市场上,见菜农又叫卖莲藕,而且围者甚多。于是满心愉悦地挤了过去买了几节。看着这几节还带着少许淤泥、白白胖胖的莲藕,仿佛走进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秋时节,仿佛走进了家乡那片小小的荷塘,想起了荷花的红艳,荷叶的碧绿,莲藕的馨香,想起了儿时赏荷花、挖莲藕、吃莲菜的旧事。那浮动的暗香,让我涌起无限的感慨!
我的家乡位于伏牛山下的一个小山村,村庄坐落在两山之间,房屋坐北面南,村庄的前后都有清澈的河水,可谓环山临水,山清水秀,非常美丽。村庄正前面是一个大竹园,从竹园正中的一条小路向南走出去,便会看到那片荷塘。
那片荷塘自我记事起就存在。听父亲讲,那里原是一个夏天下暴雨时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汇集而成的池塘,起初,不知是谁在池塘边栽了些莲藕,居然慢慢地引开了,而且越引越多,整个池塘都是。特别是到了夏天,那宽大如扇的荷叶随风飘动,盛开的荷花露出粉红的笑脸,还有一个个青青的莲篷,真是荷花似粉柳如烟,还有那四季常绿的竹林,把小村庄映衬得漂亮极了。
村上有一个叫丰的姑姑,高中毕业,在村小当民办教师。她很喜欢我,大概因为我小时候很可爱、活泼,学习也特别好。她最爱到荷塘边散步。每逢她去村前那片荷塘散步,总是喊上我。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啊!丰姑一边观赏,一边给我讲故事,讲得最多的便是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丰姑说荷花是圣洁的代表,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人们都以荷花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丰姑说荷花全身宝。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叶用来包八宝鸭、荷叶饭、粉蒸肉等,又香又美味,均为餐桌上的佳肴。荷花的根,也就是莲藕,用处可多了。较嫩的藕,生吃当水果,或切片加糖醋做凉拌菜,很开胃。莲藕煮排骨汤,是老人们最喜爱的。老莲藕可以制成藕粉,还是补品哩!荷花可做药引子,藕可变很多花样吃,它全身都是宝,但它朴实无华。丰姑勉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村里的孩子们,早早辍学,早早在山里找个婆家成家,一辈子没有什么出息;要像莲藕那样,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走到塘边,踏着晶莹的露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眼望去,荷花池中荷叶片片,满目碧绿。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在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叶心上还有一珠圆圆滚滚的露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童,随着叶的摇摆而翻来滚去,最终咕辘辘地滚了一去,惊得小鱼儿一下子散了开去,花瓣错落有致,显得娇艳欲滴,荷叶上随风滚动的水珠,映着太阳的光晕,空气仿佛也流溢着隐隐的清香。绿叶丛中,偶尔冒出几朵粉红色的荷花。只见朵朵荷花,好像娇羞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碧叶之中。美丽的荷花仰起清秀的脸,花瓣上托着一滴滴晶莹的水珠,像一颗颗闪光的珍珠。这里的荷花大多是粉色的,有几朵白色的。那洁白无暇的荷花,犹如冰雕玉琢一般,绿叶红花相互映衬,更显出荷花的美丽。一阵微风拂过,有如翻滚的绿波,绿叶之上时时探出或白或红的芙蓉,它们也随绿波摇摆婆娑,青波托碧叶,绿叶扶红花,如此美景一如仙境一般。
也许是受了丰姑的影响,到荷塘边散步、看书竟成了习惯。一有空闲,便会拿本书静静的坐在荷塘边。清晨,是荷塘最宁静的时候。薄雾如纱,弥漫在荷塘上,有如飘荡着的梦幻诗,在我们睡眼朦胧中弥漫开来,荡漾着清新和芬芳。这时的荷叶,也许是最生动、最美丽的时候,颗颗露珠在圆润的、浓绿的荷叶上滚动,那样晶莹、纯净,又好像是粒粒珍珠,神奇而美丽。我不知道这些露珠是从哪里来的,猜想一定是荷叶在夜的寂寥中无声的泪。这时的荷花是娇羞的,挂着晶莹的露珠,在荷塘上袅袅婷婷地随微风摇动,和那静静的荷叶组成一副美丽和谐的图画。
傍晚,是荷塘最热闹的时候。村里褪去了白天的喧哗,凉风吹拂着村边的竹叶,几棵低垂的柳枝柔柔地抚在人们的脸上,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无比的温馨和惬意,只有虫鸣蛙噪声在荷塘上方此起彼伏……
那片小小的荷塘,给儿时的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小伙伴们最喜欢嬉戏的去处就是盛夏季节的荷塘。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在头上,我们吃了午饭上学时总不忘去荷塘边摘一片宽大的荷叶顶在头上,既遮阳又凉爽,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放学回家时,也要和小伙伴们下塘去摘菱角,看着小蝌蚪游来游去,直玩到尽兴方肯回家。让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看荷塘的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是荷塘的精灵,那透明的羽翼,矫健的身姿,还有那两颗大大的眼睛,都让小伙伴们喜爱,追逐。为了占有这样的美丽,捉蜻蜓便成为我们最为钟爱的游戏。拿上心爱的小草篓子,把捉住的蜻蜓放进去,看她们在我的小纸盒里“安居乐业”,心里非常欢喜。等我们采够了菱角,装蜻蜓的小纸盒也装满了各种小蜻蜓的时候,心里便盘算着大人们也该收工了。于是我们便赶紧把小脚洗得干干净净,一窝蜂地跑回去。有一次,妈妈看到我和姐姐捉了好多好多的蜻蜓,便哄着我们把蜻蜓放了,说蜻蜓能捉稻田里的小飞虫。打开草篓门,那些大大小小的红蜻蜓、绿姑娘、黑司令……便自由自在地飞走了。放飞了蜻蜓以后,我们就剥菱角吃,美滋滋的味道真是无与伦比,那甜丝丝的白汁润人心扉。
夏采莲子冬挖藕,但挖藕却绝没有采莲的诗意与情致。猛冬时节,山上的水没了,塘干了,荷叶荷花也没了踪影,只有塘泥下还不知躲在哪里的莲藕。这时,家家户户便开始来挖藕了。有挖的,有看着说笑的,特别是小孩子们,在荷塘梗上来回追逐、嬉戏。当时,乡邻们挖藕纯粹是为了吃,并没有想过去换钱,因为荷塘的面积并不大,每家挖一点给贪吃的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便可以了。莲藕在哪呢? 莲藕埋得深,一般在泥下半米深处,满塘的泥,不是你使劲翻泥就会有莲藕的。村里的王成大叔是出名的挖藕能手。记得他对我们说挖藕既讲气力又讲技巧,先得用铲子把泥挖开,顺着有荷杆的地方铲下去,所谓铲子是一个长方形的平木板,铲起一块块长条状的极“规则”的胶泥堆在旁边后,将一块块胶泥堆在旁边后,才能找下面的藕然后双手伸进泥里把藕拉出来,拉的时候力气不能太大,太大了藕会断,太小了又拉不出来,藕是横在泥里的,这力道分寸要把握好。铲泥的时候要看准,不能把藕铲断,挖破皮或者灌泥,否则就成了断藕,藕缝里会钻满污泥。每次下藕塘,王成大叔都得被泥巴埋去大半个身子后才触及到根茎。然后双手伸进泥里把藕拉出来。他边挖还忘不了耐心地教着我们在塘边挖藕的孩子们。父亲挖藕的技术也不错,一上午,总能挖出多半箩筐。回到家,妈妈总是挑几根长的、肥的,让我给村里的三个个五保老人送去。万一哪一年挖的少了,妈妈就会把做熟的几种莲菜让我们送去让老人们尝尝鲜。
挖藕那几天,大娘婶子们把藕菜的花样翻到了极至,准会让我们贪吃的孩子们饱饱吃上几顿。凉拌藕、炒藕片、炒莲米、炒藕毡、炒藕丁、炸藕丸藕夹、煨藕汤……在那生活艰苦的年代,乡邻们得益于这满湖的莲藕,荷塘的莲藕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任何饥荒年月都能旺盛地生长,向村民们源源不断地奉献着,成了村民们度过艰难年月的救命菜。
如今,那片荷塘已被村民们改为稻田。每逢回到家乡,我仍爱到那里去看一看。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当忧郁、暗淡、困惑、迷茫飘浮梦绕心头之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片片荷塘,想起那片荷塘的恬静与温馨,想起那片荷塘边的月光与亲情,想起那片荷塘边的无私与奉献!
我的家乡位于伏牛山下的一个小山村,村庄坐落在两山之间,房屋坐北面南,村庄的前后都有清澈的河水,可谓环山临水,山清水秀,非常美丽。村庄正前面是一个大竹园,从竹园正中的一条小路向南走出去,便会看到那片荷塘。
那片荷塘自我记事起就存在。听父亲讲,那里原是一个夏天下暴雨时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汇集而成的池塘,起初,不知是谁在池塘边栽了些莲藕,居然慢慢地引开了,而且越引越多,整个池塘都是。特别是到了夏天,那宽大如扇的荷叶随风飘动,盛开的荷花露出粉红的笑脸,还有一个个青青的莲篷,真是荷花似粉柳如烟,还有那四季常绿的竹林,把小村庄映衬得漂亮极了。
村上有一个叫丰的姑姑,高中毕业,在村小当民办教师。她很喜欢我,大概因为我小时候很可爱、活泼,学习也特别好。她最爱到荷塘边散步。每逢她去村前那片荷塘散步,总是喊上我。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啊!丰姑一边观赏,一边给我讲故事,讲得最多的便是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丰姑说荷花是圣洁的代表,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人们都以荷花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丰姑说荷花全身宝。荷花作为滋补药用,荷叶用来包八宝鸭、荷叶饭、粉蒸肉等,又香又美味,均为餐桌上的佳肴。荷花的根,也就是莲藕,用处可多了。较嫩的藕,生吃当水果,或切片加糖醋做凉拌菜,很开胃。莲藕煮排骨汤,是老人们最喜爱的。老莲藕可以制成藕粉,还是补品哩!荷花可做药引子,藕可变很多花样吃,它全身都是宝,但它朴实无华。丰姑勉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村里的孩子们,早早辍学,早早在山里找个婆家成家,一辈子没有什么出息;要像莲藕那样,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走到塘边,踏着晶莹的露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眼望去,荷花池中荷叶片片,满目碧绿。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在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叶心上还有一珠圆圆滚滚的露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童,随着叶的摇摆而翻来滚去,最终咕辘辘地滚了一去,惊得小鱼儿一下子散了开去,花瓣错落有致,显得娇艳欲滴,荷叶上随风滚动的水珠,映着太阳的光晕,空气仿佛也流溢着隐隐的清香。绿叶丛中,偶尔冒出几朵粉红色的荷花。只见朵朵荷花,好像娇羞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碧叶之中。美丽的荷花仰起清秀的脸,花瓣上托着一滴滴晶莹的水珠,像一颗颗闪光的珍珠。这里的荷花大多是粉色的,有几朵白色的。那洁白无暇的荷花,犹如冰雕玉琢一般,绿叶红花相互映衬,更显出荷花的美丽。一阵微风拂过,有如翻滚的绿波,绿叶之上时时探出或白或红的芙蓉,它们也随绿波摇摆婆娑,青波托碧叶,绿叶扶红花,如此美景一如仙境一般。
也许是受了丰姑的影响,到荷塘边散步、看书竟成了习惯。一有空闲,便会拿本书静静的坐在荷塘边。清晨,是荷塘最宁静的时候。薄雾如纱,弥漫在荷塘上,有如飘荡着的梦幻诗,在我们睡眼朦胧中弥漫开来,荡漾着清新和芬芳。这时的荷叶,也许是最生动、最美丽的时候,颗颗露珠在圆润的、浓绿的荷叶上滚动,那样晶莹、纯净,又好像是粒粒珍珠,神奇而美丽。我不知道这些露珠是从哪里来的,猜想一定是荷叶在夜的寂寥中无声的泪。这时的荷花是娇羞的,挂着晶莹的露珠,在荷塘上袅袅婷婷地随微风摇动,和那静静的荷叶组成一副美丽和谐的图画。
傍晚,是荷塘最热闹的时候。村里褪去了白天的喧哗,凉风吹拂着村边的竹叶,几棵低垂的柳枝柔柔地抚在人们的脸上,让人从心底里生出无比的温馨和惬意,只有虫鸣蛙噪声在荷塘上方此起彼伏……
那片小小的荷塘,给儿时的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小伙伴们最喜欢嬉戏的去处就是盛夏季节的荷塘。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在头上,我们吃了午饭上学时总不忘去荷塘边摘一片宽大的荷叶顶在头上,既遮阳又凉爽,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放学回家时,也要和小伙伴们下塘去摘菱角,看着小蝌蚪游来游去,直玩到尽兴方肯回家。让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看荷塘的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是荷塘的精灵,那透明的羽翼,矫健的身姿,还有那两颗大大的眼睛,都让小伙伴们喜爱,追逐。为了占有这样的美丽,捉蜻蜓便成为我们最为钟爱的游戏。拿上心爱的小草篓子,把捉住的蜻蜓放进去,看她们在我的小纸盒里“安居乐业”,心里非常欢喜。等我们采够了菱角,装蜻蜓的小纸盒也装满了各种小蜻蜓的时候,心里便盘算着大人们也该收工了。于是我们便赶紧把小脚洗得干干净净,一窝蜂地跑回去。有一次,妈妈看到我和姐姐捉了好多好多的蜻蜓,便哄着我们把蜻蜓放了,说蜻蜓能捉稻田里的小飞虫。打开草篓门,那些大大小小的红蜻蜓、绿姑娘、黑司令……便自由自在地飞走了。放飞了蜻蜓以后,我们就剥菱角吃,美滋滋的味道真是无与伦比,那甜丝丝的白汁润人心扉。
夏采莲子冬挖藕,但挖藕却绝没有采莲的诗意与情致。猛冬时节,山上的水没了,塘干了,荷叶荷花也没了踪影,只有塘泥下还不知躲在哪里的莲藕。这时,家家户户便开始来挖藕了。有挖的,有看着说笑的,特别是小孩子们,在荷塘梗上来回追逐、嬉戏。当时,乡邻们挖藕纯粹是为了吃,并没有想过去换钱,因为荷塘的面积并不大,每家挖一点给贪吃的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便可以了。莲藕在哪呢? 莲藕埋得深,一般在泥下半米深处,满塘的泥,不是你使劲翻泥就会有莲藕的。村里的王成大叔是出名的挖藕能手。记得他对我们说挖藕既讲气力又讲技巧,先得用铲子把泥挖开,顺着有荷杆的地方铲下去,所谓铲子是一个长方形的平木板,铲起一块块长条状的极“规则”的胶泥堆在旁边后,将一块块胶泥堆在旁边后,才能找下面的藕然后双手伸进泥里把藕拉出来,拉的时候力气不能太大,太大了藕会断,太小了又拉不出来,藕是横在泥里的,这力道分寸要把握好。铲泥的时候要看准,不能把藕铲断,挖破皮或者灌泥,否则就成了断藕,藕缝里会钻满污泥。每次下藕塘,王成大叔都得被泥巴埋去大半个身子后才触及到根茎。然后双手伸进泥里把藕拉出来。他边挖还忘不了耐心地教着我们在塘边挖藕的孩子们。父亲挖藕的技术也不错,一上午,总能挖出多半箩筐。回到家,妈妈总是挑几根长的、肥的,让我给村里的三个个五保老人送去。万一哪一年挖的少了,妈妈就会把做熟的几种莲菜让我们送去让老人们尝尝鲜。
挖藕那几天,大娘婶子们把藕菜的花样翻到了极至,准会让我们贪吃的孩子们饱饱吃上几顿。凉拌藕、炒藕片、炒莲米、炒藕毡、炒藕丁、炸藕丸藕夹、煨藕汤……在那生活艰苦的年代,乡邻们得益于这满湖的莲藕,荷塘的莲藕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任何饥荒年月都能旺盛地生长,向村民们源源不断地奉献着,成了村民们度过艰难年月的救命菜。
如今,那片荷塘已被村民们改为稻田。每逢回到家乡,我仍爱到那里去看一看。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当忧郁、暗淡、困惑、迷茫飘浮梦绕心头之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片片荷塘,想起那片荷塘的恬静与温馨,想起那片荷塘边的月光与亲情,想起那片荷塘边的无私与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