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爸爸的宝贝
爸爸的宝贝
发布时间:2013-07-04
关东山,三件宝
人参,貂皮、草
――录自民谣
不知为什么,一写下这个题目,儿提时代的生活又在记忆中复活了。它总是带着一种诗的光辉和奇异的力量纷至而来,清晰如画,震颤着我的心灵。
三十多年前,完达山一带的老汉、小伙子们一到冬天都穿头,就连我们这些刚缝上开裤裆裤的淘气们也都穿小,很少见穿棉胶鞋的。不是没有,因为大都是穷人家,买不起。
是用牛皮或猪皮缝制的,挺精巧,面上提起个高鼻子,抽了许多均匀的小褶,高高的翘起。左右两边各有三个耳子,样子有点象小船。里絮的都是完达山一带的特产―草。絮好后,先把脚伸进里,踩均匀,再把耳子穿上两根小绳,缠到子上,最后再缠上裹腿。穿上它,走起来蓬松松、暖和和的,就象踩到棉花包上,轻飘飘的,
一场大雪过后,跑到大街上看行人,都像出征的古代将士似的头顶狗皮帽子,手戴白茬的皮手闷子,脚穿头子,威武极了!再听那碾压在积雪上,“吱”“吱”,此起彼伏,声音是那么悠扬悦耳,那么细腻柔和,如小儿学语,似百灵鸟在树上啼鸣。
每到初秋,我都跟爸爸到完达山割草。这时的草没经霜点,翠绿翠绿的,柔似少女腰姿,秀如少女舒臂,一阵风吹来,她们顿时活跃起来,拥挤着,欢笑着,用她们那柔软的手不时地抚摸着我的面颊,好像也拂进我的心房,弄得我的心也痒痒的,我索性躺在草丛里,好像一个被巨大的绿色襁褓包裹着的婴孩。我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仰望叶片缝隙里露出的一块块天空。
爸爸没有我这份童心,他在不停地挥动着镰刀搂割着草,一缕一缕地捆好,转眼就割了一大片。草塘里塔头满地,一不小心就会绊一跤。可爸爸不管这些,照样跺着稳重的步子,浑身因为用力的缘故不停地抖动着,我常觉得他一定会由于劳累而跌倒,可他还是顽强地坚持着,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
每回割草都满满地装上一牛车。装完后,我就爬到高高的车上。坐草车真过瘾,走起来不颠不晃,比骑牛还稳当。这时甭提多高兴了:举目四周,三五成群的割草人在绿海中忙碌着,有的穿着上衣,有的只穿衬衫,有的干脆光着膀子,用各自不同的姿势挥动着镰刀,飞来荡去的燕子仿佛在和他们捉迷藏。抬头看天,天象一块块刚刚用泉水洗过的玻璃蓝的透明,蓝的醉人;低头看地,草绿的晶莹,绿的活泼,朵朵发亮的绿浪在眼前跳跃,连我和爸爸的身上都泼上一层淡淡的绿光。坐累了,就干脆躺在车上,象腾云驾雾似的;闭上眼睛,身子晃晃悠悠,象三伏天仰面在水面上飘荡的滋味,还能听到牛车轮不紧不慢地转动着,发出“嘎吱”“嘎吱”地响声,就象演奏一支曲子,又像哪家的小姑娘躲在草丛里尖着嗓子唱歌……这时我睁眼偷看爸爸,他也象喝醉了酒似的,眯缝起双眼,咧开长满胡子的嘴巴,无声地笑呢!
初冬的晚上,月亮从村东的山口爬出来,高高地挂在房东的树梢上时,爸爸就开始坐在小院中锤了。他右手擎着一个手榴弹状的木榔头,有节奏地起落着,柔滑修长的草在他的左手不停地翻动着、跳跃着,“咣咣”地锤草声,就像擂鼓似的,在夜里传得很远,震的茅草屋都在颤抖。听着爸爸那有节奏的锤草声,我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不是吗?就连那圆圆的月儿也动了情,不大一会儿,就游到房子上头,分明是来听爸爸奏出的月光曲的。再看那一缕一缕的草,眨眼间就被锤得焦黄焦黄了,月光一晃,仿佛都是从金子里抽出来的金丝线……爸爸又把它重新捆好,够一车了,再拉到镇上卖。
一次,我跟爸爸到镇上卖草,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赶集市。眼睛也不好使了,耳朵也不够用了,脚也不知往哪迈了,只见马路上的人像流水一样地淌来淌去,忽然在人流中,我发现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孩。脚上穿着一双“小白鞋”,厚厚的鞋口还绣着云卷。一打听,才知道叫“毡疙瘩”。我拉着爸爸的手不放,说啥也要买“毡疙瘩”。爸爸那张被尘土腌透了的、树皮一样粗糙的脸上淌着热汗,支吾了半天没说出一句话,却慢慢从兜里掏出一个冻得象石头蛋子似的粘豆包给我:“林子,听话!爸钱不够用,好好跟爸爸干活,下次来保准给你买……”
从此,我就总跟爸爸一道去甸子里割草,到屋前的空场上锤,到镇上去卖草。我跟他老人家学会了捆草,学会了锤草,学会了絮。总之,爸爸是我生活的指导者,我和爸爸在一起生活有一种清新愉快的感受。
三十多年的岁月象流水一样淌走了,而今,我已步入壮年。爸爸更是满脸皱纹,须鬓皆白了。可他身板儿倒挺结实,还干这干那地闲不住。小妹总看不惯爸爸,爸爸还没进屋,她就急忙拿着扫帚跑出来给他掸去身上的泥土,才允许他老人家进来。爸爸伸手端饭碗,小妹也跑过来说:”这不是您的碗,我来替您拿!”爸爸脱,抖落的草落了半屋地 ,小妹总要唠叨几句:“爸,您又摆货摊了,皮鞋、胶鞋您不要,偏爱穿这头,弄得满地都是草!”每听这话,爸爸总摇了摇头,叹口气说:“你们这一辈子得好了,托共产党的福,冻不着,饿不着。可我就怕你们惯坏了!爸爸那时候……”说着,他那苍老的眼神,不知漂移到什么地方去了。小妹可听不进去,总数叨爸爸:“你们是啥时候?现在是啥时候?老黄历看不得了!”说完,就扭头跑到她的房间去了。
爸爸的寂寞,却像铅一样压在我的心头,一个偌大的问号钩子般地扯着我的思绪,我品味着他老人家话语的滋味。爸爸讲过:关东人从祖先开始就靠草裹脚取暖了,到俺这一辈说不清多少年、多少代了……想到这里,我才大悟,爸爸总爱穿,何止是一种嗜好呢?
人参,貂皮、草
――录自民谣
不知为什么,一写下这个题目,儿提时代的生活又在记忆中复活了。它总是带着一种诗的光辉和奇异的力量纷至而来,清晰如画,震颤着我的心灵。
三十多年前,完达山一带的老汉、小伙子们一到冬天都穿头,就连我们这些刚缝上开裤裆裤的淘气们也都穿小,很少见穿棉胶鞋的。不是没有,因为大都是穷人家,买不起。
是用牛皮或猪皮缝制的,挺精巧,面上提起个高鼻子,抽了许多均匀的小褶,高高的翘起。左右两边各有三个耳子,样子有点象小船。里絮的都是完达山一带的特产―草。絮好后,先把脚伸进里,踩均匀,再把耳子穿上两根小绳,缠到子上,最后再缠上裹腿。穿上它,走起来蓬松松、暖和和的,就象踩到棉花包上,轻飘飘的,
一场大雪过后,跑到大街上看行人,都像出征的古代将士似的头顶狗皮帽子,手戴白茬的皮手闷子,脚穿头子,威武极了!再听那碾压在积雪上,“吱”“吱”,此起彼伏,声音是那么悠扬悦耳,那么细腻柔和,如小儿学语,似百灵鸟在树上啼鸣。
每到初秋,我都跟爸爸到完达山割草。这时的草没经霜点,翠绿翠绿的,柔似少女腰姿,秀如少女舒臂,一阵风吹来,她们顿时活跃起来,拥挤着,欢笑着,用她们那柔软的手不时地抚摸着我的面颊,好像也拂进我的心房,弄得我的心也痒痒的,我索性躺在草丛里,好像一个被巨大的绿色襁褓包裹着的婴孩。我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仰望叶片缝隙里露出的一块块天空。
爸爸没有我这份童心,他在不停地挥动着镰刀搂割着草,一缕一缕地捆好,转眼就割了一大片。草塘里塔头满地,一不小心就会绊一跤。可爸爸不管这些,照样跺着稳重的步子,浑身因为用力的缘故不停地抖动着,我常觉得他一定会由于劳累而跌倒,可他还是顽强地坚持着,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
每回割草都满满地装上一牛车。装完后,我就爬到高高的车上。坐草车真过瘾,走起来不颠不晃,比骑牛还稳当。这时甭提多高兴了:举目四周,三五成群的割草人在绿海中忙碌着,有的穿着上衣,有的只穿衬衫,有的干脆光着膀子,用各自不同的姿势挥动着镰刀,飞来荡去的燕子仿佛在和他们捉迷藏。抬头看天,天象一块块刚刚用泉水洗过的玻璃蓝的透明,蓝的醉人;低头看地,草绿的晶莹,绿的活泼,朵朵发亮的绿浪在眼前跳跃,连我和爸爸的身上都泼上一层淡淡的绿光。坐累了,就干脆躺在车上,象腾云驾雾似的;闭上眼睛,身子晃晃悠悠,象三伏天仰面在水面上飘荡的滋味,还能听到牛车轮不紧不慢地转动着,发出“嘎吱”“嘎吱”地响声,就象演奏一支曲子,又像哪家的小姑娘躲在草丛里尖着嗓子唱歌……这时我睁眼偷看爸爸,他也象喝醉了酒似的,眯缝起双眼,咧开长满胡子的嘴巴,无声地笑呢!
初冬的晚上,月亮从村东的山口爬出来,高高地挂在房东的树梢上时,爸爸就开始坐在小院中锤了。他右手擎着一个手榴弹状的木榔头,有节奏地起落着,柔滑修长的草在他的左手不停地翻动着、跳跃着,“咣咣”地锤草声,就像擂鼓似的,在夜里传得很远,震的茅草屋都在颤抖。听着爸爸那有节奏的锤草声,我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不是吗?就连那圆圆的月儿也动了情,不大一会儿,就游到房子上头,分明是来听爸爸奏出的月光曲的。再看那一缕一缕的草,眨眼间就被锤得焦黄焦黄了,月光一晃,仿佛都是从金子里抽出来的金丝线……爸爸又把它重新捆好,够一车了,再拉到镇上卖。
一次,我跟爸爸到镇上卖草,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赶集市。眼睛也不好使了,耳朵也不够用了,脚也不知往哪迈了,只见马路上的人像流水一样地淌来淌去,忽然在人流中,我发现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孩。脚上穿着一双“小白鞋”,厚厚的鞋口还绣着云卷。一打听,才知道叫“毡疙瘩”。我拉着爸爸的手不放,说啥也要买“毡疙瘩”。爸爸那张被尘土腌透了的、树皮一样粗糙的脸上淌着热汗,支吾了半天没说出一句话,却慢慢从兜里掏出一个冻得象石头蛋子似的粘豆包给我:“林子,听话!爸钱不够用,好好跟爸爸干活,下次来保准给你买……”
从此,我就总跟爸爸一道去甸子里割草,到屋前的空场上锤,到镇上去卖草。我跟他老人家学会了捆草,学会了锤草,学会了絮。总之,爸爸是我生活的指导者,我和爸爸在一起生活有一种清新愉快的感受。
三十多年的岁月象流水一样淌走了,而今,我已步入壮年。爸爸更是满脸皱纹,须鬓皆白了。可他身板儿倒挺结实,还干这干那地闲不住。小妹总看不惯爸爸,爸爸还没进屋,她就急忙拿着扫帚跑出来给他掸去身上的泥土,才允许他老人家进来。爸爸伸手端饭碗,小妹也跑过来说:”这不是您的碗,我来替您拿!”爸爸脱,抖落的草落了半屋地 ,小妹总要唠叨几句:“爸,您又摆货摊了,皮鞋、胶鞋您不要,偏爱穿这头,弄得满地都是草!”每听这话,爸爸总摇了摇头,叹口气说:“你们这一辈子得好了,托共产党的福,冻不着,饿不着。可我就怕你们惯坏了!爸爸那时候……”说着,他那苍老的眼神,不知漂移到什么地方去了。小妹可听不进去,总数叨爸爸:“你们是啥时候?现在是啥时候?老黄历看不得了!”说完,就扭头跑到她的房间去了。
爸爸的寂寞,却像铅一样压在我的心头,一个偌大的问号钩子般地扯着我的思绪,我品味着他老人家话语的滋味。爸爸讲过:关东人从祖先开始就靠草裹脚取暖了,到俺这一辈说不清多少年、多少代了……想到这里,我才大悟,爸爸总爱穿,何止是一种嗜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