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县衙寻风

县衙寻风

发布时间:2013-06-09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6-09

    过了中秋,便是秋风扫落叶的时辰了,习习的秋风,总能使我心情舒畅。国庆小假,忙里偷闲,去内乡县衙寻了一回风。
    走进县衙,仿佛穿越一般,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经过百米长的青石甬道,就是威严的大堂。大堂上方悬挂“内乡县正堂”行楷金字匾额,堂中央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正面屏风上有彩绘“海水朝日图”,上有大匾“明镜高悬”,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宝、印盒、惊堂木及发令签等审案用物。阁外西侧摆放着堂鼓、仪仗及刑具等,阁前地坪上保留有两块青石板,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石上现在留有四个明显的跪坑。这巍峨森严的大堂,就是昔日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为增强旅游气氛,这里每天安排有多次的演出,模拟古代的县官审案剧情,可以对古代县衙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大堂月台下不远处,建有公生明牌坊和分列两侧的三班六房。公生下明牌坊是一石构建筑,由“戒碑”、“戒石铭”演变而来。古代州县衙门大堂前均有这一设施。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作为官场箴规,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来(即“公生明,偏生暗”);向北刻县令戒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样,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此,以警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难容。三班六房是明清时代州县吏役的总称。三班指皂、壮、快三班。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等;户房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房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房掌军政;刑房掌刑法、狱讼等;工房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县衙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其首领由县令指派小官吏担任,称书吏或承发吏,直接对县令负责。六房又依纵横分为左右列和前后行。纵排是左列吏、户、礼三房,右列兵、刑、工三房;横排是吏、兵二房为前行,户、刑二房为中行,礼、工二房为后行。这里也昭示了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森严等级。它即是政治的体现,也是思想文化的潮流。 
    过了大堂后面叫二堂。门前有一小院子,甬道两边有四间小屋,这是衙役听差的地方。屏门前置黑漆板门,后置格扇门。格扇门上方面北悬一匾额,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金字。这是告诫知县,施政办案必须遵循的基本纲领。即: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但格扇门只供县令和上级官员出入,吏役人等经过该门时,只能从两侧的走廊通过。二堂又名琴治堂,取《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的典故,后用以称颂县令。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堂上设公案,两侧有刑具。 
    穿过二堂进入天井院,院内东西两连各有配房三间,这是县衙有关官员在此处理公务的地方,故称“公署”。公署后面,是与三堂相通的穿廊,这里有一丛茂密的南天竺和一棵合抱的元代丹桂树,遮天蔽日,幽深静谧。从公署院向后,走过穿廊和一道格扇门屏障,正面北屋就是三堂。前檐矗立着四根黑漆大柱,前墙用透花格扇镶嵌,使回廊显得特别宽广。这里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政务的地方。三堂东西两侧各有一进房舍,为东西花厅院,是知县及其眷属们居住的地方。三堂及东西花厅后边有一个县衙花园,俗称后花园,园内建有亭台水榭,这里花木争荣,翠竹扶疏,漫步其中,情趣悠悠。 
    除以上主体建筑处,县衙内还有保存完好的附属性整体建筑。寅宾馆是旧时知县接待高级官住宿的地方。善馆是旧时负责高级官员饮食用餐的方。双祠院里面供奉着土地神和衙神。三班院是三班衙役待命听差的地方。过去的师爷是知县的一个智囊团,知县本人都尊称他们为老夫子,故而他们办公的院子叫“夫子院”。 县衙内还有国内仅存的监狱一座,因位于大堂西南方向故称南监。
    游内乡县衙,如果不仔细品味观赏其生动深邃的楹联和匾额文化,就如同游北京而不看故宫、游杭州而不看西湖、入宝山而空手归一样,绝对令人遗憾。我们看到,在内乡县衙的各主要建筑物门前,都有一方形体、色彩、字体各异的匾额或者一幅楹联,匾匾有意,联联有味,有的意境深远,有的引人联想,有的发人深思,每一幅都能让人驻足赏阅,思忖良久。如大门的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根牢”。说的是,为官一任,要爱民勤政,造福一方,重任在肩就如同一柱顶天一样,自然能使自己在政坛上站稳脚跟。在大堂的门柱上有这样一幅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说得也是,官来自于民,有民才有官,官何能欺人负民呢。
    在刑钱夫子院的楹联写道:“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幅楹联,告诉我们,为官从政,不要夸夸其谈,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身,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一事当先,要有全局观念,以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尤其在三堂门前的楹联可说是内乡县衙楹联的精华,读来使人寻味颇深,楹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联语朴实无华,却感人肺腑之深,这种视官位得失举足轻重,把自己看作为百姓一等,时时想到为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在旧时官僚亦是难能可贵,即使时之今日,也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思古抚今,感受颇多,虽然这些匾额和楹联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其深刻的内涵,简明的哲理,足以警示后人。由此想到,不管未来久远,不管官位轻重,只要能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老百姓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这就是我要寻的风,文化之风,廉政之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