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镇远古韵
镇远古韵
发布时间:2013-05-03
好美的镇远!这个隐藏在云贵高原东部大山山凹中的小城!在这里,一不小心,说不定你触摸到的就是一件古物,再移动一步,就会踩伤她的感情。那神秘的古韵,把你的心烫得发晕。
脚下这座桥,就是明初修建的七孔石桥,叫祝圣桥。它本名舞溪桥,几度毁于洪水,最后复于雍正元年。其中一次修复竣工时,正值康熙圣诞,为向圣上祝寿,遂更名祝圣桥。这桥虽经多次维修,但仍保持原有风貌,仅那青石板桥面,古朴中就别有韵味。这座桥自建成后,一直成为东南亚各国使节到中国都城的纽带。我念着桥上魁星阁廊柱上“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古联,仿佛看到了络绎不绝的古商,一溜溜走过大桥的大象,以及象背上驮着的缅甸使节……
桥北是明清古建筑群――青龙洞,桥南是古民居及新城区。这座桥一头挑着过去兴衰,一头挑着现代文明,俨然一座跨越两个世界的门道。站在桥上,可触清风徐来,可听江水漫唱。从桥上走过,就像走进她的心跳,想着她的心思。
舞阳河碧水映翠,像一条水龙自西向东从山谷中蜿蜒而出,流到镇远,来了个优雅的S形大拐弯。这巧夺天工的一弯,将镇远一分两半,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舞阳河与镇远古城组成一个太极图案, 让你感到无比神秘。
明初,一位“平滇”的大将军途经镇远,登高俯视,立即被镇远这个“太极图古城”的地理气势给震慑住了。攻下云南,他便下令在镇远建筑城廓,派兵屯田驻军。镇远因此成了西南大驿道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锁住湘黔。镇远虽然始建于铁马金戈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但她真正发出亮光,却是在这位大将军“平滇”之后的明清时代。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古镇,或说她的兴衰,无不与其交通息息相关。在古代,水运几乎左右着中国大部分城镇的命运。盈盈一水的镇远,因军兴商,因水兴镇,因了一条通江达海的舞阳河,便让这蛮夷腹地的古镇确立了水陆交通的重要位置,一头挑起西南交通闭塞的内陆,一头乘舞阳水的波涛连接沅水洞庭长江。“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作为军事重镇的镇远,不管打没打仗,她重要的水陆交通位置,都使这个隐藏在云贵高原东部大山中的古城,成了盛极一时的“水陆都会”,成了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西南大通道上的咽喉重地。驿道上,古城里,不知有多少传奇故事引人追踪寻味?
听导游说,当时镇远这个水陆大都会繁荣热闹的程度,传有谚语:“镇远街,人挤人,挑窑罐的被撞破,担桐油的挤不出城”。我想当年镇远的繁荣景象比起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许毫不逊色。可惜镇远没有这样的画家,不能不是镇远人的遗憾。
看着慢慢悠悠流淌的舞阳河,我仿佛听到马蹄声声,仿佛见到古道斜阳、幽谷清风、峡谷平湖、高山民居……无数马帮穿行在贵州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舞阳河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他们从山中,从水上,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千百年来,舞阳河水养育了一代代镇远子民。随着时代变迁和交通的变革,现虽少见舟楫,但这条古镇的母亲河,依然河依山走,水望云行,以她的魅力,永不寂寞。
驻足古码头,遥望古城墙,一条从湘西凤凰延伸而来建于明嘉靖时期的南方古长城,缄默不语,却仍能看出他的烽火岁月和刀光剑影。南长城绵延三百余里,信守着“苗不出城,汉不入峒”的皇规,一道城墙隔绝了一座座神秘的“边城”。历史匆匆,却无法消磨他当年的雄姿英貌,想那被岁月和风雨剥落得面目斑驳的残垣断壁,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人喊马嘶、血肉横飞……
而今的镇远,早已铸剑为犁,干戈杀伐化为街市之声,汉苗土家侗家,早已融为一体,浑然杂处。在南长城开发为景点之前,对当地人来说,也许只是童年在山坡上游玩时偶然发现的一条基石,或某天赶着牛羊从峡谷里走过,回望城垛上的残阳,若有所感。
导游小姐带着我们往桥南再走几步,来到镇远古巷。这些宛若江南水乡的古巷民居、四合院建筑,怎么会出现在贵州“山国”?导游引领我们穿越几百年的时空来到了明朝。
明朝那位“平滇”的大将军在镇远屯军,这路官兵大多来自江南水乡,于是水乡和山地就缘结在一起了,因此街巷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格,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让镇远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道奇观。其中,“歪门斜道”是镇远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之处。
古巷两旁的民居大门,都是有意偏转一个角度,斜对道路,门又是歪的,因此称为“歪门斜道”。据说这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如果正对大门,便如箭一样直指家门,很不吉利,而歪门斜道却能避开这些,且财不外露。想想镇远曾为军事重镇,又为商业都会,虽已释然,但又不能不叹服古人的缜密。
古民宅大多建于明清时代,一些民宅还保留着高宅大院的矜傲之气,有些门楼非常富丽,还悬挂着烫金的匾额,像那“封唐召泽”、“良弼之家”、“清白家声”,等等,都似乎在显示昔日的荣华与显贵。
座座民居就像深闺的村姑,虽然没有装饰打扮,却有独到之美。小巷古朴宁静、狭长幽深,就像诉说断断续续的往事。脚踏青石块,就像与亲人漫步,若与繁华的商业街巷相比,又像片片璞玉。走在斑驳的古巷老宅里,外界的喧嚣顿时尽失,仿佛回到遥远的过去。这些交叉衔接、相互通达的巷子,都是镇远古城生死相依的血脉。因此看到石头与青砖垒起的房子,就像看到童话里的故事。看到青石街上的三两行人,就像看到爱情在生活里穿行。看到门槛上纳鞋底的老人,就像看到最慈爱的母亲。那抽长烟杆的老汉,即使你往门里探寻,他也不觉诧异。深宅大院总是挨挨挤挤的,但想象当年,又有多少悲喜?现在蹑足她的踪迹,难道不是一种最好的寻觅?
镇远,从本质上讲,该是移民之城,因对外来者是开放包容的,是多元文化融和的古城。汉民与苗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域外文化融汇,就像偌大家庭。三月三的侗族情人节、四月八苗族牛王节、五月五龙舟节、六月六苗族吃新节、七月七侗族歌会、八月八土家唢呐节、九月九苗族丰收节……一年中,几乎月月都有热闹非凡的民族活动。往往一个民族的活动刚刚过去,另一个民族的活动又开始了。至今仍部分保存完好、历史上按各自势力聚集人群建筑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也似乎在向你娓娓细说她那独特的内涵。就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将这里誉为“歌舞地”。难怪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到过镇远后,也不禁发出赞叹:“这里的精神依托出现了一个奇迹,镇远成了诸神的狂欢地。”
当然,最能昭示镇远融集不同文化的,莫过于青龙洞了。
青龙洞非洞即洞。说她非洞,她是由佛教经殿、道教庙堂、儒家书院、会馆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说她是洞,因为这些楼台亭阁都是顺石壁而建,石壁上有不少凹进的小溶洞,很多建筑是洞中有房,房中有洞,洞即是房,房即是洞,殿阁与悬崖溶洞天然地组合在一起,说是洞,倒也名符其实,成为与甘肃麦积山、山西悬空寺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建筑”之一,人称“入黔第一洞天”。
青龙洞始建于明初。她的诞生,向我们表白,镇远古城不仅是西南大驿道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江南文化的集中之地,也是儒释道文化的重要传播之地。
青龙洞古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镇远的王牌景点。不去瞻仰青龙洞,怎算到镇远?站在祝圣桥上北望青龙洞,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占地二万多平方米,西东延伸一里多长,由中元禅院、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香炉岩等六个古建筑群、大小一百多间亭台楼阁组成。她气度不凡地分散在舞阳河畔中和山山麓高八十多米、长三百多米的悬崖地带和溶岩奇石之中,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饰以葱绿的藤萝古树,若隐若现的山洞,壮观恢弘,神秘气派。远望,就像一幅悬挂在舞阳河畔的工笔长卷。这就是当年的洞天福地,道家仙山,儒释道家们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了一片阁楼洞天。五百多年来,她就这样安静地贴在中和山的崖壁上,如佛以慈悲心怀俯看众生,俯看山脚慢慢流淌的舞阳河水。
过桥即到青龙洞。青龙洞山门别具一格,她没有巍峨壮观的庙门,入口是个小小的、仅容一人弯腰而进的天然溶洞洞口。洞口上方石额竖写阴刻“青龙洞”三个草体大字,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文笔临溪,二水潆洄环古刹;香炉鼎峙,万象烟火接丛林。”为清代贵州巡抚林肇元所题。回望洞前洄环的舞阳河及两岸的街市人家,这对联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
钻过洞去,是青龙洞寺,为道教文化圣地,实为佛道结合,道观为主。这组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玉皇阁,于悬崖洞口挑楼,依山就洞,凌空而建,顺其自然,巧借天工,形成了半壁楼台半壁洞的绝妙景观,成为地道的空中楼阁,可谓青龙洞古建筑群中选址最大胆的单体建筑了。传说武当山道人张三丰曾在西洞口修炼,石床上有他离开时酷似包袱、雨伞、草鞋等“遗物”的钟乳石,形神兼备,无不称奇。
在这群建筑中转来转去,处处翘翼飞檐,雕梁画栋,曲径回廊,亭台相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移步换景,景换物轮。有的宝殿雄伟肃然,有的阁楼悬空而出,而有的楼台只能称为微型建筑了,仅能容下两三个人。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从建筑上也可见一斑。这里,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也有锣鼓喧天的戏台,融宗教建筑、徽派建筑、民族建筑于一炉,集山水楼阁于一体,可称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结合的典范。
一路游览,到处都见题刻、对联、儒释道三教哲语牌、摩崖、诗碑。有副对联的制作,可称绝妙。工匠们在雕刻的图案里藏入了文字,五扇窗户便藏了十五个汉字,组成一副对联:“舞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横批“青龙洞”。这本是紫阳书院大门的一副对联,但工匠们又把字雕刻成图,镶嵌入窗,确是匠心独运。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戏台上木作雕饰、大门墙壁上的石刻砖雕,同样精致绝伦。戏台沿正面及两侧木枋上镂空浮雕《杨家将》戏文故事图,精刻着《双龙会》等十来幅历史故事剧的精彩场景,人物栩栩如生。大门上方墙壁上镶嵌的石刻砖雕,将青龙洞古建筑群的全景原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不仅技艺精湛,更将青龙洞古建筑群遗产传承下来,不至年深日久而消失,足见先人们的苦心。“不经不典,格外文章圈外句;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天”,此乃戏台两侧的一幅对联,发人深省。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一个时代的起伏,斑斓万象,全在这方寸间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在这里,古人把建筑艺术、文字艺术、雕刻艺术与自然风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着实让我们折服。
更让人留连的是,这里书香弥漫。紫阳书院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儒家文化的代表建筑。走进书院,书墨之味便随之而来。这里的一洞一石都散发着书香,一砖一木都深含着历史,每处楼亭,每幅楹联,都在引领我们追溯璀璨的文化。在这重重高山封锁的贵州,紫阳书院便呈现出深厚丰美的光辉来,让每一个走近她的,都有了文化的梦想。我想在这里,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种态度,一种道路和一种精神。岁月沧桑,现在书院静默着,以平和之心静默着,日日看舞水东去。
青龙洞最为称奇之处,并非全在她依山而建、凌空高峙的造势,而在于她曾是儒释道文化的共同传播之地,并因此而扬名于印度、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在这里,我逐一看到吕祖殿、观音殿、中元禅院、紫阳洞、老君殿、圣人殿等代表着儒释道三种风格的建筑。这三种建筑中,尤以道家建筑老君殿和儒家建筑圣人殿最为亲近,二者呈并体连翼状,矗立于巨石之颠。两殿之顶,飞檐翘角,交相比翼,恰似一双凌空欲飞的雄鹰。也许,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儒家,要在外来教派佛家面前,显示兄弟般的亲密吧。但在内部,儒道总是坐而论道,争鸣不已,可在这里,三者如此亲密,如同元朝道士王重阳所言:教虽三分,道乃归一。
站在青龙洞的楼阁上,了望依山傍水的镇远古城,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景。灼热的阳光普照大地,舞阳河水银光点点。扑面而来的河风,随风飘动的思绪,早已穿透了两千多年的时光;镇远古城,就像镀上了一层灵光,既凝重深远,又安祥宁静。
脚下这座桥,就是明初修建的七孔石桥,叫祝圣桥。它本名舞溪桥,几度毁于洪水,最后复于雍正元年。其中一次修复竣工时,正值康熙圣诞,为向圣上祝寿,遂更名祝圣桥。这桥虽经多次维修,但仍保持原有风貌,仅那青石板桥面,古朴中就别有韵味。这座桥自建成后,一直成为东南亚各国使节到中国都城的纽带。我念着桥上魁星阁廊柱上“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古联,仿佛看到了络绎不绝的古商,一溜溜走过大桥的大象,以及象背上驮着的缅甸使节……
桥北是明清古建筑群――青龙洞,桥南是古民居及新城区。这座桥一头挑着过去兴衰,一头挑着现代文明,俨然一座跨越两个世界的门道。站在桥上,可触清风徐来,可听江水漫唱。从桥上走过,就像走进她的心跳,想着她的心思。
舞阳河碧水映翠,像一条水龙自西向东从山谷中蜿蜒而出,流到镇远,来了个优雅的S形大拐弯。这巧夺天工的一弯,将镇远一分两半,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舞阳河与镇远古城组成一个太极图案, 让你感到无比神秘。
明初,一位“平滇”的大将军途经镇远,登高俯视,立即被镇远这个“太极图古城”的地理气势给震慑住了。攻下云南,他便下令在镇远建筑城廓,派兵屯田驻军。镇远因此成了西南大驿道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锁住湘黔。镇远虽然始建于铁马金戈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但她真正发出亮光,却是在这位大将军“平滇”之后的明清时代。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古镇,或说她的兴衰,无不与其交通息息相关。在古代,水运几乎左右着中国大部分城镇的命运。盈盈一水的镇远,因军兴商,因水兴镇,因了一条通江达海的舞阳河,便让这蛮夷腹地的古镇确立了水陆交通的重要位置,一头挑起西南交通闭塞的内陆,一头乘舞阳水的波涛连接沅水洞庭长江。“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作为军事重镇的镇远,不管打没打仗,她重要的水陆交通位置,都使这个隐藏在云贵高原东部大山中的古城,成了盛极一时的“水陆都会”,成了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西南大通道上的咽喉重地。驿道上,古城里,不知有多少传奇故事引人追踪寻味?
听导游说,当时镇远这个水陆大都会繁荣热闹的程度,传有谚语:“镇远街,人挤人,挑窑罐的被撞破,担桐油的挤不出城”。我想当年镇远的繁荣景象比起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许毫不逊色。可惜镇远没有这样的画家,不能不是镇远人的遗憾。
看着慢慢悠悠流淌的舞阳河,我仿佛听到马蹄声声,仿佛见到古道斜阳、幽谷清风、峡谷平湖、高山民居……无数马帮穿行在贵州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舞阳河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他们从山中,从水上,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千百年来,舞阳河水养育了一代代镇远子民。随着时代变迁和交通的变革,现虽少见舟楫,但这条古镇的母亲河,依然河依山走,水望云行,以她的魅力,永不寂寞。
驻足古码头,遥望古城墙,一条从湘西凤凰延伸而来建于明嘉靖时期的南方古长城,缄默不语,却仍能看出他的烽火岁月和刀光剑影。南长城绵延三百余里,信守着“苗不出城,汉不入峒”的皇规,一道城墙隔绝了一座座神秘的“边城”。历史匆匆,却无法消磨他当年的雄姿英貌,想那被岁月和风雨剥落得面目斑驳的残垣断壁,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人喊马嘶、血肉横飞……
而今的镇远,早已铸剑为犁,干戈杀伐化为街市之声,汉苗土家侗家,早已融为一体,浑然杂处。在南长城开发为景点之前,对当地人来说,也许只是童年在山坡上游玩时偶然发现的一条基石,或某天赶着牛羊从峡谷里走过,回望城垛上的残阳,若有所感。
导游小姐带着我们往桥南再走几步,来到镇远古巷。这些宛若江南水乡的古巷民居、四合院建筑,怎么会出现在贵州“山国”?导游引领我们穿越几百年的时空来到了明朝。
明朝那位“平滇”的大将军在镇远屯军,这路官兵大多来自江南水乡,于是水乡和山地就缘结在一起了,因此街巷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格,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让镇远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道奇观。其中,“歪门斜道”是镇远民居建筑中最具特色之处。
古巷两旁的民居大门,都是有意偏转一个角度,斜对道路,门又是歪的,因此称为“歪门斜道”。据说这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如果正对大门,便如箭一样直指家门,很不吉利,而歪门斜道却能避开这些,且财不外露。想想镇远曾为军事重镇,又为商业都会,虽已释然,但又不能不叹服古人的缜密。
古民宅大多建于明清时代,一些民宅还保留着高宅大院的矜傲之气,有些门楼非常富丽,还悬挂着烫金的匾额,像那“封唐召泽”、“良弼之家”、“清白家声”,等等,都似乎在显示昔日的荣华与显贵。
座座民居就像深闺的村姑,虽然没有装饰打扮,却有独到之美。小巷古朴宁静、狭长幽深,就像诉说断断续续的往事。脚踏青石块,就像与亲人漫步,若与繁华的商业街巷相比,又像片片璞玉。走在斑驳的古巷老宅里,外界的喧嚣顿时尽失,仿佛回到遥远的过去。这些交叉衔接、相互通达的巷子,都是镇远古城生死相依的血脉。因此看到石头与青砖垒起的房子,就像看到童话里的故事。看到青石街上的三两行人,就像看到爱情在生活里穿行。看到门槛上纳鞋底的老人,就像看到最慈爱的母亲。那抽长烟杆的老汉,即使你往门里探寻,他也不觉诧异。深宅大院总是挨挨挤挤的,但想象当年,又有多少悲喜?现在蹑足她的踪迹,难道不是一种最好的寻觅?
镇远,从本质上讲,该是移民之城,因对外来者是开放包容的,是多元文化融和的古城。汉民与苗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域外文化融汇,就像偌大家庭。三月三的侗族情人节、四月八苗族牛王节、五月五龙舟节、六月六苗族吃新节、七月七侗族歌会、八月八土家唢呐节、九月九苗族丰收节……一年中,几乎月月都有热闹非凡的民族活动。往往一个民族的活动刚刚过去,另一个民族的活动又开始了。至今仍部分保存完好、历史上按各自势力聚集人群建筑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也似乎在向你娓娓细说她那独特的内涵。就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将这里誉为“歌舞地”。难怪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到过镇远后,也不禁发出赞叹:“这里的精神依托出现了一个奇迹,镇远成了诸神的狂欢地。”
当然,最能昭示镇远融集不同文化的,莫过于青龙洞了。
青龙洞非洞即洞。说她非洞,她是由佛教经殿、道教庙堂、儒家书院、会馆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说她是洞,因为这些楼台亭阁都是顺石壁而建,石壁上有不少凹进的小溶洞,很多建筑是洞中有房,房中有洞,洞即是房,房即是洞,殿阁与悬崖溶洞天然地组合在一起,说是洞,倒也名符其实,成为与甘肃麦积山、山西悬空寺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建筑”之一,人称“入黔第一洞天”。
青龙洞始建于明初。她的诞生,向我们表白,镇远古城不仅是西南大驿道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江南文化的集中之地,也是儒释道文化的重要传播之地。
青龙洞古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镇远的王牌景点。不去瞻仰青龙洞,怎算到镇远?站在祝圣桥上北望青龙洞,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占地二万多平方米,西东延伸一里多长,由中元禅院、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香炉岩等六个古建筑群、大小一百多间亭台楼阁组成。她气度不凡地分散在舞阳河畔中和山山麓高八十多米、长三百多米的悬崖地带和溶岩奇石之中,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饰以葱绿的藤萝古树,若隐若现的山洞,壮观恢弘,神秘气派。远望,就像一幅悬挂在舞阳河畔的工笔长卷。这就是当年的洞天福地,道家仙山,儒释道家们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了一片阁楼洞天。五百多年来,她就这样安静地贴在中和山的崖壁上,如佛以慈悲心怀俯看众生,俯看山脚慢慢流淌的舞阳河水。
过桥即到青龙洞。青龙洞山门别具一格,她没有巍峨壮观的庙门,入口是个小小的、仅容一人弯腰而进的天然溶洞洞口。洞口上方石额竖写阴刻“青龙洞”三个草体大字,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文笔临溪,二水潆洄环古刹;香炉鼎峙,万象烟火接丛林。”为清代贵州巡抚林肇元所题。回望洞前洄环的舞阳河及两岸的街市人家,这对联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
钻过洞去,是青龙洞寺,为道教文化圣地,实为佛道结合,道观为主。这组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玉皇阁,于悬崖洞口挑楼,依山就洞,凌空而建,顺其自然,巧借天工,形成了半壁楼台半壁洞的绝妙景观,成为地道的空中楼阁,可谓青龙洞古建筑群中选址最大胆的单体建筑了。传说武当山道人张三丰曾在西洞口修炼,石床上有他离开时酷似包袱、雨伞、草鞋等“遗物”的钟乳石,形神兼备,无不称奇。
在这群建筑中转来转去,处处翘翼飞檐,雕梁画栋,曲径回廊,亭台相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移步换景,景换物轮。有的宝殿雄伟肃然,有的阁楼悬空而出,而有的楼台只能称为微型建筑了,仅能容下两三个人。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从建筑上也可见一斑。这里,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也有锣鼓喧天的戏台,融宗教建筑、徽派建筑、民族建筑于一炉,集山水楼阁于一体,可称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结合的典范。
一路游览,到处都见题刻、对联、儒释道三教哲语牌、摩崖、诗碑。有副对联的制作,可称绝妙。工匠们在雕刻的图案里藏入了文字,五扇窗户便藏了十五个汉字,组成一副对联:“舞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横批“青龙洞”。这本是紫阳书院大门的一副对联,但工匠们又把字雕刻成图,镶嵌入窗,确是匠心独运。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戏台上木作雕饰、大门墙壁上的石刻砖雕,同样精致绝伦。戏台沿正面及两侧木枋上镂空浮雕《杨家将》戏文故事图,精刻着《双龙会》等十来幅历史故事剧的精彩场景,人物栩栩如生。大门上方墙壁上镶嵌的石刻砖雕,将青龙洞古建筑群的全景原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不仅技艺精湛,更将青龙洞古建筑群遗产传承下来,不至年深日久而消失,足见先人们的苦心。“不经不典,格外文章圈外句;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天”,此乃戏台两侧的一幅对联,发人深省。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一个时代的起伏,斑斓万象,全在这方寸间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在这里,古人把建筑艺术、文字艺术、雕刻艺术与自然风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着实让我们折服。
更让人留连的是,这里书香弥漫。紫阳书院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儒家文化的代表建筑。走进书院,书墨之味便随之而来。这里的一洞一石都散发着书香,一砖一木都深含着历史,每处楼亭,每幅楹联,都在引领我们追溯璀璨的文化。在这重重高山封锁的贵州,紫阳书院便呈现出深厚丰美的光辉来,让每一个走近她的,都有了文化的梦想。我想在这里,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种态度,一种道路和一种精神。岁月沧桑,现在书院静默着,以平和之心静默着,日日看舞水东去。
青龙洞最为称奇之处,并非全在她依山而建、凌空高峙的造势,而在于她曾是儒释道文化的共同传播之地,并因此而扬名于印度、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在这里,我逐一看到吕祖殿、观音殿、中元禅院、紫阳洞、老君殿、圣人殿等代表着儒释道三种风格的建筑。这三种建筑中,尤以道家建筑老君殿和儒家建筑圣人殿最为亲近,二者呈并体连翼状,矗立于巨石之颠。两殿之顶,飞檐翘角,交相比翼,恰似一双凌空欲飞的雄鹰。也许,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儒家,要在外来教派佛家面前,显示兄弟般的亲密吧。但在内部,儒道总是坐而论道,争鸣不已,可在这里,三者如此亲密,如同元朝道士王重阳所言:教虽三分,道乃归一。
站在青龙洞的楼阁上,了望依山傍水的镇远古城,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景。灼热的阳光普照大地,舞阳河水银光点点。扑面而来的河风,随风飘动的思绪,早已穿透了两千多年的时光;镇远古城,就像镀上了一层灵光,既凝重深远,又安祥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