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绝版的石头村
绝版的石头村
发布时间:2013-04-27
从现实走进粗犷且显混沌的远古,那需一段悠远悠远的行程。以至于这样的行旅,只能让作家放入科幻作品里去勾绘涂染,一任飞天般的思索去筑建神秘且斑斓无比的虚混境界了。却说辛卯深秋的一天,有幸同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及其他老师去寻访一处古时遗落,目的地内乡县乍曲 乡吴垭石头村。一路高速、国道、省道、乡村公路,走的曲折艰难,竟搞得一时下弄不清东西南北,伸窗外看头顶不算耀眼的太阳,模糊判断些方位的轮廓概念。不觉生出莫名的恐慌与烦意。扭头看身后王老师,正双手包怀,低头闭目养神,额头几缕长发垂附在镜片上,白透若雪。大智者愚,寻古的路当是一条渐入混沌如无的行途,无即是有的存在,恍惚正是大清醒的序幕。看来自己真的是太浅薄了,索性闭上眼睛不再思索了。
又是一段许久的前行,车在一个有篮球栏的操场停下。见有王井乡小学字样,因是周日空无一人,没有了昔日书声。刷了天蓝油漆的铁栅门上落一把足有巴掌大的铁锁,在阳光下折射着刺眼的光芒。顺山梁柏油路而上。山岭连绵,入眼皆是漫山裸露的褐灰色山岩,个个大若碾盘,连山而起,恰若长出的石笋,散散落落,却疏密有度。细看,凸起的石峰均向着一个方向倾斜,如精心排列过的方阵,极具规律美,当是造物主在造山运动中留下的杰作吧。似乎是老天有意想突出裸露的砺石,山上树木极少,就连野草枝藤也长得畏畏缩缩。在大石与大石之间,夹存些许不算肥沃的土地,乡民用石砌成田埂,种几垄红薯,长得却旺盛,秧子纤长,覆挂在下侧的石壁上,有些吊兰的韵味。至山梁尽头接官亭,柏油路止,错落石板路扑面而来。沿石道缓入谷底,又是一道别样风景。树木丛密高大,蓊蓊郁郁;百草丰茂,密密匝匝,再加上碎碎的鸟叫虫鸣、柔柔凉凉的山风,一起演绎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透过丛林的枝枝藤藤,虚虚实实看到一个石头村子。石板路凸凹不平,面上爬满毛茸茸的苔鲜,缝间长有不知名的碎叶紫草。路旁山菊花,丛丛簇簇,金光灿灿。偶尔几株山枣刺傲立花丛间,几枚酸枣在枝头红透,草太密,趟不过人,只能空咽几滴口水作罢。
顺着麻石铺就的路面驶入村子,这里就是石头的家族王国。石头把山村及山村里的村民,定格在远古的石器时代。房屋、门楼、院墙、灶火、井台、桥梁、厕所、鸡埘、狗窝、牛舍、猪圈全为石头砌成。石多成片状,或赭或褐,棱角分明。用石垒砌,左右交错,上下搭接,互相叠压,把厚厚薄薄、大大小小的山石进行组合,奇妙地编织成一道道结实的石墙,透着城寨的沉郁与古拙。横梁木柱,荆条斜笆席,上苫灰瓦或片石,屋脊微翘,五脊六兽,带着深深的古意古风。石墙若鱼鳞龟甲,砌缝宽裂皴皱,若同古人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字,遒劲苍古,一笔一划,一句一行,墙墙都是难懂的天书,亦是一部寓意深厚的《道德经》,蕴藉着远古的太多玄机。我没能看懂。又想,凡食人间烟火的世人没几能弄明白,只能等待着称之谓羽人真人神人仙人的高士来解悟其中的玄妙之妙。凝石为山,碎石为土。石头本就是物质的存在。石头构筑了大地,乃至整个星体宇宙。在石头的粗砺中却聚着温润的古朴美、原始美、母性美。这种美来于大地深处,即美于质又美于相,即具象又抽象。正是石头来自大地的泥土馨香美,造就了世间一切的艺术美和非艺术美。
吴垭村的石头建筑,以山势陡缓分层筑就,高高低低,前前后后,没有统一的布局,却恰恰造就了一种自然美。山民们无意间绘就一幅聚聚散散,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虚实相间,明暗有度的中国山水画,并把意韵美凸之极致。有的院落紧依陡峭崖壁,就以壁为墙;有的地势高低不平,采取房顶等高地面不平的方法筑建,可为建筑业的一大创新。院落多呈三合院,也有两进院、三进院,有的上房下院,有的房左院右,有的房院一体,且堂屋偏房过厅厢房耳房分明,依天井形状分呈“凹、日、目”字样布局。脚下的石板路纵横交错,如同发了丫的枝藤,长长短短的实线虚线把石头屋编织起来。迈上石阶推门进入院内,石槽、石碾、石磨、石碓、石磙、石盆、石桌,在院内随处摆放。屋内石床、石桌、石凳,灶房里盛水的石窖、石灶台、石面案、石烟筒。室内墙壁用麦稃泥掺自制的白灰勾缝搪平,光滑细腻,坚固异常,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冰冻不酥,且冬暖夏凉,四季干湿适宜。窗户极小,多呈平拱、圆弧形,木质窗棂上刻有花纹,图案多苍郁古朴。房檐下总挂几串红辣椒几穗玉米棒,亦是几个轧腰葫芦几张野兔皮,演示着悠悠的农家生活和长长的农耕岁月。
在村内行走总能遇到粗粗的老树,枝干嶙峋,皮已斑裂,凸起的根藤总扭曲地伸入石墙,年年月月,与石屋相处得和谐安稳。在大磨盘前又遇一古树,枝枝叶叶都长得蹊跷无比,问同行者都说不出树的名字,又问村内九旬老者也无结果。正生疑时。研究地方文献的作家李仁瑞老师对我说道:古人在《山海经》中记载一种奇树,“名曰建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其实如麻,其叶如芒。”也许眼前这树就是古人描述的建木。老师说的有些道理,我点头,却无语。建木本为奇树,是“通天贯地、连接阴阳之具,开启天门之键”,生长在这神秘的石头村内,当属正常。抬头看山前村后,林木森森,草莽密密,平日少见人迹,岂不正是《山海经》内赤猿螋,雏孔鸾,白虎玄豹,兕象野犀出没的地方。吴垭石头村成了《山海经》最经典的一章。走进石头村,如同走进历史的深处。抚摩一块块饱经风霜的石头,如同触摸到历史深处的沧桑岁月。块块砺石都是一曲曲沉重且显沙哑的农家歌谣。随手捡起一块石头,都比人的年岁高寿。正因为经历太多沧桑,石头总无哀无怨,不争不嚣,缄默无语。在石头中穿行,走着走着我们把自己也走成了一块无言的石头。
石头村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时间定格在清乾隆八年。在乡人的指引下,在村后吴氏祖坟里看到一通写有:“公讳迪元,祖居堰坡,乾隆八年迁居于兹……”的墓碑。石头村的创始人吴迪元,为避兵匪之乱,从内乡湍东堰坡迁此。此处山高路远,偏僻险峻,人迹罕至,尽荒山无地亩,先祖不避艰险,掘地开荒,筑石为田,自耕自食,繁衍生息,渐成村落。世世辈辈,居山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宋代有姓曹的词作家写道:“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笔下描绘的岂不正是石头村的山村生活。
几只长胡子山羊在磨盘上立竖抵架;红冠子大公鸡和花母鸡在石磙上压蛋,惊动房檐鸡窝正下蛋母鸡,“咯咯”地叫个不停;花狸猫偷偷爬上石院墙,去扑卧在墙头小憩的黑乌鸦;大黄狗在大门外无精打采晒太阳,许久才懒洋洋睁下眼,查看有无异常。牧童赶着一群弓背黄牛在村边放牧,牛鞭扯出旷野寂静的脆响,如一抹火烧云烧红漫山流淌般火焰的干烈。牛群一味低头食草,不急不躁,慢条斯文咀嚼着大地的体温与芳香,不远处刚满月的牛犊在茅草堆里打滚撒娇,待牛吃得将饱时,总要抬头对天长啸几声,震得漫山枯草不停哆嗦。闻风声,缕缕含旧;听虫鸣,声声带古。在这里远古与现实相互结合,真实与虚幻互相渗透,构成一部绝版的经典童话。这里的山民,没有太多希望与梦想,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绵绵长长。他们中很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山村。他们知道自己的归宿,即紧连村子后的家祖坟地。村里每一个生命降生,那里就有了一方归属这个生命的安息地。正因为看透看懂了生命的本质,才能把生命活得淡然适然。一年十二月,月月亲山林之淡;一月三十日,日日无喧嚣之烦。至今日石头屋里多住着近百岁的鸾孤凤寡独翁,依旧守着石屋守着岁月的绵绵沧桑,用潺潺思情,暖热村内每一块冰凉的石头。玉貌成枯槁,云鬓变蓬棕,把农家日子熬成砺石一块。
繁华都市,花锦城池,朝游街巷,暮宿楼阁,听歌声之盈耳,食山珍之浸胃,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幸福生活。石头村里的年轻人有了走出村子过上城市生活的梦想。近些年陆续有村民搬下山,石头村只留下些许老人在坚守。不少石屋关了门,上了锁,成了空空的房子,没了人气。有房舍瓦已破碎,檩条斜笆席裸露在外,有房顶塌毁,梁柱却无损,有仅剩下四堵石墙在风雨中昂立,院内野草疯长,枝藤顺着墙缝缠绕,偶尔开几朵小花,给破败的院落装扮几分暖意的艳色。所幸这里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评为省民间文化遗产,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中国景观村落,还在这里拍了电影、电视剧,把石头屋搬上荧屏。听说县里正筹资修复村内废弃的石屋,还原乾隆八年的石头村本色,建成一座古代居民村落博物馆,打造成一处特色旅游景区。这将是吴垭石头村的一次再生。搬出村子的山民将会陆续再搬回来居住,重新在石头村里过上田园生活。有了人气的石头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吴垭石头村。
天高云淡,茂林修竹,山村石屋,炊烟袅袅,牛羊鸡鹅,鸿雁飞鸽,一切的一切都惹人醉,不思归去。吴垭石头村,我真的来迟了……
又是一段许久的前行,车在一个有篮球栏的操场停下。见有王井乡小学字样,因是周日空无一人,没有了昔日书声。刷了天蓝油漆的铁栅门上落一把足有巴掌大的铁锁,在阳光下折射着刺眼的光芒。顺山梁柏油路而上。山岭连绵,入眼皆是漫山裸露的褐灰色山岩,个个大若碾盘,连山而起,恰若长出的石笋,散散落落,却疏密有度。细看,凸起的石峰均向着一个方向倾斜,如精心排列过的方阵,极具规律美,当是造物主在造山运动中留下的杰作吧。似乎是老天有意想突出裸露的砺石,山上树木极少,就连野草枝藤也长得畏畏缩缩。在大石与大石之间,夹存些许不算肥沃的土地,乡民用石砌成田埂,种几垄红薯,长得却旺盛,秧子纤长,覆挂在下侧的石壁上,有些吊兰的韵味。至山梁尽头接官亭,柏油路止,错落石板路扑面而来。沿石道缓入谷底,又是一道别样风景。树木丛密高大,蓊蓊郁郁;百草丰茂,密密匝匝,再加上碎碎的鸟叫虫鸣、柔柔凉凉的山风,一起演绎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透过丛林的枝枝藤藤,虚虚实实看到一个石头村子。石板路凸凹不平,面上爬满毛茸茸的苔鲜,缝间长有不知名的碎叶紫草。路旁山菊花,丛丛簇簇,金光灿灿。偶尔几株山枣刺傲立花丛间,几枚酸枣在枝头红透,草太密,趟不过人,只能空咽几滴口水作罢。
顺着麻石铺就的路面驶入村子,这里就是石头的家族王国。石头把山村及山村里的村民,定格在远古的石器时代。房屋、门楼、院墙、灶火、井台、桥梁、厕所、鸡埘、狗窝、牛舍、猪圈全为石头砌成。石多成片状,或赭或褐,棱角分明。用石垒砌,左右交错,上下搭接,互相叠压,把厚厚薄薄、大大小小的山石进行组合,奇妙地编织成一道道结实的石墙,透着城寨的沉郁与古拙。横梁木柱,荆条斜笆席,上苫灰瓦或片石,屋脊微翘,五脊六兽,带着深深的古意古风。石墙若鱼鳞龟甲,砌缝宽裂皴皱,若同古人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字,遒劲苍古,一笔一划,一句一行,墙墙都是难懂的天书,亦是一部寓意深厚的《道德经》,蕴藉着远古的太多玄机。我没能看懂。又想,凡食人间烟火的世人没几能弄明白,只能等待着称之谓羽人真人神人仙人的高士来解悟其中的玄妙之妙。凝石为山,碎石为土。石头本就是物质的存在。石头构筑了大地,乃至整个星体宇宙。在石头的粗砺中却聚着温润的古朴美、原始美、母性美。这种美来于大地深处,即美于质又美于相,即具象又抽象。正是石头来自大地的泥土馨香美,造就了世间一切的艺术美和非艺术美。
吴垭村的石头建筑,以山势陡缓分层筑就,高高低低,前前后后,没有统一的布局,却恰恰造就了一种自然美。山民们无意间绘就一幅聚聚散散,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虚实相间,明暗有度的中国山水画,并把意韵美凸之极致。有的院落紧依陡峭崖壁,就以壁为墙;有的地势高低不平,采取房顶等高地面不平的方法筑建,可为建筑业的一大创新。院落多呈三合院,也有两进院、三进院,有的上房下院,有的房左院右,有的房院一体,且堂屋偏房过厅厢房耳房分明,依天井形状分呈“凹、日、目”字样布局。脚下的石板路纵横交错,如同发了丫的枝藤,长长短短的实线虚线把石头屋编织起来。迈上石阶推门进入院内,石槽、石碾、石磨、石碓、石磙、石盆、石桌,在院内随处摆放。屋内石床、石桌、石凳,灶房里盛水的石窖、石灶台、石面案、石烟筒。室内墙壁用麦稃泥掺自制的白灰勾缝搪平,光滑细腻,坚固异常,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冰冻不酥,且冬暖夏凉,四季干湿适宜。窗户极小,多呈平拱、圆弧形,木质窗棂上刻有花纹,图案多苍郁古朴。房檐下总挂几串红辣椒几穗玉米棒,亦是几个轧腰葫芦几张野兔皮,演示着悠悠的农家生活和长长的农耕岁月。
在村内行走总能遇到粗粗的老树,枝干嶙峋,皮已斑裂,凸起的根藤总扭曲地伸入石墙,年年月月,与石屋相处得和谐安稳。在大磨盘前又遇一古树,枝枝叶叶都长得蹊跷无比,问同行者都说不出树的名字,又问村内九旬老者也无结果。正生疑时。研究地方文献的作家李仁瑞老师对我说道:古人在《山海经》中记载一种奇树,“名曰建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其实如麻,其叶如芒。”也许眼前这树就是古人描述的建木。老师说的有些道理,我点头,却无语。建木本为奇树,是“通天贯地、连接阴阳之具,开启天门之键”,生长在这神秘的石头村内,当属正常。抬头看山前村后,林木森森,草莽密密,平日少见人迹,岂不正是《山海经》内赤猿螋,雏孔鸾,白虎玄豹,兕象野犀出没的地方。吴垭石头村成了《山海经》最经典的一章。走进石头村,如同走进历史的深处。抚摩一块块饱经风霜的石头,如同触摸到历史深处的沧桑岁月。块块砺石都是一曲曲沉重且显沙哑的农家歌谣。随手捡起一块石头,都比人的年岁高寿。正因为经历太多沧桑,石头总无哀无怨,不争不嚣,缄默无语。在石头中穿行,走着走着我们把自己也走成了一块无言的石头。
石头村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时间定格在清乾隆八年。在乡人的指引下,在村后吴氏祖坟里看到一通写有:“公讳迪元,祖居堰坡,乾隆八年迁居于兹……”的墓碑。石头村的创始人吴迪元,为避兵匪之乱,从内乡湍东堰坡迁此。此处山高路远,偏僻险峻,人迹罕至,尽荒山无地亩,先祖不避艰险,掘地开荒,筑石为田,自耕自食,繁衍生息,渐成村落。世世辈辈,居山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宋代有姓曹的词作家写道:“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笔下描绘的岂不正是石头村的山村生活。
几只长胡子山羊在磨盘上立竖抵架;红冠子大公鸡和花母鸡在石磙上压蛋,惊动房檐鸡窝正下蛋母鸡,“咯咯”地叫个不停;花狸猫偷偷爬上石院墙,去扑卧在墙头小憩的黑乌鸦;大黄狗在大门外无精打采晒太阳,许久才懒洋洋睁下眼,查看有无异常。牧童赶着一群弓背黄牛在村边放牧,牛鞭扯出旷野寂静的脆响,如一抹火烧云烧红漫山流淌般火焰的干烈。牛群一味低头食草,不急不躁,慢条斯文咀嚼着大地的体温与芳香,不远处刚满月的牛犊在茅草堆里打滚撒娇,待牛吃得将饱时,总要抬头对天长啸几声,震得漫山枯草不停哆嗦。闻风声,缕缕含旧;听虫鸣,声声带古。在这里远古与现实相互结合,真实与虚幻互相渗透,构成一部绝版的经典童话。这里的山民,没有太多希望与梦想,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绵绵长长。他们中很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山村。他们知道自己的归宿,即紧连村子后的家祖坟地。村里每一个生命降生,那里就有了一方归属这个生命的安息地。正因为看透看懂了生命的本质,才能把生命活得淡然适然。一年十二月,月月亲山林之淡;一月三十日,日日无喧嚣之烦。至今日石头屋里多住着近百岁的鸾孤凤寡独翁,依旧守着石屋守着岁月的绵绵沧桑,用潺潺思情,暖热村内每一块冰凉的石头。玉貌成枯槁,云鬓变蓬棕,把农家日子熬成砺石一块。
繁华都市,花锦城池,朝游街巷,暮宿楼阁,听歌声之盈耳,食山珍之浸胃,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幸福生活。石头村里的年轻人有了走出村子过上城市生活的梦想。近些年陆续有村民搬下山,石头村只留下些许老人在坚守。不少石屋关了门,上了锁,成了空空的房子,没了人气。有房舍瓦已破碎,檩条斜笆席裸露在外,有房顶塌毁,梁柱却无损,有仅剩下四堵石墙在风雨中昂立,院内野草疯长,枝藤顺着墙缝缠绕,偶尔开几朵小花,给破败的院落装扮几分暖意的艳色。所幸这里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评为省民间文化遗产,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中国景观村落,还在这里拍了电影、电视剧,把石头屋搬上荧屏。听说县里正筹资修复村内废弃的石屋,还原乾隆八年的石头村本色,建成一座古代居民村落博物馆,打造成一处特色旅游景区。这将是吴垭石头村的一次再生。搬出村子的山民将会陆续再搬回来居住,重新在石头村里过上田园生活。有了人气的石头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吴垭石头村。
天高云淡,茂林修竹,山村石屋,炊烟袅袅,牛羊鸡鹅,鸿雁飞鸽,一切的一切都惹人醉,不思归去。吴垭石头村,我真的来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