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百年风雨四载情

百年风雨四载情

发布时间:2013-04-27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4-27

    那一年我还是在校的学生,仿佛就是昨天。我像往常一样,从东辰路途经贡院,走到西月路,在独一无二的小红楼里,看着我们的老师,把四年大学生活从“新生指南”翻到“就业指导”,就这样,毕业了。
    我知道,老藤缠绕的十二斋前将依旧走过一届届袅袅婷婷的礼仪队员,静谧的铁塔湖畔朗朗的读书声将照例唤醒每个清晨;我知道,青歌会、校歌会、迎新会、送别会的会永远在大礼堂上演,翻城墙逃票去公园的学生仍会前赴后继;我还知道,届届老生迎送新生,往往师兄觊觎学妹,以及小池塘冬天砸冰、夏天抓鱼的日子,也将永远地离我远去了。曾经无比习惯的10路公交车将我带到喧嚣的鼓楼,教我认识这个韵味悠长的城市,还有那33路车带我从老校区直达新校区,只为了好去蹭其他院系的课......
    东辰西月无限好,只是别离时。我离开了学校,但我知道,明伦校区的四年,已经幻化成我心头沉甸甸的记忆和永远抹灭不掉的回忆,教我每每想起它的时候,嘴角有不自觉的微笑。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匪我思存,思在远道。那图书馆里排成龙形的队伍,每年两季的新版书“一折起售”,西门外绵延二里地的河大旧书摊从清晨到日落,夜幕降临后转场为人头攒动的小吃一条街。天天重复的生活剧,恰是我永远也不会厌烦的生活模式,只可惜我只有那四年,每个河大学子,也只有四年,剩下的,只有思念。这恰是时间最公平之处,它教你懂得光阴的好,却剥夺你独占的权利。
    后来我参加工作,去了别的地方,半梦半醒之间,仍会觉得自己躺在那五层的公寓楼里。我以河大人自居并不断搜寻着有关河大的信息,我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每每提到河南大学,总会心头一动,喜上眉梢,我们称之为“母校情结”。
    9月25日,母校开启了百年校庆盛典。此日此时,不同去年昨日,置身校外,看时光如水,叹流年似梦,而纷飞时总是旧心情。作为一名铁塔牌学子,有心潮澎湃,也有几多感慨。我感慨于它在任何境况下的踏实坦荡、宠辱不惊;感叹于它虽无华美的头衔却能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神圣的使命,为民族为国家培养出了近百万名有用之材,在中国浩瀚的高校之林中巍巍挺立,毫不逊色;也感叹于它的贡献常常被总结为“突出”俩字,可谁知道,被称为“没落的贵族”的它未能获得令人欣羡的优厚经费资助,却能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中进行艰苦卓绝地探索,并以厚重的成果惠及中原一方土地。这就是我大爱的母校――河南大学。或许,地处七朝古都开封,给了它一种悠深的文化定力;也或许,远去的大宋王朝给这里的生活底色定下了厚重悠远的基调。当年的多彩繁华,透过岁月的篇章,悄悄然留给这一方水土绵绵若存、用之不竭的力量。
    百年树人,如琢如磨。这里国家级的文物典籍不可胜数,也有全国领先全省牵头的科研项目。济济多士,风雨一堂,这里不乏耄耋之年精神矍铄的老学者,古风长存,却也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充实我们的师资队伍,传递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这里的老师们姿禀敦厚,气质安详,三尺讲台,指点迷津,立训明风,要求学子用心读书,亲近正人,汲取古书与今册的营养,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徜徉其中,便如看到夹着黑绸伞沿着古街道慢行的王立群教授,与新传院里激扬盛唐历史的常萍老师,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年轻的心灵相互碰撞,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一百年前,这里是河南贡院所在地;一百年后,铁塔牌学子遍天下,校友会远及海外,学子中居要津者,不乏其人。嵩岳苍苍,河水泱泱,历经百年风雨,今朝母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师资力量稳步提高,教学业绩世人瞩目,除此之外,大宋文化研究在此拉开帷幕,最近我省首个获国家级项目恰由母校牵头。毋庸赘言,百年河大,厚积薄发,在历史的坐标系上画下了一道光辉的轨迹,这条轨迹纵然有起有伏,却终于保持了向上的趋势,并将以百年华诞为节点,继往开来扬辉光。
    这正是:河魂原古,藉至善精神,矢志不渝,豪情直达三千丈;大德承前,凭新民魅力,兼容并蓄,名校自强一百年。猗欤吾校永无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