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牛这一辈子
牛这一辈子
发布时间:2013-04-11
当它到了暮年,回首一生,说不完的酸楚。奶牛吧,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但老了,不仅没有儿孙满堂,怡养天年,往往是被食肉寝皮。在商场里面,牛肉干畅销着,也许那就是某头奶牛的身躯。耕牛呢?劳作了一辈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既不能像人那样,可以退休,可以提前离岗,甚至混个调研员、巡视员什么的,到了动不了时候,绝对就是等待生命的完结。力牛呢?拉车,推磨,一生在行走,没有力气寻觅生活了,既无养老保险,更没有退休离休一说。没有力气了,谁见谁讨厌。
我同情牛的境遇,却无力改变它们的命运。
比如,张七家的这头牛,实实在在有功劳呵,当年曾经戴过大红花呢。张七会养牛,尽管集体生产的年代,每年生产队给牛的粮只有三十斤,其余的就是谷草。牛在春夏秋三季,主要是吃野草。到了冬天,草枯了,天冷了,不得已才吃谷草。牛吃粮的时间,一是 "双抢",抢收抢种,二是冬天。但很多家却抠了牛粮,做了人粮。谁叫集体分的粮食不够吃呢?
张七家的黑牯牛,一年四季都膘肥体壮。张七从不抠牛粮,相反,总贴着粮来喂牛。集体动力时,使牛匠们总喜欢去牵张七家的牛来用。这头黑犄牛,一天能耕两亩地呢。比其它牛,要多出半亩或一亩。为此,公社每年表彰,除了社员,还有出了大力的牛。张七家的这头牛,戴上大红花,被张七牵回家时,一路的光彩。可是,不久,这牛得了病,肚子里长了个瘤子,就是长了牛黄。牛献出了生命,人把牛黄当宝。比起牛来,人真没有良心。
张七家的牛,就在一个晚上,被生产队的刽子手刘五给杀了,每家分了两三斤牛肉和牛骨头。从此,张七家不再养牛,张七逢人就说,人咋就这么没有良心呢?吃牛肉,吃得一点也不内疚?
那时我太小,不懂得啥叫内疚,好像除了张七,也没有大人懂啥叫内疚。人们吃牛肉,喝牛骨汤,香着呢。
胡大脖子家的牛,更是活得冤枉。胡大脖子家喂的是头沙牛(母牛),任务就生小牛。那时节,牛是集体最宝贵的财产。从三岁开始,一年产一头牛,一共生了十四头牛,算得上功勋母亲了。过度的生育,让它早早地衰老,到她不能生育的时候,生命就进入了晚期。这时并不是多子多福,并不是儿孙绕膝,不仅没有后代来照顾,来嘘寒问暖,相反是人见人弃,牛见牛躲。
生活就那么无情,牛比人可悲呢。因为从来没有追究过牛的后代的不孝。人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牛呢?再有多少后牛,一点也不管用,甚至它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胡大脖子家的牛,最终为生产队换来了一百斤良种麦。
那时交通不便,生产队都有牛车。拉车的牛,全是老弱病残,不能下地下田耕作了的。按人的理,早该在敬老院纳福了,可是牛得生命不息,出力不止。比如那头叫白头翁的牛,差不多快三十岁了,还在继续拉架子车,车上装的,要不是化肥,要不是农药,要不是种子,要不是上级的救济粮。
路是泥巴石子,牛走在一面,一步一个脚印。天晴了,印子浅,白亮亮的脚印,成串。雨天泥,脚印深,每个牛脚印就是个水凼。人们如果这时在路上,还边走边骂:“该死的牛,咋踩这么多凼呵,把路搞得这么难走!”
牛就背着骂,拉着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重复日子。直到某一天实在拉不动了,刽子手刘五就来大显身手。
乡村永远离不开牛,但人却没把牛当成朋友,当成了兄弟,当成生活的伙伴!为了让牛多挤出一滴奶,多出一份力,人常常欺骗牛。比如许诺给它喂精饲料,那不过是糠皮麦麸;许诺劳动了会放它休息,不过是把牛丢在山上,让它自找草吃。人们对牛说假话瞎话时,居然一点也不脸红不心跳。也许,牛对人的假话瞎话听了一生,早麻木了,早不信了。
牛没有抗争过,连唠叨也没有,直到生命终结,默默走完这一辈子……
我同情牛的境遇,却无力改变它们的命运。
比如,张七家的这头牛,实实在在有功劳呵,当年曾经戴过大红花呢。张七会养牛,尽管集体生产的年代,每年生产队给牛的粮只有三十斤,其余的就是谷草。牛在春夏秋三季,主要是吃野草。到了冬天,草枯了,天冷了,不得已才吃谷草。牛吃粮的时间,一是 "双抢",抢收抢种,二是冬天。但很多家却抠了牛粮,做了人粮。谁叫集体分的粮食不够吃呢?
张七家的黑牯牛,一年四季都膘肥体壮。张七从不抠牛粮,相反,总贴着粮来喂牛。集体动力时,使牛匠们总喜欢去牵张七家的牛来用。这头黑犄牛,一天能耕两亩地呢。比其它牛,要多出半亩或一亩。为此,公社每年表彰,除了社员,还有出了大力的牛。张七家的这头牛,戴上大红花,被张七牵回家时,一路的光彩。可是,不久,这牛得了病,肚子里长了个瘤子,就是长了牛黄。牛献出了生命,人把牛黄当宝。比起牛来,人真没有良心。
张七家的牛,就在一个晚上,被生产队的刽子手刘五给杀了,每家分了两三斤牛肉和牛骨头。从此,张七家不再养牛,张七逢人就说,人咋就这么没有良心呢?吃牛肉,吃得一点也不内疚?
那时我太小,不懂得啥叫内疚,好像除了张七,也没有大人懂啥叫内疚。人们吃牛肉,喝牛骨汤,香着呢。
胡大脖子家的牛,更是活得冤枉。胡大脖子家喂的是头沙牛(母牛),任务就生小牛。那时节,牛是集体最宝贵的财产。从三岁开始,一年产一头牛,一共生了十四头牛,算得上功勋母亲了。过度的生育,让它早早地衰老,到她不能生育的时候,生命就进入了晚期。这时并不是多子多福,并不是儿孙绕膝,不仅没有后代来照顾,来嘘寒问暖,相反是人见人弃,牛见牛躲。
生活就那么无情,牛比人可悲呢。因为从来没有追究过牛的后代的不孝。人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牛呢?再有多少后牛,一点也不管用,甚至它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胡大脖子家的牛,最终为生产队换来了一百斤良种麦。
那时交通不便,生产队都有牛车。拉车的牛,全是老弱病残,不能下地下田耕作了的。按人的理,早该在敬老院纳福了,可是牛得生命不息,出力不止。比如那头叫白头翁的牛,差不多快三十岁了,还在继续拉架子车,车上装的,要不是化肥,要不是农药,要不是种子,要不是上级的救济粮。
路是泥巴石子,牛走在一面,一步一个脚印。天晴了,印子浅,白亮亮的脚印,成串。雨天泥,脚印深,每个牛脚印就是个水凼。人们如果这时在路上,还边走边骂:“该死的牛,咋踩这么多凼呵,把路搞得这么难走!”
牛就背着骂,拉着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重复日子。直到某一天实在拉不动了,刽子手刘五就来大显身手。
乡村永远离不开牛,但人却没把牛当成朋友,当成了兄弟,当成生活的伙伴!为了让牛多挤出一滴奶,多出一份力,人常常欺骗牛。比如许诺给它喂精饲料,那不过是糠皮麦麸;许诺劳动了会放它休息,不过是把牛丢在山上,让它自找草吃。人们对牛说假话瞎话时,居然一点也不脸红不心跳。也许,牛对人的假话瞎话听了一生,早麻木了,早不信了。
牛没有抗争过,连唠叨也没有,直到生命终结,默默走完这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