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赤眉抒怀

赤眉抒怀

发布时间:2013-04-10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4-10

    悠悠赤眉镇,居内乡版图之腰,距内乡县城之北十五公里许。其辖区北与七里坪乡毗邻,南与赵店乡接壤,西与西峡县搭界,东与余关乡相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全境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3.5公里,面积151平方公里,地域辽阔;21个行政村,312个村民小组,5.2万人口,人丁兴旺;汉、满、蒙、回、壮五族杂居,相处和睦。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宜居宜住,物阜民丰。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赤眉居山川之要冲,北枕伏牛,南瞰江汉,西望秦川,东连宛镇。地形北宽南窄,地势北高南低,呈“簸箕”之状。内乡“母亲河”湍河,纵贯全境。境内浅山、丘陵、平原三种地貌交替错杂,地肥水美。向阳山坡,油桐、漆树、核桃、修竹等林木茂盛;丘陵岗坡,红薯、烟叶、棉花、花生等作物丰产;冲积平原,小麦、水稻、芝麻、玉米等庄稼茁壮。山川秀美、物华天宝的赤眉镇,久享内乡“小江南”之美誉。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伏牛山下天宝寨,宝天曼前赤眉城。赤眉镇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越。早在远古洪荒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赤眉小寨仰韶文化遗址,小河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是原始人生活的明证。自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始,赤眉已设行政管辖机构。西汉以前,称“天宝寨”;西汉末年,赤眉起义军屯兵此地,改称“赤眉城”。明朝时,属“田下保”;清朝时,属“地保”;民国时,赤眉属“北三区”;解放后,行政区名多变:1949年,称赤眉区人民政府;1958年,称赤眉人民公社;1968年,称赤眉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称“赤眉乡人民政府”;1994年,称“赤眉镇人民政府”至今。
    赤眉文脉昌盛,文化积淀深厚。民国以前,村村皆有私塾;民国之后,学堂如雨后春笋。乡绅王时若先生,乐善好义,创办赤眉完小和师范学校,开近代教育之先河,获“乡国垂型”之盛誉。抗战时期,省立第六小学、第十四模范小学、郑州化工职业学校,相继迁入赤眉,形成了赤眉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层出不穷的恐龙蛋化石,告诉世人几十万年前的赤眉,曾是地球主宰者恐龙的故乡。赤眉古寨、驹马河、洗眉河、报事滩、刘盆子墓、黄霸冢等古迹遗存,述说着西汉末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反抗封建腐朽统治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史。细流淙淙的“弹琴河”,日夜弹奏着许乐和琴姑天上人间的爱情绝唱;白沙碧水的七里河,流淌着血性男儿天宝斩杀妖蟒,为民除害的动人传说;400年树龄的“将军树”,刻画着“蓝田将军”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诉说着赤眉人对这位爱民如子的古代将军的深切怀念;千年寿星白果树,世世代代佑护众生,祛病除灾;年年岁岁祈福上苍,吉祥如意。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动,如叶迎风,骄傲县有赤眉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风起云涌。“中共豫西南地学委”、“中共内乡县委”、“中共鄂豫陕六地委”、“中共内乡中心区委”、“中共内淅工委”、“赤眉小学中共地下党支部”……
    这些中共党组织如星星之火,将赤眉大地燎原。1947年11月,名将陈赓指挥“鱼贯口伏击战”,写下了解放战争史册上“豫西牵牛战”的辉煌一页。豫西南“小延安”光荣称号,受之无愧!
    这是一片沸腾的热土。在解放后激情燃烧的岁月,赤眉人战天斗地,兴修水利,大办农业。他们用肩挑手提车拉的落后劳动方式,先后修建了令人神往的“斩龙岗水库”、壮观的“百里万福大渠”和“幸福渠”,打造了内乡独一无二的灌溉引水工程,造福后代,谱写了一曲“人定胜天”的劳动凯歌。蜚声中外的“林县红旗渠”,正是从这里“取经”后大展宏图,成就旷世美名的。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古老赤眉,赤眉人民扬眉吐气,万众一心奔小康;百业俱兴,社会面貌日新月异。鱼贯口,这个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现在山水相宜、清荣俊茂,一派安居乐业、蒸蒸日上的新农村气象。共和国总理温家宝,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笑容和赞叹!“赤眉油桃沟”闻名遐迩,成了豫西南的旅游胜地,不仅是赤眉镇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典型示范。油桃沟风光,也成为赤眉镇乃至内乡县一张靓丽的名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