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唢呐变奏曲
唢呐变奏曲
发布时间:2013-01-22
唢呐,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宛西一带尤为盛行。一支小小的唢呐,历经沧桑,见证了民俗、历史、文化、社会的变迁。
唢呐,俗称“嗽叭”、“响器”,具有音色圆润、实而不飘、回味悠长等特点,约于元代传入,当时,仅仅是官宦人家才拥有“唢呐班”,多用于自家庆典或祭祀,每逢庆典、生子、娶亲、过寿等重大日子,都要组织吹奏。那个时代,对于寻常百姓。就包括欣赏欣赏唢呐都是奢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唢呐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一般群众,也都在娶亲、生子、丧葬等场合用唢呐烘托气氛,直至清朝后期,唢呐终于成为普及的民俗文化。
演奏唢呐,一般都配有笙、锣、鼓、镲、木梆等民间传统打击乐器。这些乐器固然是伴奏唢呐的最佳组合,然而,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唢呐班”纷纷添置了爵士鼓、电子琴等现代乐器。这样一来,迎合了现代观众的需求。
唢呐的调门曲牌有双叠次,哭洋调、诗片、汉江、满州、哭书韵等40多个。在婚事中,常选用《抬花轿》、《满江红》、《洞房赞》等曲牌,而在丧事中,则吹奏《刘备过江》、《将军令》、《哭五更》、《霸王台》等以寄托哀思。这么多曲目,要么热烈火暴,要么质朴粗犷,要么温柔细腻,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在宛西,吹奏的主要是梆子、豫剧、曲剧、京剧等曲调,还可以模仿青衣、勋声、花脸等各种角色的唱腔,惟妙惟妙肖地表现其喜怒哀乐。有的用吹奏模仿动物的叫声,可以说是学狗像狗、学鸡像鸡、学鸟像鸟,真假难辨。据说,吹奏名家只要一表演动物叫声,就会招来鸡鸣狗吠、鸟鸣牛叫。现在,调门曲牌节目异常繁多,只要适合邀请者的场合氛围,社会上流行什么,群众们需要什么,他们则吹奏什么,从而从影剧院、荧屏旁又拉回了一批观众。
建国前,唢呐吹奏人员被视为“下九流”,俗有“王八吹手不入老坟”之说,建国后,这些人员受到尊重,地位得到提高,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还要举行“唢呐大赛”,获奖者挂红戴花,媒体播发。
以往,唢呐手为了维护生活利益,达到长保生活门路、混碗饭吃之目的,制定了“三不传”的行规,即:不传第三者,传媳不传女(以防技艺传入外家),不传尽(防备徒弟超越自己,使其徒弟保尊敬师傅之情)。如今,唢呐,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为使其发扬光大、振兴繁荣,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适时扶持鼓励引导开发挖掘,这种“三不传”的行规已经打破:只要爱好,就不吝赐教。从而,促使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的一家几代,有一村多班,几乎村村都有吹奏能手。相当一部分“唢呐班”走出家门,以绝妙的技艺、灵活独到的演出形式,在郑州、广州等大中城市安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