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啊!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啊!

发布时间:2014-12-09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4-12-09

――由“陈光标吃剩饭、剩菜和老人两月捡馒头 150公斤”所想到的


    据报道,2013年1月25日晚,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率领其公司40名员工来到南京街头一饭店吃剩饭、剩菜。在出发前,陈光标不仅给员工开了“动员大会”,还给每个员工发了一双筷子,并强调:“说百遍不如做一遍”。陈光标表示,从明天开始其公司食堂不烧晚饭,鼓励员工走上街头饭店吃剩饭、剩菜,希望能够以点带面,让更多人节约粮食和水电。还有最近两个月,河北石家庄王铁岭老人从垃圾箱捡到的馒头等粮食已有近150公斤。老人说,他只在小区附近的四五个垃圾箱里就能捡到大量馒头,最多一天捡过10公斤,而且很多都是整袋没开封的。他呼吁人们不要浪费粮食。从这两件事,我浮想联翩……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古一向崇尚“节俭”,并且把“节俭”与“勤劳”经常并列作为一种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朋友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长征途中,没有粮食吃,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那一件件、一幕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鼓舞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节约粮食。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电影《一九四二》描述,在1942年之后蝗灾连续大暴发期间,大批飞蝗,遮天蔽日,逐队群飞,所过之处,遇物即啮,禾苗五谷,当之立尽,蝗虫长自泛区渐次年延,遍及全境,总计四年(1942~1945年)受害面积达272839678亩!饿死人几百万,人们背井离乡,逃荒要饭…… 
    1942年,闹灾荒。当时,政府不仅没有救灾发粮,还向老百姓征粮,不交就打人、吓唬,逼得老百姓纷纷逃离。庄稼绝收,灾旱的河南,村民们都没东西可吃,连榆树皮都刮下来吃了。榆树皮刮下来后,去掉外层,把内层白色的部分晒干、捣碎,与花生皮一起在磨上碾,做成馍吃。据老人说,榆树皮不苦,但是很黏,吃完身上肿。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人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当我们每日尽情享用盘中餐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 
    人还要有颗悲悯之心。当我们吃饱穿暖的时候,还要想到世界上每6秒钟会有一个儿童被饿死,有10亿人正在挨饿,全球粮食危机日趋严重(这是联合国食品权利问题特别讲述者德斯楚特在联合国大会的一次会上说的)。当想到这些的时候,你还忍心浪费粮食吗?但中国人的浪费之风似乎很难消弭。据统计,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养活约3.5亿人。多么惊人的浪费啊!人民日报曾呼吁:反对浪费从领导干部做起,中国青年网也曾强调:珍惜食物是基本的做人规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节约一粒粮食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累积一粒福报,反之,每浪费一粒粮食就是在为自己造一粒业。所以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是善行,善必有善报;浪费粮食是一种败德,是恶行,恶必有恶报! 
    再看一看当下社会我们的那些丑恶状态吧。请客送礼,公款吃喝,铺张浪费,歪风邪气,蚕食人性,泯灭良知,无耻无德!其实,当官者最忌脑袋圆圆,大腹便便,酒囊饭袋之相。但是很多为官者却不觉,继续大吃二喝。他们的那个胃就像“火葬场”一样,凡是飞禽走兽、鸡鸭鱼肉的“尸体”都可以往里进,你说他们不得病谁得病?好在党中央正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使公款吃喝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遏制…… 
    如今,正在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化建设时期,需要我们每个公民在努力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朴素节俭,珍惜财富,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生活领域,都应该倡导节俭,反对浪费。正如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所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古今中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不仅取决于有没有,而是取决于有没有勤俭刻苦的奋斗精神。对国家如此,对家庭和个人也是如此。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发扬节俭的精神,崇俭朴戒奢,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共同维护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 
    或许有人会不肖一顾地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在乎一张纸?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绝对不应该小看日常生活中每次小小的浪费。要知道,滴水成河,集腋成裘。如果每人都浪费一点,每天都浪费一点,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约粮食,爱惜粮食,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崇尚节俭,合理消费,做到身体力行,争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让我们把节约视为“举手之劳”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珍惜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拥有高品质的现代生活。 
    我们要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分钱、每张纸,强化勤俭观念,减少和杜绝浪费,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给人们警醒――要爱惜粮食。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我国虽然粮食连续十一年大丰收,但是我们仍然要节约粮食。凡事贵在坚持,节约粮食要从点滴做起,特别需要坚持,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作为个人,我们首先要管好自己,然后再用良好的习惯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正像陈光标先生和河北石家庄王铁岭老人一样,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节约美德。倘若人人如此,中华大地必将刮起一股和煦新风!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