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蠡公台遐思
蠡公台遐思
发布时间:2014-11-11
汽车在盘山公路里环绕而行,一会儿旋上山顶,一会儿驶入谷底,车窗外的山峰、树木簇拥着向后退去。正是红叶尽染的金秋时节,我来到了雄浑的宝天曼。
宝天曼地处内乡县北部莽莽群山之中,由于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这里现在仍然是河南省原始森林保存最完整的“绿色净土”,也是河南省境内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此时放眼四望,漫山遍野红叶怒放,缤纷斑斓,瑟瑟秋风中似云霞排山倒海而来,整座山仿佛都摇晃起来了,使人感受到宝天曼深秋特有的意境,醉倒在惊艳绚丽的色彩之中。
在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里,我的精神特别昂奋。这不止是红叶之美令我沉醉,而更重要的是来凭吊我所敬仰的“商圣”范蠡。一条蜿蜒曲折的林中小径,在高大茂密而又浩瀚深邃的森林中向前延伸,一直延伸到苍苍茫茫的密林深处。我踏着小径在林海里行走,阳光透过枝叶隙缝形成色彩斑斓的光带,投影在落叶缤纷的小径上,使小径变得温馨迷人。
不知不觉登上了“蠡公台”,站在这里满目青翠,山风习习,心胸豁然开朗,远山近景尽收眼底。而“蠡公台”前挺拔苍劲的千年松柏把我瞬间带向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是一个铁与血的英雄年代呀。在宝天曼,一个远离权力斗争的荒蛮之地,却隐居着一个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宛楚三户人(即内乡)范蠡。
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力量此起彼伏,各个诸侯国互相厮杀,你争我夺角逐霸主地位。范蠡所在的楚国国力衰微,政治黑暗腐败,此时的范蠡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他结草庐于宝天曼,在这里读史书,览兵书,“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终于,范蠡的才华被越王勾践所赏识,为了越国的兴旺发达,他历经艰辛,经过二十二年的努力,帮助勾践成就了霸业,这正是他彪炳青史、常为后人追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许是宝天曼茂密的森林和奇异的花草给范蠡留下了太多的印象,功成名就之后,头脑冷静的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因此,他毅然急流勇退,乘舟出海,后隐居山东定陶,专事经商,累资巨万。并开始格物致理,研究社会,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国势盛衰也不断转化,提出了一套政治和经商的理论。他还曾著有《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隐居之后不再出山,安度晚年,最后卒于陶,后人称之陶朱公,尊为“商圣”。
范蠡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运用智慧和胆略,忠心耿耿辅佐越王,成为灭吴兴越的大功臣,而在于他能够看破权力顶峰的凶险罪恶和尔虞我诈,毅然决然功成身退从事经商,而且又一举成功,后人得以敬仰。在宝天曼密林中修建的“蠡公台”,就是用以追思范蠡的不朽功绩和高洁人品。
沧桑岁月,英雄相惜。一阵秋风吹来倍觉清爽,陡然想起金代伟大诗人、曾任内乡县令元好问,也曾在此拜祭凭吊,寄托心志。
金代战乱不断,民众苦不堪言。元好问于公元1227年调任内乡县令,他关爱民生,在《宿菊潭》诗中写道:“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诗意是:我就任县令三月来,还没能为百姓谋得一点好事,民生凋敝,贫困不堪,不是恶霸劣绅的敲诈勒索造成的吗?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他一方面想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人生抱负,一方面又感到回天无力而渴望隐居。
在《内乡县斋书事》中他写道:“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薰。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饥鼠绕床如欲语,惊鸟啼月不堪闻。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是啊,由于战乱,县令的主要任务就是逼老百姓交税交费交军饷,而当年内乡县的实际情况却是群众太苦太穷了,连县衙里的老鼠都饿得吱吱叫,致使元好问竟然有“饥鼠绕床如欲语,惊鸟啼月不堪闻”的感觉。宦海生涯带给他的是那样的矛盾和不忍,在实现人生理想和冷酷的现实面前,元好问绝望了,终以丁忧之名离开官场,选择了宝天曼隐居下来,经常打坐“蠡公台”赋诗填词,似乎忘记了山外的烦恼。但是由于民众的赞扬,又使他从这里走出去任南阳令,后成为金元时期的文坛巨匠。
我不停地任思绪向前追寻,也让整个身心随着追忆撞进悠远的历史画卷之中。不管是帝王将相也好,文人墨客也罢,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在宝天曼的密林深处,这些历史人物曾把自己的梦想留在了这里,苍茫大度的宝天曼见证了这一切,记住了这一切,包容了这一切。
不觉夕阳西下,黄昏在松涛和山风中悄悄地降落下来。我慢慢收回飞逸的思绪,由山上缓缓而下,但见沿途山峦、树林、溪流尽披红妆,如梦如幻,使我顿觉身轻如飞,飘飘欲仙,裹浸在霞光万道的落日余晖中了……
宝天曼地处内乡县北部莽莽群山之中,由于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这里现在仍然是河南省原始森林保存最完整的“绿色净土”,也是河南省境内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此时放眼四望,漫山遍野红叶怒放,缤纷斑斓,瑟瑟秋风中似云霞排山倒海而来,整座山仿佛都摇晃起来了,使人感受到宝天曼深秋特有的意境,醉倒在惊艳绚丽的色彩之中。
在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里,我的精神特别昂奋。这不止是红叶之美令我沉醉,而更重要的是来凭吊我所敬仰的“商圣”范蠡。一条蜿蜒曲折的林中小径,在高大茂密而又浩瀚深邃的森林中向前延伸,一直延伸到苍苍茫茫的密林深处。我踏着小径在林海里行走,阳光透过枝叶隙缝形成色彩斑斓的光带,投影在落叶缤纷的小径上,使小径变得温馨迷人。
不知不觉登上了“蠡公台”,站在这里满目青翠,山风习习,心胸豁然开朗,远山近景尽收眼底。而“蠡公台”前挺拔苍劲的千年松柏把我瞬间带向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是一个铁与血的英雄年代呀。在宝天曼,一个远离权力斗争的荒蛮之地,却隐居着一个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宛楚三户人(即内乡)范蠡。
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力量此起彼伏,各个诸侯国互相厮杀,你争我夺角逐霸主地位。范蠡所在的楚国国力衰微,政治黑暗腐败,此时的范蠡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他结草庐于宝天曼,在这里读史书,览兵书,“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终于,范蠡的才华被越王勾践所赏识,为了越国的兴旺发达,他历经艰辛,经过二十二年的努力,帮助勾践成就了霸业,这正是他彪炳青史、常为后人追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许是宝天曼茂密的森林和奇异的花草给范蠡留下了太多的印象,功成名就之后,头脑冷静的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因此,他毅然急流勇退,乘舟出海,后隐居山东定陶,专事经商,累资巨万。并开始格物致理,研究社会,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国势盛衰也不断转化,提出了一套政治和经商的理论。他还曾著有《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隐居之后不再出山,安度晚年,最后卒于陶,后人称之陶朱公,尊为“商圣”。
范蠡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运用智慧和胆略,忠心耿耿辅佐越王,成为灭吴兴越的大功臣,而在于他能够看破权力顶峰的凶险罪恶和尔虞我诈,毅然决然功成身退从事经商,而且又一举成功,后人得以敬仰。在宝天曼密林中修建的“蠡公台”,就是用以追思范蠡的不朽功绩和高洁人品。
沧桑岁月,英雄相惜。一阵秋风吹来倍觉清爽,陡然想起金代伟大诗人、曾任内乡县令元好问,也曾在此拜祭凭吊,寄托心志。
金代战乱不断,民众苦不堪言。元好问于公元1227年调任内乡县令,他关爱民生,在《宿菊潭》诗中写道:“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诗意是:我就任县令三月来,还没能为百姓谋得一点好事,民生凋敝,贫困不堪,不是恶霸劣绅的敲诈勒索造成的吗?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他一方面想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人生抱负,一方面又感到回天无力而渴望隐居。
在《内乡县斋书事》中他写道:“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薰。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饥鼠绕床如欲语,惊鸟啼月不堪闻。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是啊,由于战乱,县令的主要任务就是逼老百姓交税交费交军饷,而当年内乡县的实际情况却是群众太苦太穷了,连县衙里的老鼠都饿得吱吱叫,致使元好问竟然有“饥鼠绕床如欲语,惊鸟啼月不堪闻”的感觉。宦海生涯带给他的是那样的矛盾和不忍,在实现人生理想和冷酷的现实面前,元好问绝望了,终以丁忧之名离开官场,选择了宝天曼隐居下来,经常打坐“蠡公台”赋诗填词,似乎忘记了山外的烦恼。但是由于民众的赞扬,又使他从这里走出去任南阳令,后成为金元时期的文坛巨匠。
我不停地任思绪向前追寻,也让整个身心随着追忆撞进悠远的历史画卷之中。不管是帝王将相也好,文人墨客也罢,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在宝天曼的密林深处,这些历史人物曾把自己的梦想留在了这里,苍茫大度的宝天曼见证了这一切,记住了这一切,包容了这一切。
不觉夕阳西下,黄昏在松涛和山风中悄悄地降落下来。我慢慢收回飞逸的思绪,由山上缓缓而下,但见沿途山峦、树林、溪流尽披红妆,如梦如幻,使我顿觉身轻如飞,飘飘欲仙,裹浸在霞光万道的落日余晖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