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散文要有思想
散文要有思想
发布时间:2014-10-27
2014年10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南阳市作家协会、内乡县文联主办的孙青松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故乡》研讨会。而且我感到,在当前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之际,举办这次研讨会就显得特别有意义。意义是什么?那就是通过对孙青松作品的研讨,使我们更加懂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社会,才能有艺术的灵感,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我认为,散文是“飞”的艺术。清末文学家刘熙载总结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并以一个“飞”字精当地形容庄子散文,誉其“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的确,散文家就象神奇的骑手,擅长驾驭想象,纵横腾越,而散文的特点又在于形散神聚,撒得愈开、收得愈拢方为上品。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最爱用某一物体做艺术线索,通过它的穿梭再现,把全篇扭结起来,构成一座艺术殿堂。而孙青松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故乡》,语出平淡,情出自然,意境幽深,具有质朴之美。《故乡的瓦房》、《失落的老沟》、《盆地的冬天》、《鞭炮与烟花旧事》等作品,就像是清清的流泉,淙淙流淌,一切都是真诚的倾吐,充溢着真挚的感情,跳动着一颗真心,毫无雕琢装饰的痕迹,这才是散文的上品。因此,阅读孙青松的散文,我便有了三点感触:
一是散文要真。散文既可以表现重大题材,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平凡事物中挖掘美的因素,以真实的感情艺术地再现出来,情浓趣浓。无情不感动人,无真情尤其不感动人。有的散文,景物满篇,人物闪现,就是写不出情来,犹如一幅画,人物景物,繁杂为累,笔虽工,无情趣。这就要注重生活,注重观察。而观察,是为了艺术综合、艺术再现生活的景物,绝不是照搬生活中的景物,照搬了不是艺术,反而落于“象形者失形”。散文也一样,需要作者认真观察,熟悉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素材。一篇纪事,一篇游记,都是当时的见闻,但应该是艺术加工之后的见闻。也就是说,散文没有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没有艺术再现的逼真,便空泛单薄,苍白无力。而没有巧妙新颖的构思,缺乏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加工,臃肿庞杂,便会平淡无味,情趣索然,达不到传神的境界。近年来散文园地新秀迭起,但部分作者欠缺生活体验,才力不足,词胜于情,其作品大多数难免成为“一杯淡水”。
二是散文要美。那就是想象要纵横,语言要简洁,意境要深远,描叙要精练。一篇好散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印象不是别的,就是被作品中深邃优美的意境所牵引。而这种美,这种意境,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应是心灵深挚的感悟。有的散文,文字流畅,但内容繁杂,立意不高,抒情不真,缺乏内在的力量,这些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不少青年人的散文习作,都有一些常见的通病,如:或感情苍白而丽于文词,或内涵单薄而巧于技法,或“借”得一份豪情,故作激昂等等,一言以蔽之,穷于雕琢,失之自然。而不自然的散文就产生不了美,也绝难成为好散文。
三是散文要有思想。不少散文时代感不强,现实性差,与社会变革极少关联,不疼不痒,情寡味淡。所以,散文要有浓郁的思想境界。这只有在作者深入现实生活并有了深刻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只是躲在屋子里而长期不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时间久了就只能是愈来愈少了“烟火味”,愈来愈不“接地气”,愈来离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愈远,这样的散文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冷遇。那种认为写小说需要深入生活,而写散文深入不深入生活无关紧要的认识无疑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有的青年作者第一篇散文相当有深度有浓度,而接踵而来的则一篇不如一篇,主要原因就是第一篇是作者酿造和蓄蕴很久的醇酒,而后来的则是掺了水的、匆促致成的产品,那成色自然是差多了。一些好的散文,都是作者经过深入观察体验后写出来的,多一分辛苦多一分成色,这是掺不了假的。
当然任何的散文作者都在试图表达一种思想,但这里所说的思想,不仅是要正确,而且要深刻,不仅是富有哲理性,而且又要不失之于浮泛和浅薄。无论是豪放的也罢,婉约的也罢,所谓阳刚也罢,阴柔也罢,写现在的也罢,写过去的也罢,主要是纪事的也罢,主要是抒情的也罢,都得有思想,有散文味,都得叫人领略到一种思想,一种美,一种耐人咀嚼的东西。比如,游览一处名胜古迹后写一篇游记供更多人阅读,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假如写得象名胜古迹说明书似的,仅仅起了导游的作用,那就难免要使读者失望了。因为它不过告诉读者路怎么走,山多么高,水多么深以及花香、鸟语、风清、月白之类的内容。那么看一看风光照片不比这种游记更真切更喜人吗?一篇好的游记应该使读者比看风光照了解更多、更美也更深的东西。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来自真实的生活,都要来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就让我们的散文,洋溢着新生活的喜悦,与人民同呼吸吧!让我们的散文,反映出精神文明的风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吧!让我们的散文,充满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吧!
我认为,散文是“飞”的艺术。清末文学家刘熙载总结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并以一个“飞”字精当地形容庄子散文,誉其“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的确,散文家就象神奇的骑手,擅长驾驭想象,纵横腾越,而散文的特点又在于形散神聚,撒得愈开、收得愈拢方为上品。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最爱用某一物体做艺术线索,通过它的穿梭再现,把全篇扭结起来,构成一座艺术殿堂。而孙青松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故乡》,语出平淡,情出自然,意境幽深,具有质朴之美。《故乡的瓦房》、《失落的老沟》、《盆地的冬天》、《鞭炮与烟花旧事》等作品,就像是清清的流泉,淙淙流淌,一切都是真诚的倾吐,充溢着真挚的感情,跳动着一颗真心,毫无雕琢装饰的痕迹,这才是散文的上品。因此,阅读孙青松的散文,我便有了三点感触:
一是散文要真。散文既可以表现重大题材,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平凡事物中挖掘美的因素,以真实的感情艺术地再现出来,情浓趣浓。无情不感动人,无真情尤其不感动人。有的散文,景物满篇,人物闪现,就是写不出情来,犹如一幅画,人物景物,繁杂为累,笔虽工,无情趣。这就要注重生活,注重观察。而观察,是为了艺术综合、艺术再现生活的景物,绝不是照搬生活中的景物,照搬了不是艺术,反而落于“象形者失形”。散文也一样,需要作者认真观察,熟悉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素材。一篇纪事,一篇游记,都是当时的见闻,但应该是艺术加工之后的见闻。也就是说,散文没有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没有艺术再现的逼真,便空泛单薄,苍白无力。而没有巧妙新颖的构思,缺乏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加工,臃肿庞杂,便会平淡无味,情趣索然,达不到传神的境界。近年来散文园地新秀迭起,但部分作者欠缺生活体验,才力不足,词胜于情,其作品大多数难免成为“一杯淡水”。
二是散文要美。那就是想象要纵横,语言要简洁,意境要深远,描叙要精练。一篇好散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印象不是别的,就是被作品中深邃优美的意境所牵引。而这种美,这种意境,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应是心灵深挚的感悟。有的散文,文字流畅,但内容繁杂,立意不高,抒情不真,缺乏内在的力量,这些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了不少青年人的散文习作,都有一些常见的通病,如:或感情苍白而丽于文词,或内涵单薄而巧于技法,或“借”得一份豪情,故作激昂等等,一言以蔽之,穷于雕琢,失之自然。而不自然的散文就产生不了美,也绝难成为好散文。
三是散文要有思想。不少散文时代感不强,现实性差,与社会变革极少关联,不疼不痒,情寡味淡。所以,散文要有浓郁的思想境界。这只有在作者深入现实生活并有了深刻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只是躲在屋子里而长期不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时间久了就只能是愈来愈少了“烟火味”,愈来愈不“接地气”,愈来离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愈远,这样的散文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冷遇。那种认为写小说需要深入生活,而写散文深入不深入生活无关紧要的认识无疑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有的青年作者第一篇散文相当有深度有浓度,而接踵而来的则一篇不如一篇,主要原因就是第一篇是作者酿造和蓄蕴很久的醇酒,而后来的则是掺了水的、匆促致成的产品,那成色自然是差多了。一些好的散文,都是作者经过深入观察体验后写出来的,多一分辛苦多一分成色,这是掺不了假的。
当然任何的散文作者都在试图表达一种思想,但这里所说的思想,不仅是要正确,而且要深刻,不仅是富有哲理性,而且又要不失之于浮泛和浅薄。无论是豪放的也罢,婉约的也罢,所谓阳刚也罢,阴柔也罢,写现在的也罢,写过去的也罢,主要是纪事的也罢,主要是抒情的也罢,都得有思想,有散文味,都得叫人领略到一种思想,一种美,一种耐人咀嚼的东西。比如,游览一处名胜古迹后写一篇游记供更多人阅读,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假如写得象名胜古迹说明书似的,仅仅起了导游的作用,那就难免要使读者失望了。因为它不过告诉读者路怎么走,山多么高,水多么深以及花香、鸟语、风清、月白之类的内容。那么看一看风光照片不比这种游记更真切更喜人吗?一篇好的游记应该使读者比看风光照了解更多、更美也更深的东西。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来自真实的生活,都要来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就让我们的散文,洋溢着新生活的喜悦,与人民同呼吸吧!让我们的散文,反映出精神文明的风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吧!让我们的散文,充满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