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莲子散文二题

莲子散文二题

发布时间:2014-10-23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4-10-23

最完美的结局

    我那可爱的八外公晚年在世的时候,每次到同城而居的我的母亲家来串门儿,如果遇上我在家,常会眯着眼睛将我上下很仔细地来回审视一通,然后微歪着脑袋用颇不满意的口气冲着母亲发话:你养的这丫头雅是雅了些,穿着上也太沉静。你该静下心来好好教导教导她,多学习学习她八外婆的穿着打扮和行事风格!
    望着鹤发童颜春风满面的八外公,母亲总是一边貌似谦恭地在那里点头应诺,一边悄悄地回头传递给我一个万万不可动怒的指令。其实,八外公那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有谁还会跟他真正动怒耍性子的呢?况且他一直对待我们也很慈祥。于是无论他怎样挑剔我,我总是洞悉一切似的只管望着他呵呵地笑,一直笑到他走上前来一把捉住我晃动的马尾辫,示威似的说:你这丫头天生的肤色浅头发稀!哪里比得上你八外婆的头发茂盛!看我哪天把你的长发给剪掉,让你再不能在外公面前晃动着炫耀!
    八外婆!八外婆!我故意反抗似地叫:你从来都不曾领过来见我!
    话音未落,我的额头上立刻被敲了一记不轻不重的软栗子:哈哈,丫头这话说反了吧?什么叫从不领来见你?!你八外婆年龄再小她也是你的长辈,该拜见的是你才对噢!
    呵呵,这个倒是真的呢!有谁猜得出,我八十岁的八外公前年新娶的这位小妻,年龄如今也才只有二十五岁的呢?!
    真是世界大了,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都可能会上演。就好像这世间里,总有那么一种女子,明明天生的一副美人坯子,行至哪里都是令人惊艳和过目难忘的,然而最终却偏偏只配给了常人眼中根本不搭界的那一个男子。比如说,我外公口中所言讲的这一个八外婆。
    从来都不曾亲见过我这个妙龄的长辈。只是听母亲及其他的亲友每每提及,都说的确生得极美,也极会打扮。并不曾因为嫁了八旬的老翁,而在外表装束上刻意地与之保持平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个性强烈的女子,自从二十三岁跟了八外公后,却一直很贴心贴肺地服侍他,直到他八十九岁那年安然离开人世。
    记忆中关于对八外公的这位续弦形象所有的认知,几乎都源自来往亲友口中或褒或贬的评论。听说她是一个很苦命的女子,六岁上死了父亲,八岁时母亲再嫁,嫁的却是一个无良的男子,在她十五岁侵犯了她,所以她怒而出逃,背井离乡,一去就是八年,直到母亲病重时才返乡探望,身边却带着一个不知生父是谁的三岁的女孩儿。所有的人都不容她。仅仅在家中呆了两天,她即再次选择携子离乡到百十里外的县城去谋生活。很幸运的是,这一次她遇到了好心人,介绍她去给我孤独的八外公做保姆。那时我的前八外婆已经离世五六年了,在单位里和家中习惯了发号施令的八外公见不得子女同住时的诸事总要陪着小心,早就离群索居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吧。见到女子,外公的眼前一亮。于是便很热情地欢迎女子带着小女孩儿一起住进自己的家里来。也许是这一点儿从见面的最初就很彻底地感动了孤立无援的女子了吧!再加上我的八外公一向是个很风雅的人,也使人很容易亲近。谁也不知道在短暂相处的几个月中,我浪漫风趣的外公究竟在何时触动了悲情女子的哪一根神经,竟使这个让年轻人见了都有些魂牵梦萦的女子,居然在当年就嫁了时年七十八岁的他。一时间,子女反目,轰动全城。
    二十三岁与七十八岁如此年龄跨度的结合,无论如何,都是会让人质疑于其深层处的种种动机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甚至,还有经济上的。总不免会让多事的人浮想联翩。在这样的结合中,年轻的八外婆明显处于劣势的一方。因为我的八外公是一个享用着国家俸禄的退休干部,每月都有着一笔不菲的薪酬。虽然不跟自己的子女同住,但孝顺的子女们并没有让他流离失所,而是很上心地合资为他在县城中心地带购置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供他居住。再婚后,八外公居住的房子就成了子女们与他反目成仇的根源。然而那女子铁了心地要跟八外公一起生活,并且她声明,她只是陪着八外公终老,并不贪图别的什么。当然,她指的是房屋的产权。但是,八外公的子女又怎能轻易地就相信了她的话呢?自己的父亲,毕竟已是一个直奔八十的老人了,未免会有犯迷糊的时候,而这女子又太年轻,且带着那么小的一个女儿。这些,总是不免就让人想入非非。纠结的结果,是子女们很默契地减少了平日里对老父亲的粮饷供应,只把工资任他花销。
    那段时间里,八外公可想而知心中是怎样的痛苦。四面楚歌。甚至于连最亲爱的女儿也疏远了他。于是他只好频频地跑到母亲家中去诉苦。那段日子里,是善良的母亲给了他宽慰和劝解。母亲以为,晚年的八外公很孤独,其实很需要有人陪伴,既然子女们忙于工作疏于陪伴他,那么,有这样的一个身世可怜既养眼又养心的女子可以倾尽心力来终日与他为伴,与他的身体来说总是好的,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日子久了,自然的会慢慢滋生出一种亲情,这个,也是足以使他快乐的。而对如此年龄的老人,我们何必那么苛求于按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标准来来要求他呢?
    而实事证明,母亲是对的。这个成为了我八外婆的女子,后来一直陪伴着我的八外公,整整十一年,与他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直到他离世。
    无论年轻女子真实的心态是怎样的,母亲后来说,其实我们,包括八外公的几个子女,都应该感激她。毕竟是她陪伴年迈的外公轻松快乐地度过了生命中最苍老的季节。是她,让外公感觉到自己仍然是被需要的,是她,使原本孤单的外公感受到了一种久违了的幸福,感受到生命的安然。
    还记得八外公活着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自豪地告诉母亲:小玉,你知道吗?你八妈她一点儿都不嫌弃我!在餐桌上,她不管周围有人没人,总会把每样菜肴都分一点儿放到我的碗里,我手脚不利索用筷子夹掉了,她笑呵呵地帮我收拾;我感冒了,眼泪鼻涕一起流下来,她会很快地拿起纸巾帮我擦干净……我家中你的哥嫂包括你姐姐都会呵斥我的事情,她却从来都不生气,好像那都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情,不值得生气,也不需要觉得难堪。为这样的细节,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娶了她,我从不后悔。
    我在旁边听了,心中酸酸的。
    二十三岁的八外婆嫁与七十八岁的我的八外公,中间真的会有爱情吗?想来只不过是一个感情上受到严重创伤的女子,蜗牛一样缩在外公的巢穴中来疗伤罢了。即便有一些些爱,也是很短暂的心灵交汇时一瞬间的光亮吧。我一直以为,这样的结合,其中应该是有更多感恩的成份在的,感恩外公给了她母女可以用以栖身的居所,感恩外公给了她做为女人灵魂借以疗伤的憩息园。而我的八外公,也正好需要一个温暖的家。为此,她决然地选择了两全的办法。外公那么老了,也许在生活中,她可能一直恪尽的,不过是保姆的职责。然而,能将感恩的行为维持得这么长久的,却并不是哪一个年轻女子都能够做得到的。
    八外公辞世后,他的子女们没有一个人提及八外婆所栖身的房屋问题。他们认了那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儿做了家妹。也许,这是八外公在世时,怎么也想像不到的,最完美的结局。


那年中秋夜

    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那时,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孩子,只记得中秋的月儿是圆圆的,手中的月饼是圆圆的,草丛里有蟋蟀的奏鸣,池塘边有惬意的蛙声。那时月亮就在头顶上,皎洁的,明亮的,像一张银盘。
    我一个人乖巧地静坐在院门口的门礅儿上,一边品尝着手中月饼香甜的美味,一边漫无边际地将四围的夜色打量。沐着水一样温润的月光,我看到白昼里所有清晰的影像此刻都如同蒙了一层厚重的黑纱,变成了黝黑的一行行,一团团。我看不清树木那一片片翠绿的叶子,却瞥见树影在微风中晃动;我看不清道路的纹理,却瞧见白色的一条带子曲曲弯弯直伸延向远方……
    静谧的天地间,突然就有嘈杂的声音传来,源自村子的中央。我心中蓦然间一动,我知道应该立刻回房间去告诉奶奶知道,因为那时我是奶奶派于黑夜的岗哨。
    然而,小孩子想要探根究底的好奇心阻止了我。我起身,站立在原地,只管将查寻的目光投向发出声音的方向。那声音由远而近。狗叫声此起彼落非常热闹,而蛙声立止。
    远远地,出现了几个黑影,模糊的,然而可以感觉出移动很快。因为我甚至旋即就辨出了有一个声音是爷爷的,另外,还有熟悉的村人。中间偶尔有一个哽咽的男声,和男孩儿、女孩儿因道路不平行走不稳而不时发出的惊叫声,那声音很特别,软软的,明显不是本地口音。
    是了!是了!是奶奶一心盼望着的人真的到了!
    我的心乍然间紧张得像要跳出来,撒开腿就朝院子里跑。我得告诉卧病在床的奶奶!我得给奶奶报喜去!
    然而脚下却被什么物件给绊了一下,猝不及防,我摔倒在地。没顾上哭,已被人从地上一把揪起。我呆鹅一般,望着一个踉踉跄跄的身影从我身边一闪而过。后面紧跟着一高一低两个稍低矮的半大孩子。
    已经来不及跟奶奶道喜了。一行人直奔奶奶房间而去了。奶奶的房里顷刻间就响起了混杂的哭声。
    我惊讶地跑进房里,从人缝中向内竭力张望,只见奶奶床前跪着三个人:一个身着军装的人,跪于前排,正握着靠坐在床上的奶奶的双手痛哭,口中喃喃地不知在说些什么;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儿和一个年龄稍大些的女孩儿并排跪在军人的身后。房间里已经围满了擦拭眼泪的远亲近邻。
    是的,眼前穿军装的人,正是奶奶日思夜想的亲人――一母同胞的弟弟。姐弟俩分开不见面,已经整整三十五年了!
    望见奶奶痛哭,拼命摇撼着军人的肩膀,不断絮叨着“多少年了你都不回来看我!”,一边任欢喜的泪水充满沟壑的脸庞;听得爷爷在一边不住劝慰“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一边自己也忍不住大放悲声,而那欢喜的军人则含泪不断抚摸着奶奶因意外而骨折的左腿。两个一起回来探亲的孩子无比乖巧地上前去站立在奶奶面前,刚刚唤了一声“姑妈”,便被孱弱的奶奶一下子拉入怀中,紧紧搂抱着……这温馨而让人心酸的一幕,让我突然间莫明地落下泪来。
    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呵!尽管,相见的欢喜却化做宣泄的哭泣!
    奶奶自从年轻时把唯一的弟弟送去参军,然后嫁到这里,盼望着与弟弟相见的这一天,盼啊盼的,足足期盼了三十五年呐!其中的酸楚与无奈,一直都被生性乐观的奶奶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的吧。这一个美好的夜晚,奶奶终于让所有自以为熟知她的人见识了她心中压抑了的浓烈的情感。
    常听得爷爷说,奶奶是个苦命的人。
    七岁上便没了娘,只和父亲守着两岁的弟弟艰难度日。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日子也没能长久,十二岁那年,又因瘟疫失去慈爱的父亲……从此,十二岁的她便责无旁贷地挑起了照顾弟弟的重担。而她自己,当时尚且只是一个大孩子呢。那些日子中所有曾经有过的艰辛和泪水,被奶奶永远地封存在心底,从不向任何人提及。
    奶奶是个要强的人。据她娘门婶娘的说法,那时小小的她基本上就是方圆数十里一个不灭的神话。父亲去世后,谁都闹不明白,她怎么就无师自通似的懂得了草药?何时就学得了准确用药?并且会为人医治眼疾!要知道,她甚至从未踏入过学堂的门槛!然而,大字不识一个的她。千真万确的,却熟知各种草药的用途,从无差错。凭着这个,她一手拉扯着幼小的弟弟,靠给人施医用药获得的一点点报酬,竟出人意外地带着弟弟安然地度过了生命中的冬季。
    小小的她的心中,一定蕴藏着让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定信念,这信念支撑着她,使她十数年如一日地坚持送弟弟进学堂读书,即便在最苦的日子里也从未间断。一直到弟弟长到十八岁那年,又力排众议,果断地将弟弟送去了部队做了一名军人。
    终于考虑到自己的婚事,是在弟弟离去之后的第三年,已经二十五岁了。在农村,已经是很尴尬的年龄了。由着本家婶娘的热心张罗,奶奶最终嫁了教私塾的忠厚的爷爷。然而,一进门便有个失去了娘亲的七岁的男孩儿管她叫妈。
    奶奶是爷爷的续弦。
    爷爷大奶奶六岁。这六岁之差,让爷爷一生都像宠着心肝一样地宠着奶奶。也因为怜惜奶奶身世的孤苦,爷爷一生都不曾远离过家,远离过奶奶,甚至不止一次不惜牺牲掉去公立学校任教的机会,而执意的选择一生一世留在乡村陪着奶奶。
    奶奶常说,自己有着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坚实的依靠,心中已经很知足了。然而爷爷却说,奶奶的心中有着一个心结。她有一个弟弟,十八岁出去参军,许多年了,还不曾回来探过一次亲。奶奶心中常惦记啊!
    爷爷曾经对奶奶笑言:你当初究竟心中有着怎样的信念,竟狠心送唯一的弟弟到那么远的地方当兵?又怎么会选择嫁了我?奶奶说:因为父亲临终前交待说,一定要送弟弟进学堂读书,弟弟是赵家的根儿,到部队上可以讨个活命;嫁给你,是因为你识字,相信一定是个可以托付一生的人,嫁过来不至于受委屈。
    爷爷听了,沉吟不语,少顷,仰起眉毛,承诺奶奶:这一生,我一定帮你寻着弟弟。
    寻啊寻,这一寻,就是好多年。那时候,通讯还不发达,尤其是乡村寻人,基本上就是靠着十里八乡的人托人,大海捞针般的四下打听。那时候并没有真的想到此生还能相见,因为人们当时生活还不宽裕,交通运输费、外出住宿、路上饮食等都成问题。普通老百姓    基本上是不怎么出远门的。那时只是想着,能有弟弟的准信儿,证实他还活在世上,心底里是个安慰罢了。
    是真的没想到,那个十八岁就背井离乡到部队去,从此音讯全无的弟弟能联系上,并且竟在中秋节这样一个团圆的夜晚赶了回来。奶奶多年的期盼一朝成真,思念顿做倾盆雨,泪水怎么擦拭也总不能干。
    想奶奶此一生,最为温馨的记忆,就是这相见的一刻吧!这样一个欢乐的晚上,外边月亮正在头顶上,皎洁的,明亮的,像一个银盘。而房屋里病床上自己的左手,被爷爷紧握着;右手,则紧紧地抓着父亲临终时的托付和牵挂。这一刻,仿佛生命中所有的温暖和爱,都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时间已过去了许多年,我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地为人妇,为人母,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孩子了。然而,每逢中秋之夜,每次望到满月,我还是会清晰记得那个难忘的中秋的夜晚,以及那夜人们脸上肆意纵横的泪水……能被亲人和爱人时刻牵挂着,这个人,是多么快乐和幸福的人啊;能有亲人自远方归来,意外相逢,泪眼相望,又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