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千年府君庙
千年府君庙
发布时间:2014-09-25
地处灌二公路与默河交叉口的府君庙,千百年来被誉为胜景福地,所辖之地名人辈出。
相传所奉崔府君,姓崔名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其父崔让,乐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无子,遂与其妻同往北岳祠祷祝求子。是夜,夫妻两人梦见一童子擎一盒,内盛美玉两枚让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怀胎,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
唐贞观七年(633年),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平冤狱,息诉讼,兴水利,办学堂,教民农事,深为当时的百姓所爱戴。“昼理阳事”、“夜断阴事”(《列仙全传》),死后被建祠祀之,封为磁州土地神。与之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断虎乳母的故事。崔府君神奇之处,在陵川当地传说纷纭。崔珏在长子任县令时,境内有虎伤一老妪,老妪孤苦无依,就告到了县衙。崔珏即命人持公文诉于山神庙,老虎便乖乖跟着公人到了县衙。崔珏以啖食人命判它的罪,老虎当场触阶而死。这个传说如今还有“印证”:长子县发鸠山上有“伏虎处”“拴虎石”和“黑虎庙”等遗迹。不过,老虎触阶而死也许并不能令听者信服,传说慢慢被改编演绎得富有人情味儿,许多细节被充实进来:崔珏判老虎奉养老妪,于是老虎不断将野物叼至老妪门前,一直到老妪死去。
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年)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护驾,泥马渡康王。
所谓泥马渡康王,相传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金兀术追击康王到了夹江边,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比雾里一般,那里敢开眼睛,耳朵内但听得呼呼水响。不一个时辰,那马早已过了夹江,跳上岸来。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望林中跑进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门,却发现一马槽,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 “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举手言道:“我赵构得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旁边寻块石头顶住了。然后走进来,向神厨里睡了。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改封为“真君”。随着崔珏封号的升级,府君庙由磁州兴建至全国各地!
“盖闻辟舍庙院,布金重乎须达,建庄严梵宇,舍宅钦夫希文,斯可谓万古宏勋,千秋伟德矣。”(碑文记载)
因朝代更迭,战火纷扰,庙宇被毁,全国现存完好的府君庙只有三座。第一是山西省陵川县崔府君庙,建于唐代,具有汉唐高台式风格,外观华美,规模宏大;第二是山西省长子县城内东大街县一中校园内的府君庙,具有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第三是我们这里的府君庙,建于元代,盛于明清,仅在清代就整修扩建三次,(康熙年间、嘉庆年间、光绪年间)。椐庙前碑文记载,原来规模很大。仅嘉庆年间修整就花费10万两银子。1935年我们改庙为学校,成为培育英才的摇篮,使得府君庙保存至今。
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衣食自足。单就学校而言,多年来毕业的学生不下万人,像著名学者杨洪禹,全国中学名校长樊孔亮,《大公报》执行主编李大宏等成长于此。
我国素有因人贤达尊而为圣、为神的传统。实为寄托尊老、尊贤、重礼、尊重古文化、爱护古文化的文明道德教育。府君庙自然成了村民及周边广大民众缅怀先贤,传承中华文明,致力民族振兴,开展传统教育的名宇胜景。
如今,一个古文化的旅游景观,与儿童教育连成一体。晨雾秋露里朗朗书声缭绕在大殿上空,阳光柏树下孩子们攀爬玩耍在府君周身。散发浓郁香味的桂花树,依然清可绝尘,爽可醒神,绵柔里酥人骨髓,陈香中沁人心脾。披满岁月沧桑印痕的两尊唐狮,静静的在风雨中守护我们心灵的那份善良、纯净。
相传所奉崔府君,姓崔名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其父崔让,乐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无子,遂与其妻同往北岳祠祷祝求子。是夜,夫妻两人梦见一童子擎一盒,内盛美玉两枚让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怀胎,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
唐贞观七年(633年),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平冤狱,息诉讼,兴水利,办学堂,教民农事,深为当时的百姓所爱戴。“昼理阳事”、“夜断阴事”(《列仙全传》),死后被建祠祀之,封为磁州土地神。与之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断虎乳母的故事。崔府君神奇之处,在陵川当地传说纷纭。崔珏在长子任县令时,境内有虎伤一老妪,老妪孤苦无依,就告到了县衙。崔珏即命人持公文诉于山神庙,老虎便乖乖跟着公人到了县衙。崔珏以啖食人命判它的罪,老虎当场触阶而死。这个传说如今还有“印证”:长子县发鸠山上有“伏虎处”“拴虎石”和“黑虎庙”等遗迹。不过,老虎触阶而死也许并不能令听者信服,传说慢慢被改编演绎得富有人情味儿,许多细节被充实进来:崔珏判老虎奉养老妪,于是老虎不断将野物叼至老妪门前,一直到老妪死去。
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年)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护驾,泥马渡康王。
所谓泥马渡康王,相传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金兀术追击康王到了夹江边,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比雾里一般,那里敢开眼睛,耳朵内但听得呼呼水响。不一个时辰,那马早已过了夹江,跳上岸来。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望林中跑进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门,却发现一马槽,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 “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举手言道:“我赵构得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旁边寻块石头顶住了。然后走进来,向神厨里睡了。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改封为“真君”。随着崔珏封号的升级,府君庙由磁州兴建至全国各地!
“盖闻辟舍庙院,布金重乎须达,建庄严梵宇,舍宅钦夫希文,斯可谓万古宏勋,千秋伟德矣。”(碑文记载)
因朝代更迭,战火纷扰,庙宇被毁,全国现存完好的府君庙只有三座。第一是山西省陵川县崔府君庙,建于唐代,具有汉唐高台式风格,外观华美,规模宏大;第二是山西省长子县城内东大街县一中校园内的府君庙,具有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第三是我们这里的府君庙,建于元代,盛于明清,仅在清代就整修扩建三次,(康熙年间、嘉庆年间、光绪年间)。椐庙前碑文记载,原来规模很大。仅嘉庆年间修整就花费10万两银子。1935年我们改庙为学校,成为培育英才的摇篮,使得府君庙保存至今。
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衣食自足。单就学校而言,多年来毕业的学生不下万人,像著名学者杨洪禹,全国中学名校长樊孔亮,《大公报》执行主编李大宏等成长于此。
我国素有因人贤达尊而为圣、为神的传统。实为寄托尊老、尊贤、重礼、尊重古文化、爱护古文化的文明道德教育。府君庙自然成了村民及周边广大民众缅怀先贤,传承中华文明,致力民族振兴,开展传统教育的名宇胜景。
如今,一个古文化的旅游景观,与儿童教育连成一体。晨雾秋露里朗朗书声缭绕在大殿上空,阳光柏树下孩子们攀爬玩耍在府君周身。散发浓郁香味的桂花树,依然清可绝尘,爽可醒神,绵柔里酥人骨髓,陈香中沁人心脾。披满岁月沧桑印痕的两尊唐狮,静静的在风雨中守护我们心灵的那份善良、纯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