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文学
话说秋日斗蟋蟀
话说秋日斗蟋蟀
发布时间:2014-09-17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斗蟋蟀是中国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但这种休闲方式很残酷。斗蟋仅有雄性,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二虫鏖战,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倒是鲜有“战死沙场”的情况。
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斗蟋已不是少数人的赌博手段,它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广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称之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
古代不仅斗兽,也斗禽虫。斗禽,如斗鸡、斗鹌鹑;斗虫,如斗蚁、斗蟋蟀。禽虫虽小,性尤好斗。争斗起来,或羽飞肢残,或横尸疆场,少有畏惧。其勇敢拼搏的战斗精神,令人感动,惹人爱怜。其最为憨勇者,恐怕莫过于蟋蟀了。
古人记述有一蟋蟀方首斗金鸡的故事。故事说,准蟀方首战胜了强敌,正振翅有声,以鸣得意。忽有金鸡闻声而至,猛然啄之。方首机警,跳出盈尺。鸡再逐,见方首已在爪下。现者汗背,寻之不果。但见金鸡伸颈摇冠,咯咯乱叫,不能自已,方见方首已跃上鸡冠,力叮不释,迫使金鸡败北。这故事自然是夸张的,但却写出了蟋蟀不畏强敌的精神。难怪其优胜者常常赢得人们给予的“铁枪”、“无畏”,乃至“大将军”,“威猛将军”、“虫王”等雅号美称了。凡目睹过斗蟋者皆知,蟋蟀之勇猛精神,实不减于雄禽猛兽。
斗蟋在各种斗戏中兴起为晚,而其于东方文化之影响,却最大、最普遍。乃至古代有“蟋蟀宰相”、“蟋蟀皇帝”,而今又有“蟋蟀协会”,成为古往今来,从宫廷到民间,千百万人所雅好的游艺活动之一。此种活动,究竟始于何时呢?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
南宋,在斗蟋史上是著名的时代。此时斗蟋蟀已不限于京师,也不限于贵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戏。清朝的王公贵族,是在入关后才始嗜斗蟋之戏的。每年秋季,京师就架设起宽大的棚场,开局赌博。在日伪侵占北京时期,北平庙会上都有出售蟋蟀的市场,摊贩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历史上,对蟋蟀最为热爱者,当属一代奸相贾似道,他不关心黎民死活,断送了南宋江山,却写了一本《促织经》传之后世,谆谆教导人们喂养蟋蟀需用“鳜鱼、菱肉、芦根虫、断节虫、扁担虫、煮熟栗子、黄米饭”。与之相比,那些为了赌斗一掷千金者,似乎都有些不值一提。
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今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斗蟋蟀被贴上了“旧文化”的标签,并和麻将等娱乐活动一起被宣布为非法。但是今天,中国人有着更充分的经济保障,更宽松的政府管制,在休闲娱乐方面也逐渐重拾传统。这是“一种中国文化,就像茶文化一样”,70岁的上海专家李世均说。
斗蟋蟀是一项老少咸宜的游戏,常有人入迷于此道。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每年秋末举行。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谈起斗蟋蟀,玩家们总会提到儿时斗虫的经历以及这项娱乐活动的悠久历史。但时至今日,这项活动大多与金钱挂上了钩。在上海一座老房子里的这家“蟋蟀赌场”里,玩家们每场比赛下注45美元,而街边躺椅上的街霸还要从中抽取5%的红利。
就像美国的棒球赛季一样,中国的斗蟋蟀季节也越来越长。主张保护斗蟋蟀纯娱乐性的人担心,这种休闲活动正受到金钱文化的威胁。
斗蟋玩家会花大量时间来挑选合意的蟋蟀。专家说,头大、腿大、触须直是善斗蟋蟀的特质。蟋蟀的食量很小,只吃少量米就够了。但一些斗蟀爱好者为了让蟋蟀更勇猛,会给它们吃激素、苍蝇幼虫,有时甚至是迷幻药之类的非法药物。
蟋蟀的打斗,主要是依靠其锋利的牙齿作为战斗的武器,所以门牙是否坚硬锐利是判别是否具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从外观上看,牙齿干亮而不软润,就是善于打斗的,特别是牙钳中的锯齿要尖锐而锋利。
从牙色看,最好的是金色牙,其次是紫色牙,银白色的也较可取,其他如粉红色、黄褐色、猪肝色的等,都属次品。
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玩斗蟋蟀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蟋蟀打胜仗。蟋蟀获胜,七分靠种,三分靠养。蟋蟀饲养的好坏,对蟋蟀斗性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蟋蟀的养户们参赌前把蟋蟀送到选定的棚户,蟋蟀必须先用萝卜熬的水洗澡,再在棚户里公养5天(有些蟋蟀是服了兴奋剂进来的,这样能有效预防!),由赌场的工作人员代劳,养户不得动手操作(防作弊)。
5天后,蟋蟀就能“合法”参与打斗了。斗蟋蟀前,虫主先把自己选好的准备打斗的蟋蟀由工作人员拿到指定的桌上,由工作人加食,水。
一小时后,开始给蟋蟀称重量(电子秤,能称黄金的),重量单位叫“斟”。相差2斟属于正码(一个重量级别)。例如28和30,41和42就能斗了。35和38就不可以了。在蟋蟀配对打斗前必须先称重,然后翻牌看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来配对,以示公平。配对时有相同重量的蟋蟀先配。
然后,把蟋蟀放进斗栅了。
场中共有3人,裁判与2个蟋蟀的主人,行话就叫作“3草2别头”。
第一,裁判让打斗双方用由棚户提供的草撩拨蟋蟀的打斗性,待2虫起叫后(1分钟为限,如有一方到时不叫也得开打)起闸开斗。在打斗过程中,双方不得用草。
第二,打斗中2虫分开,双方开叫(相差不过3秒)平,继续比赛;如一方开叫,赢半局。失局的一方可用草撩虫的斗性(15秒为限),如有斗性则继续。如无斗性,则输一局。再继续用草撩虫(1分钟),到时能斗,起闸继续;不再有斗性,则输全局。
第三,如蟋蟀在先失半局后反败为胜,夺回半局,其余如上所述。也有先失一局后转败的,也如上。
第四,也有双方各失一局的,俗称“双爆局”。在2虫打斗时,在2虫跌(分)开时,不管哪方开叫即为赢。哪怕输的一方还能继续在打斗亦无用了。注:双虫分开需有一寸(以上)的距离,俗称寸外。
蟋蟀比赛如何判输赢呢?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一方叫,另一方不张牙”,简单理解就是面对对方的示威,自觉放弃抵抗一方就算败下阵来了。
每轮比赛将持续一两分钟,角斗是激烈的,但很少致命。通常会有一只蟋蟀认输并逃跑──或跳出斗盆。斗败的蟋蟀往往会被生气的主人扔到大街上。
野生蟋蟀的寿命大约为100天。到10月下旬,蟋蟀数量减少,斗蟀季节也随之过去。但养殖蟋蟀们希望将这项活动延续到全年都可进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使鸣虫能世代相传,永远造福于人类,要对鸣虫和其他昆虫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切不可破坏它们的栖息环境,不滥捕乱捉。每年进入蟋蟀交易旺季,在山东宁阳泗店镇,超过80%的农民捉蟋蟀。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般家庭能收入一万余元,有些有头脑善经营的家庭,收入达五到十万。
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丧志。
斗蟋蟀这项活动,近年似有兴起的趋势,大概是人们的日子开始好起来了,总需要搞点娱乐活动。听说一些大城市,如杭州、天津等地都成立了蟋蟀协会,上海出现了万人蟋蟀市场,盛况空前。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的龙潭庙会上,举办过斗蟋蟀大奖赛。
目前,斗蟋蟀已不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还能增进与外界、甚至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美国一家电视台在它《看东方》节目中,就曾把斗蟋蟀作为中国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向全世界播放,更增加了这项活动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