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清爽的心灵驿站

清爽的心灵驿站

发布时间:2014-09-05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4-09-05

 ――读《内乡亲民网》里的“菊潭文学”


 
    赤日炎炎,很惬意茫茫原野里树荫下小憩的感觉,不仅仅是对“凉”的渴望,更有徐徐野风吹来泥土的清香,极目远眺,原野的清新走了一身的疲惫,你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与爽快。
    工作之余登录《内乡亲民网》,我在“菊潭文学”栏目里找到了这种空调间里无法得到的享受。
    黄焦泥是家乡响当当的地理“标志”,就感到身上有褪不去的黄泥点子,读起“菊潭文学”,欣享菊乡芬芳,我就有了疲惫时休息的感觉。
    “菊潭文学”里的篇篇美文均出自本土作者,尽现家乡风物人情。品读之中便有一种“家”的亲近,如同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借网络的便利,又有拉家常的自由和随便。一旦闯入网络,我会一口气“读”完栏目里的上百篇文章,这是书本所不能的阅读自由:先看题目,或者从耳熟的作者看起,看其一段或读全篇,粗看或细品,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一“滑”而过。就此,不知不觉中便与作者一同辨析事理、感悟人生、分享亲情------,有时还能下南洋、上北国,领略海外风情。自己没有舟车劳顿,不花钱既饱了眼福,又分享了快乐的精神营养。
    从文字里汲取精神营养,加强思想建设,凝聚正能量,我想这可能就是文学的力量。笔者本无力谈文学,是因为我对大部头巨著或信誓旦旦的说教望而生畏。学生时期听说读《西游记》能帮助自己作文里的景物描写,就断断续续读了一些章节;读《三国演义》也只是为在同学间胡侃乱吹找话题;像读《红楼梦》之类的原文巨著,我至今仍无力去读,如果说知其一二还是缘起专家们只言片语的解说或者是从影视画面里的了解。咱如此不读书,咋敢谈文学?
    若不自量力地提及文学,就好像肠胃不好的人硬要吃大肉,我敬畏名家巨著,但读“菊潭文学”感到惬意畅快。因有写写的毛病,也处于对栏目的偏爱,心血来潮时也弄些短文小章往“菊潭文学”里挤,还时常把自己的文章找出来“把玩”,自我欣赏之中常发现编辑老师修改的地方,哪怕是其中的一句或一字,都让我十分地敬佩与感激。
    “菊潭文学”里的作品除少数天才能一挥而就外,相信许多如我一样,是工作之余挤时间或者是开夜车“熬”出来,又经编辑们辛勤“滤过”加工才呈现给读者,笔者深感其中的不易。然而,就像唱戏之人街头听到了弦响嗓子痒一样,即便无报酬也要为众人唱两腔,完全是情不由己的嗜好。
    也许就是情不由己的嗜好成就了这种网里的文学。无挣钱捞名的目的,无粉无饰,如同你当官了不要让群众认为你是官,你写文章发表了也不要让读者认为你就是啥“作家”。这种“网”里的朴素快餐很适合笔者,也将使我永远钟情于家乡网里的“菊潭文学”。
    善意的评说是鞭策和鼓励,能让作者感到莫大的幸福。我看“菊潭文学”,也注意到一些评论过于偏执、尖刻,甚至于攻击,这实在是亏于作者、编辑的辛劳。欣赏文学,求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否则,我劝这些朋友如我一“滑”而过,大可不必动了肝火。同时,不免有高士审读,也不要把玉米糁拔高成大肉的营养,而我是适合玉米糁的人,也希望“菊潭文学”能不断“熬炼”得更香,让更多养好肠胃的人有能力分享大肉的美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