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烟雨空蠡公湖

烟雨空蠡公湖

发布时间:2014-08-04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4-08-04

    七月下旬,在湖南沅江市参加一个笔会,结束的当天约几位文友前往蠡公湖。
    蠡公湖是赤山岛上的一个岛中之湖,而在蠡公湖的中央,又有一个小岛叫香炉峰,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心又有岛”的奇观。赤山岛有140平方公里,从南向北横卧在八百里洞庭湖中心,一座大桥将其与沅江城区连在了一起。
    驱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一处幽深青翠的所在,面前便是让人大开眼界的蠡公湖了。一座人工的便桥,把我们送到了湖中的小岛“香炉峰”。此时,细雨蒙蒙,凉风习习,毫无一丝暑意。蠡公湖风波荡漾,远处青山耸翠,极像一幕水墨画卷,确是人间难见的仙境。相传范蠡与西施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便悄然而去,驾一叶扁舟溯长江而上,云游五湖。来到洞庭湖,只见湖上烟波浩渺,秋水共长天一色,湖中渔舟来往捕鱼忙。尤其是船靠赤山岛,小岛四面环水,与世隔绝,处处鸟语花香。仙山琼阁的小岛,诚实淳朴的民风,促使范蠡西施下决心,在赤山岛上定居下来。在这里,他们隐姓埋名,乐善好施,香炉峰便是他们的住处。西施的老家是浙江诸暨乡下的苎萝村,那里盛产一种特殊的苎麻,可以用来纺织布料。西施不仅把苎麻种子带到了赤山岛,而且把加工苎麻的技术也教给了这里的村民。苎麻稍一加工,就可织成很结实的布料。当时各个诸侯国布料奇缺,范蠡就把楚国、齐国、魏国和鲁国的军服都承包了,士兵们都穿苎麻编织的衣服,很结实。为纪念先贤,后人把小岛改名为蠡山岛,岛中湖为蠡公湖,在岛上还修建了范蠡祠、娘子庙,赤山岛有个村子就叫蠡施村。
    大伙乘上一艘带顶蓬的游船,环绕着蠡公湖观赏。雨中的湖岸,是一团团浓绿,原生态的植物群落完全遮去岸边的山岗。大片的藤蔓压斜了竹丛,垂向水面。枫林后是高高的松树,一丛丛的野花芳草让人目不暇接。在山岗之间,有弯月形的梯田,墨色苍苍的村落若隐若现。船夫指向一山湾,说蠡施村就在那里。抬头望去,云蒸霞蔚中,松竹环抱,青瓦层层挑出檐角,果然是个好地方!
    一平如镜的蠡公湖波光粼粼,小巧而恬静,就像一首田园小诗那样静静地绕在青翠的香炉峰下,这倒十分地与范蠡西施隐入江湖的情怀相和谐。一时间,我几乎毫不怀疑这里就是范蠡携西施入湖的隐居之地。庙堂之高,高在何处?江湖之远,远在哪里?难道不是这样一个如画的角落么?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来过赤山岛,唐朝诗圣杜甫作《咏蠡庙》:“相越功成即弃业,五湖风月一舟轻。赤山庙貌崇明哲,千载何人与抗衡。”唐初诗人宋之问在《过洞庭泊赤山蠡庙》中,极写范蠡祠之胜状:“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唐朝著名道士杜光庭在《述异记》中记载:“洞庭湖中有钧洲,昔范蠡乘舟至此,遇风,止钓于洲上,刻石记焉,有一陂,陂中有范蠡鱼,后世就叫鲤鱼。”清嘉庆十二年,溆浦贡员戴安礼登临赤山时,写下了《蠡山残庙怀古》:“五湖踪迹竟浮沤,独有兹山庙尚留。座下藓苔春满地,渚边芦苇月千秋。姑苏几见群麋走,相国旋同野鹜游。辟谷高风堪共仰,丞尝为雪楚平羞。”
    风景是人文的载体,人文则提升着风景的品质。赤山岛、蠡公湖、香炉峰之美,正在于清秀的风景融合浪漫的历史和爱情传奇,给人以充沛的遐想空间。传说未必是真,但传说是一种浪漫的可爱。在如此美妙的环境里,若去怀疑范蠡与西施归隐传说的真实性,恐怕是不合时宜的。真与非真之间,自然具有妙不可言的滋味,何必硬要去捅破那一层呢?正如欣赏蠡公湖香炉峰,最好在这烟雨空之时,似隐还现,似有还无。这样的境界,有点缱绻,有点浪漫,还有难以言说的飘渺。只要人心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不灭,对名利追逐的厌倦、对自由的向往日生夜涨,人们就必然会在天地间,在心里,营造出一块像赤山这样的世外桃源,去迎合和盛载范蠡西施的千古传奇。人因地庇,地因人显,何其幸哉。
    这样想着,好似看到千年前,腰间束着粗布带的范蠡走进湖村,手里提着钓来的两条鲜鱼,兴奋的步履把地上的枯枝踩得咯吱作响。快近茅屋时,看见西施在湖边浣纱、捣衣。西施素颜红腮,螺髻束帕,一副村姑打扮。范蠡仿佛重回几十年前苎萝村溪边,初次邂逅浣纱之西施,那时他们两个,一个壮志凌云,一个貌美沉鱼,他不由得愣住了。那一幕,是范蠡生活的幻像,也是我的历史的幻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