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谒范蠡墓

谒范蠡墓

发布时间:2014-07-14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4-07-14

    因为对范蠡的敬仰,更因为是范蠡的同乡,我利用在山东出差的机会,去肥城拜谒范蠡墓。
    肥城比较出名的有两座山,一座是牛山,乃穆桂英之老巢,穆柯寨所在。另一座就是陶山,是“陶朱公”范蠡归隐的地方。两座山在一个方向,驱车先经过牛山的岔路口,就到达了陶山。
    陶山处在肥城市的湖屯镇,山像一把圈椅围着,只有南门通路,很像古代兵家诱敌的好场所。范蠡辅佐越王卧薪尝胆,打败了吴王,但他深知越王是一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人,于是携家人“浮海而去”,几经迁徙,最后“止于陶”,也就是现在的陶山,经商累资巨万,并终老于此。范蠡去世后,埋在了陶山脚下。后人为纪念他,在墓前修建了“范蠡幽栖寺”。
    此时已近黄昏,晚阳的斜晖将天空渲润成紫红的颜色,幽栖寺大雄宝殿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是金黄肃穆。范蠡墓在幽栖寺后面的山坡上,圆圆的坟冢前立有三块碑石,中间一块刻“陶朱公范蠡之墓”。定定地站在范蠡墓前,一瞬间似觉范蠡墓渐渐高大起来,一种对范蠡的莫名敬畏油然而生。
    范蠡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有贤德的人都把范蠡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元代王昙在《留侯祠》赞曰:“君不见五湖范蠡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还”。
    淡泊名利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懂得淡泊并能做到固守淡泊的人是幸福的、快乐的。相反,不懂得淡泊,整天为自己的得呀、失呀、名呀、利呀斤斤计较、牵肠挂肚、思虑重重的人,只会被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焦躁和烦恼所困扰,永远也不会享受到人生应有的快乐和生活美好的滋味。
    淡泊名利是一种豁达,是一种人生的情怀。是无物欲困于己,无杂念扰于心,以一种平常心为人处世,用坦荡的豪情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雨。
    淡泊名利还是一种理智,是用坚韧的意志迎击人生路上的种种诱惑和阻碍;更是一种成熟,是用微笑面对人生,排除干扰和杂念,昂首阔步地走向成功的道路。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丧气,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才能在物欲横流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紧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抛开一切名缰利索的束缚,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充实、丰富、自由、纯净,古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这个意义。
    关于范蠡,除了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事迹之外,司马迁还在《史记》中讲了一件事:
    范蠡在陶地时,生了个小儿子。小儿子从小生长在富贵之中,养成了花钱如流水的习惯,而范蠡的大儿子小时候受过苦,知道挣钱的艰难。这时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抓了起来。范蠡认为,家里有千金财产的孩子,是不应该在大庭广众面前被处死的。于是就要求他的小儿子,去楚国探视一下,看能不能救出哥哥。
    长子听说了,要求让他去办。范蠡不答应,长子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认为自己无能,就要闹着自杀。范蠡没办法,叹息了一声,只好让长子带了两万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范长子到了楚国,见到庄先生,把父亲的信及两万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信和黄金后对他说:“你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虽穷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范蠡的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他没有听从庄先生的话立刻离开,而是继续留在楚国,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国不利,要他施恩德以避害。楚王听信了庄先生的话,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长子。范长子认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会被释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去见庄先生,想把那些黄金要回来。庄先生见到他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范长子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黄金还给了他。范长子很庆幸这次既救了弟弟,又没有失去黄金。
    庄先生对范蠡长子的所作所为,觉得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对他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完全是为了施恩德,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
    范蠡的长子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除陶朱公外,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早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的。长子不是不爱他的弟弟,而是他太爱金钱了,这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和我一起置家产,深知钱财来之不易,看得重。而小儿子生而富有,不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他会轻易舍弃财物,这一点长子做不到。”
    范蠡虽经丧子之痛,但不悲子丧,这说明他把世上的人情世故看得很透彻,也表现了范蠡非凡的识人眼力,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来源。
    当我离开范蠡墓的时候,天边仅剩几缕夕阳余晖,幽栖寺也已闭门。陶山寂静无声,四野空旷,上车时回望范蠡墓,一种厚重的情愫从心底涌起,渐渐融入傍晚的暮霭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