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红尘有梦笔耕忙

红尘有梦笔耕忙

发布时间:2014-03-21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4-03-21

――记乍曲农民诗人石秀

 

      一

      文学有用吗?

      文学没有用。文学已从“文章经国大业”的目录上撤销下来了,“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文学作为敲门砖的作用已全然丧失了。“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苦读已成为传说,文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一落千丈,已处于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位置了。周围的人们更多的是关心房价的涨落,物价的高低,闲暇时打牌聊天消磨个时间,很少有人呢再为文学为爬格子而伤脑筋了。

      文学有用。文学是盏灯,能照亮你前行的道路;文学是桥梁,架起你通往古今中外的道路;文学也是滋补品,让你在人生的路途中过的有滋有味。青灯黄卷下的醉心阅读,是和许多智者交流心迹,是把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装在自己脑子里发酵酝酿。“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总比一个腹中空空的人强吧!纵情的阅读使你谈吐文雅妙语如珠,痴情的练笔使你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的指引下,我们品味四季,阅读人生,在滚滚红尘中把握住人生的至纯至真,抛名弃利,健脑悦心,修身养性何乐不为?

      二

      偶尔的机会,与文友石秀相识相知。听人说,石秀也爱文学,并且自费出版了几本诗集,辛苦劳作之余总不忘提笔写些东西。又听说,有时有些窘迫,有时连写诗用的纸都舍不得买,只好在年终岁尾收集一些废弃的日历作为练笔之用。颇有些王冕蒙沙作画,或古人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味道,听到这些,我心里有些感动,有些失落,这就是爱好文学人们共同的命运吗?文学就这样让人爱又让人怜吗?

      后来,就托人捎去了一些本子和稿纸,以备他写作之用,本是举手之劳之事,不想他竟那样交心,视我为知己,托人捎来几本诗集。接下来,我们又通了几次电话,时间都很长,彼此之间有了深入的了解。虽未谋面,却心已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中滋味大抵如此吧!

      翻阅石秀先生的诗集,发现他在诗中写人写事,写景状物,选取的材料甚是广泛,或为人立小传,或赞祖国盛景,或针砭时弊写一些真知灼见。每篇内容不多,文字不多,但短小精悍。虽不说字字珠玑,却也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每日在劳作之余,笔耕不辍,数年累月连缀成文成集,竟也成厚厚的一本。想他白日田间扶锄,夜晚秉烛夜读,一手扶锄,一手拿书,挥汗如雨的时侯时时不忘在文字的清凉中歇足,清风白云宿鸟鸣虫,都可入诗入韵,“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说来奇怪,若你在牌场来个小赌,在麻将桌前打的天昏地暗,没有人笑你,那是农人拼命劳作之余的歇息放松,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而若你喜欢文学,闲暇是附庸风雅,则显得不合时宜,会被人讥笑为“圣人球”,暗笑他的迂。仿佛鲁迅笔下穿长衫却又站着喝酒,每每排出六文大钱的孔乙己先生那样,就一个字“迂”。若连家人也冷眼相见,整天指桑骂槐,如此劳心劳力操心费神,写作环境就可谓恶劣。好像在农人眼里,劳作就是粗俗,文学就是高雅,是不相容的。

      石先生也不例外,邻居的嘲笑,爱人的谩骂,使他不堪忍受。但先生从未动摇过写作的念头,二十载如一日的坚守文学阵地不离不弃,如夹缝里的小树历经缺水少养分的贫瘠条件,竟也长成了一棵茁壮的大树。他的一本本诗集,一篇篇文章就是明证,但其中他付出了多少的苦,多少的泪,他的内心有多少的痛,怕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三

      其实,像石先生那样,处于社会的底层却笔耕不辍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为什么那么执着?为什么那么刻苦?着实引人思索,让人回味。如当今中国,打工诗人震动文坛,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与衣食无忧的专业作者们的隔靴搔痒不同的是,这些打工诗人来自底层,对生活的无奈和艰难,有着更深切的感受,他们的心声代表了底层的声音,他们的作品才最有说服力才最能触动人心。他们白天做工,夜晚读书写诗,以顽强的生命力昭示了底层人们不泯的良知和对理想的追求。

      读着他们的作品,走近他们的内心,听着他们用平凡朴实的文字浅酌低唱。忽然一些文字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们也会热泪盈眶乃至潸然泪下。忽然明白为什么在农村在底层会有这么一大群不歇而歌的人们,他们的爱好是多么的合理多么让人需要。他们只是想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来渴望被尊重被承认被关心而不被遗忘。这也许是给众多的爱好文学者一个完美的诠释。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祝愿文友石秀在文学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祝愿所有爱好文学者能好梦能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