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项目带动社会联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
项目带动社会联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5-12-28
金秋时节,在内乡县乍曲乡水沟村有机菊花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采收菊潭贡菊。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科技扶贫和到户增收项目,扶持贫困村群众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林果、花卉等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崔鹏 摄
内乡县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大,耕地面积小,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万人。近年来,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立足县情,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实施好扶贫项目为重点,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扶贫开发事业,不断拓展精准扶贫新途径,加快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2012~2014年,全县先后有28120贫困人口脱贫,28个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子。2012年、2013年,在全省53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县和片区县统一绩效考核中,我县连续两年被评定为A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机制创新为起点,逐步完善齐抓共管的新体系
我县2011年进入秦巴片区特困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扶贫开发放在全县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谋划、部署、推进。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初步健全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使扶贫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举措更加有力、行动更加有效。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四是强化项目监管,严格项目建设“五制”,落实项目管护制度,确保扶贫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二、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大力培育强村富民的新产业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我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产业培育和扶持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内乡实际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围绕我县“十万亩核桃(干果)、十万亩油桃(鲜果)、十万亩茶叶(菊花)、十万亩烟叶”的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和职业农民培养计划等培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品种改良、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培育支柱产业发展。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通过科技扶贫和到户增收项目,扶持群众发展茶叶、菊花、食用菌、蔬菜、黑李、猕猴桃、晚秋黄梨、水稻等产业。三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1年以来,我县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52万元,扶持了牧原食品、华泰粮油、三鑫面业、农丰肥业等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周边群众致富。
三、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目标,持续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一是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相结合。以贫困村“三通两改善”为重点,把修路、架桥、闸坝、挖塘、建水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好,增强贫困村、贫困人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夯实农村发展生产的基础。二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选择在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曹营村建设中心社区,利用易地搬迁项目补贴资金,并配套拆迁补助、危房改造、贴息贷款等惠农资金,鼓励周边5个村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570余户,并大力培育烟叶、劳务等支柱产业,使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三是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使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农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四、以社会联动为方向,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一是加大各级各部门投入。几年来,我们累计投入县乡财政资金达3000余万元、群众自筹资金达6000余万元;教育、卫生、民政、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住建、文化、广电等行业部门投入逐年增加。二是鼓励社会捐助。号召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通过“爱心圆梦”平台,救助贫困子女和贫困大学生;以各种形式,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慰问贫困村和贫困户,几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捐助资金达1.3亿元。三是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组织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包括省里和市直定点帮扶单位,实现了对全县88个贫困村的定点帮扶全覆盖。几年来,各级定点扶贫帮扶单位直接投入425万元,帮助引进各类项目97个、资金6701.7万元。近期,县委研究决定从县直单位抽调43名品德好、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切实担负起扶贫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