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梦萦石头村
梦萦石头村
发布时间:2015-12-23
近年来,老家内乡县乍曲乡吴垭石头村以古朴、清幽的气质,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景观村落,吸引不少游人纷至沓来驻足观赏。作为子孙,我很想写些东西出来,为她加油鼓劲。以下短文,聊以为念。
家乡前面是山,隔去了她与外界的联系,只有一条盘山路来与世界交换信息。家乡后面是山,如一个大的圈椅,将家乡那几十户人家搁置在椅子中央。这群山环抱的世外桃源之地,与世隔绝,相对封闭,先辈们在这里男耕女织,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据老祖坟上的墓碑记载,自清乾隆年间先祖从远处搬迁至此,掐指一算,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而桃源梦到现在也没有苏醒,因为时光似乎在这里静止,岁月在这里凝固。
你也许觉得太神奇了,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我们这里有保存完好的石头房村落。村子的地势中间高两边低,以村子中间的石头牌坊为中轴线,在左右两侧先人们随着地势的起伏,建起了几百间石头房。石头房高低错落,因势赋形,上下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但又形成了一座座独立的院落。有的这家的高台紧接那家的屋檐,但绝无尊卑之分;有的房子屹立于陡峭的石壁之上,历经百年沧桑岿然不动;而通往每家每户的大多是石头台阶,你走进石头巷道里,迷迷糊糊找不到出路,看似山重水复,待你蓦然回首,却又柳暗花明,大有石头迷宫之势。
石头房全部用平板石头砌成,上覆黑瓦内糊黄泥,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加上村子周围树木郁郁葱葱,植被保存完好。有几棵百年老树,粗枝粗干枯藤盘旋缠绕,古色古香原始悠久。漫步石头村,沧桑怀旧之感扑面而来。让久处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城里人,在此恍若隔世,有探奇寻幽之惊喜,有发现出土文物之激动,叽叽喳喳面露喜色,往日疲惫一扫而光。可以说,石头村是祖先留下的一处胜景,一笔人文财富。
你也许奇怪,为什么这里的人不翻盖新房?是的,这里的自然条件太艰苦了。这是一个真实的关于水的故事。大约先祖择此居住时,这里有充足的水源,于是才有这整齐的石头房村落。可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永远都那样缺水。这里每家都有两个大水缸,小瓦罐则更多了。每逢天公作美下起雨来,家家户户都摆起“碗罐阵”。白色的碗,黄色的罐,黑色的大水缸,在房檐下“一”字摆开。雨水顺着布满青苔的瓦片滑落下来,轻轻地敲打在器皿里。这时,幼小的我便坐在青石门墩上,仰着头,痴痴地数着“一滴、两滴……”。姐姐和父母却没有这么悠闲。他们忙着接水,慌乱着、喜悦着,因为一个月的用水有着落了。
水在家乡是倍加珍惜的。譬如两碗清水,先用来淘米洗菜,接着用来洗脸洗脚,澄一澄,又可以喂猪饮牛。雨水用完了,就要到村后的大坑里挑水,坑很大水很浑,最糟糕的是常有羊屎牛粪漂在水面,人们都会咒骂几句,挑起担子便走。倘若大旱,大坑里的水也用完了,就需要到村前村后的石窠里到处找水。石窠里的水早已浑如面汤,散发着异味,用小瓢舀上20分钟,挑回去后,抓一把草木灰撒上,沉淀一个上午,方可饮用。石窠里的水也用完了,就需从山下用牛车拉水,才能用上清水。
往事不堪回首。其实吃水难只是这里艰苦生活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山坡太陡,沟壑太多,使这里的一切都来得那样艰辛。人们无心翻盖新房,于是石头村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随着时光推移,山外已发生巨大变化,而家乡却沧桑依旧。其实山外越喧闹,这里就越幽静,山外的柏油路越宽阔,这里的山路就越漫长,石阶就越陡峭;山外的小楼越漂亮,这里的石头房就越神秘。如出土文物一样,家乡是祖先留下的胜景,古老而原始,仿佛岁月在这里停滞,而这正好可以诱发怀古的幽情。
不要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要说“红尘不向门前惹”,不要说那淡淡的远山如水墨。朋友,你的步履匆匆而过,尽管你不是归人,也不希望你是过客。当你为眼前的景色失声叫好,急于抒情时,也一定会在默默地祷告:这里,一定会随着游人的接踵而至而沐浴起文明发展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