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下)
清代文武官员服饰(下)
发布时间:2015-12-18
清代官员的朝靴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
清代朝珠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每串朝珠为108颗。清朝规定,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五品以上,才可佩戴朝珠。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隔27颗珠子中间加一颗佛头,将108颗朝珠分为四个身子,寓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
官服下端斜向排列的线条称“水脚”。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江牙海水”。海水即海潮,潮与朝同音,表示吉祥绵续、国土永固之意。
官服上还绣有“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纹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各级别官服上。纹样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一种纹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少来表示等级,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有日、月、星辰、山、龙、火等纹饰。
官服不仅反映等级,还反映在对官员的赏罚方面。我们在戏剧舞台和电影电视荧屏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官员如果犯罪,罪情严重的,就要革去顶戴花翎。如果有特殊贡献,皇帝会赏赐花翎或黄马褂作为奖赏。由此,官服在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
另外,还有官员官服之外的一些饰品,如:盘囊、印绶、笏板、腰牌、扳指等。笏板是过去官吏上朝时手中所持的一种工具,用以记录自己的谏言和皇帝的旨意,多以玉或竹子为材质。
官服产生于阶级社会,是古代礼制文化的载体,是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缩影。文武官服饰展览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官署文化和封建礼制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鉴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