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拴马桩由来

拴马桩由来

发布时间:2015-11-16 11月13日南阳日报A5版:文化周刊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5-11-16

       自从人类驯化马,并为人骑乘运输起,拴马桩就必不可少。

       最初没有固定的拴马桩,一棵树,一根木桩子,一块石头,只要能固定马缰绳就可以了。现在在蒙古的呼伦湖中竖立着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石柱,相传为成吉思汗的拴马桩,它可能就是元代拴马桩的雏形。明清两代,石刻的拴马桩已非常普遍。衙门、驿站、民宅、商铺等均立有拴马桩。民国以后,汽车等新的代步工具慢慢替代了骑马出行,拴马桩就逐渐减少了。

       拴马桩为中国古代人民文化艺术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对考古和文化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拴马桩即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拴马桩桩头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约230厘米。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仙翁等。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较精彩的是人骑狮,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