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挖掘牧原现象 解读文化样本

挖掘牧原现象 解读文化样本

发布时间:2015-10-14 10月14日南阳日报A4版:激情跨越十二五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5-10-14

 
 
 
 
 
 
 
 
 
 
 
 

 

       ——南阳作家群纵论秦英林和他引领的牧原

 

       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廖华歌:秦英林是文化的一棵树,他永远是一个远行者,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阳大文化院院长李天岑:秦英林对国家、人民、社会的责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要深入挖掘研究牧原现象。

       著名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秦英林和牧原人不仅是用心养猪,而且更是心系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生活;牧原的猪可赞,养猪的人更是可赞。

 

       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行者:牧原的“内方外正”十分好,不是一般企业能做得出的,秦英林对文化有着深层次的思考,他有思想家的胸怀,做的比责任更高。

       著名作家、市作协副主席殷德杰:(牧原)企业的文化素质和老板的文化素质是相同的,牧原能做这么大,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青年作家水兵:牧原已成为一种现象、一个样本,值得解读;如果我们的企业都能用文化来传承发展,那发展就如日中天了。

       牧原公司董事长秦英林:什么是文化?那就是植根于心灵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省和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社会大众着想的善良。

 

        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是一个景色诱人、充满生机的地方,这是一个催人向上、激人奋进的地方。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全国最大的全自养生猪供应商,中国工业化养猪“航母”,中国养猪协会命名的全国养猪航母企业。近年来以其发展迅猛、文化独特、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大学生纷纷加盟、社会影响广泛等,被业内外盛赞为“牧原现象”和“企业文化样本”。

        国庆前夕,南阳作家群的著名作家们走进牧原创作采风,他们在这里观看着、聆听着、挖掘着、思考着、交流着……

         牧原第17分场,亚洲集约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在那层层的绿野里,在那竞放的花海里,掩映的是一块块条状化的白色建筑。“这哪里是个养殖场,这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西方庄园。”“那白色的建筑,就是猪舍,建设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第12代(猪舍)。”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回应着作家们的感慨。

       从室外走进室内,到二楼,站在观景台上,通过■望窗,再环视眼前的一切,脑海里快速闪现的是雄伟、壮观的字眼,让人不得不惊叹牧原人的杰作是如此的巨著鸿篇。

        牧原故事,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大格局

        打开监控,LED大屏幕让我们瞬间走遍了牧原在南阳现代化的养殖场、饲料厂、有机肥厂、废污处理厂,还有那有机农业基地。

       在大屏幕里,作家们看到了刚产下仔的猪妈妈们,还有那刚刚离开妈妈怀抱的幼猪仔们,以及走进育肥段的壮实的猪青年们。他们仿佛听得见它们在交流的声音,分明能感觉出它们生活在这绿色、敞亮、干净的环境下,享受着牧原大家庭的快乐氛围,幸福感十足。

       “怎么很少见到饲养员呢?”

       “饲养员很少,我们现在的生产效率很高,单说育肥段,一个饲养员一年能饲养出栏猪1万头,再说,供料、喂养、猪粪尿处理都是现代化的,画面里你看到的人自然就很少了。”

       “我们能走进猪舍看看吗?”

       “不行,防疫要求很严,要真正走到它们中间,我们得先消毒。”“哦——来看养猪,却不能见到猪,见到的是养猪人,本身就很有意思,很有价值。”

       “前一段,国家有关部门在南阳暗访环保问题,看没看咱牧原?”

       “无论是暗访、明访,哪次都少不了牧原,牧原现在的环保状况是经得起检验的。目前的环保处理水平已达到世界养殖企业的先进水平,国家养猪协会前不久还下发报告,建议养殖企业复制牧原的环保经验。”秦英林和牧原常务副总曹治年回答着作家们的提问和不解。

       “牧原从22头猪养起,发展到今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之最,牧原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大格局,就是秦总(英林)本人的大格局,它是责任同时也是一种大的格局,有了这种大的格局,牧原才能走到今天。”

       牧原值得挖掘,秦英林值得研究

       23年前,秦英林携妻子钱瑛辞职返乡,从22头猪起步创业,至目前,总资产已超过50亿元,是南阳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

        近年来,牧原紧紧围绕养猪主业开放扩张,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河南、湖北、山东、陕西等省的20多个县市区,企业已拥有员工6000多人,其中大学生员工1500多人。

        “大学生员工就这么多啊!那怎么管理这些‘80后’、‘90后’啊?”作家们有些惊讶。他们问牧原的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秦英林没有回答,而是讲起了企业的文化。

        这里有责任文化、诚信文化、利他文化、价值观文化、财富观文化、感恩文化、师徒文化、拜猪文化、家人文化,愿景文化,等等。置身在这里,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文化氛围。

        “咱牧原人的文化概念是什么?”“文化就是根植于心灵里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省和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社会大众着想的善良。”秦英林回答说,“制度管的是人,而文化滋润的是内心,内心占有的东西,你管不了,也改不了,想管也管不好。”他还给大家讲起了员工中午不喝酒的故事。

       牧原人中午和工作期间不喝酒在行业内是出了名的,在企业所在地是很有影响的,当地的公务员很羡慕牧原人能把中午不喝酒落实在自觉行动上。多年来,无论是在企业内还是在企业外,员工们都会自觉遵守,他们把中午不喝酒当做一种信诺来遵守。前些年,公司机关一名员工回老家中午不慎和家人一起喝了一点酒,回到公司后,越想越不对劲,便主动向公司申请接受“劝退”处理,后被安排到一线锻炼。这是公司唯一一次违反中午不喝酒规定的行为。

       “牧原的发展充满着神奇”,“牧原的发展令人震撼”。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南阳大文化院院长李天岑说:“正是牧原的文化滋润,才得以使牧原强劲发展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牧原值得挖掘,秦英林值得研究,能够把秦英林和企业的精神挖掘出来,是为我们南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贡献,从文化的角度讲也是作贡献;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牧原,多来牧原,认真聆听牧原故事,全面解读牧原经验。”

       秦英林和牧原所做的一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大屏幕里播放的是秦英林在全国企业教导团峰会的演讲,更让作家、学者们思忖良久。

        “任何行业都有潜规则,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了。”秦英林讲着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2001年养猪赔钱时,行业用瘦肉精是潜规则,可秦英林顶着发展的压力和下属的埋怨,用“谁用,开除谁”的坚决,顶住了瘦肉精对牧原的诱惑,“我们养的不是猪,是肉啊,是给我们的爹妈吃的,给我们子女吃的,给天下百姓吃的,我们要讲良心,讲道德……”

       发展艰难时,秦英林1块钱能在口袋里装好几天也舍不得花,但面对国家有政策,可以打包处置、免于偿还自己欠银行的2450万元贷款时,秦英林却有些不解:“欠钱不还,岂有此理?做人要讲诚信,这是国家的钱,是老百姓的钱,是纳税人的钱,如果我们都不还,那中国岂不乱了套了?”秦英林一边忙着四处借钱,一边艰难的发展着,一边还清了2450万贷款,赢得了国内外金融银信部门的广泛信用。

       2009年麦收时节,天公不作美连下阴雨,企业所在地的老百姓小麦发芽,粮食部门无法收购,政府忧,百姓愁。秦英林大义于天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县长立下军令状:“这芽麦,我收,我全收!”秦英林筹措2亿多元、租赁场地,以高于当年市场收购价的价格放开收购农民们的芽麦,而且不论是哪里的农民拉来的芽麦,他都收,让农民们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秦英林说,做企业,不但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要更多地创造价值,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地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李天岑说,百闻不如一见,牧原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步伐走得这么坚实,闪光的东西在于牧原怀揣着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养猪为赚钱,但根本在报答国家,报答社会,回报人民;诚信、责任,是企业的理念,也是企业的精神支柱,牧原从22头猪养起,到目前集约化大规模自养全国第一,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秦英林一连串的故事,都体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没有精神境界,他的企业不可能发展这么快;一个企业家无论挣钱再多,如果境界上不去,只能叫有钱人,不能叫企业家,也不是人民心中的企业家;如果境界上去了,想的是国家、人民和社会,那才叫企业家。秦英林和牧原所做的一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要求。

       秦英林不仅是用心养猪,而且更是心系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生活

       “秦英林不仅是用心养猪,而且更是心系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生活。”

       全国著名散文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说,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演讲时说,当年他在延安梁家河下乡时曾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百姓吃上肉”,过上幸福的生活。秦英林的胸怀,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他们生产的高品质的、安全的放心猪肉;秦英林带领牧原人一路走来,发展耐人寻味。

       周同宾说,秦英林首先是一个企业家,有人格的力量,周围有那么多有能力的人,带起了那么多负责任的员工,这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当代企业家,关键在胸怀、在志向,秦英林的故事折射出的是其超人的人格魅力。

       牧原做的是猪的事业,从古到今,很少有人围绕猪做文章,只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有一句“夕阳芳草见游猪”和齐白石以猪为主题的画。周同宾说,猪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过去可能由于文化思想偏于保守,认为猪可能不干净,所以宣传少,但像牧原的猪是可画的、可赞的,甚至是可亲近的,养猪的人更值得用来创作和弘扬;牧原之所以有自己的《拜猪文》,就是因为猪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默默干事、奉献人类的传统文化,“猪的一生默默无闻,傻乎乎,乐呵呵……最终牺牲的是自己,幸福的是他人,滋润的是人的生命”,这也是牧原人的追求。

        奉献和担当已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秦英林永远是个远行者

       牧原的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已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近年来,秦英林和牧原用于社会扶贫、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捐款累计达1.2亿元,前不久秦英林又出资1500万元,设立了内乡县牧原教育基金。

       著名作家、南阳市文联主席、12届全国人大代表廖华歌说,社会企业家必须有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只有用一流的文化来渗透滋润、用一流的理念来打造的企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搞企业,或者是搞文化,都应该深入探讨秦英林的内心世界,认真解读牧原现象。秦英林不仅把公司做好,而且坚持用一流的文化和世界一流的理念来打造团队和公司,其精神境界、道德品性、智慧力量、文化人格、责任担当、生命价值,以及美好梦想等,让人深受激励,深受感动。

       廖华歌说:“秦英林和他的牧原人永远是远行者,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一道河又一道河,永远没有止境,向着心中梦中的那个目标,向着心中梦中的那个境界,永远在走着,不停地走着,而且每天向着更高的梦境靠近,靠近,再靠近。”

        “李克强前不久回河南视察时要求河南为全国作贡献,说河南是传统农区,如何走好农业工业化道路,要积极探索,加快步伐。”李天岑说,“牧原就是在走农业工业化的路子,而且是中国工业化养猪航母,我们就是要挖掘好牧原,塑造好牧原形象。”

        秦英林有思想家的素质,做的比责任更高

        “今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你(秦英林)本人,虽然你是个养猪的,但我觉得从养猪之初,你就不纯粹是一个养猪的,你有种大胸怀,特别是现在,你既是个养猪的,又有总理的那种胸怀、那种格局,要不,你走不到现在。” 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行者说,“现在年纪大了,我的眼泪很少被引出来,但刚才看那视频时,它竟然把我的眼泪给引出来了,比如你说的内方外正,这个十分好,恐怕也不是一般企业能做出来的,包括你对文化的那种深层次思考,我觉得,你有思想家的那种素质。”

       有作家问,牧原强调内方外正,企业这些年走得顺利吗?

       秦英林回答说:“无论企业发展到哪儿,找政府部门办事,不卑不亢,你一次不办,我二次再去,你二次不办,我三次再去……你真不给办,我就把事放下来……坚决不做‘外圆’的事。”秦英林说:“现在,我们办事容易多了,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社会进步。”

        行者是一名“辣味出了名”的“批评家”,他说,秦英林在奉献和担当上,看似“吃亏”实际“沾光”,而且是“沾了大光”,这就是中国文化。

       “不深入牧原不知道牧原为何能发展得让人瞩目,甚至怀疑过;走进牧原,一听一看,才明白牧原为何能做这么大。”行者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来的,秦英林做的比责任更高。”

        能做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支撑它的是文化

       “牧原能做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支撑它的不是别的东西,是文化。”

       著名作家殷德杰说,企业的文化素质和老板的文化素质是同步的,只有用文化真正武装起来的企业家才是成熟的企业家,只有用文化武装起来的企业才是成熟的企业。

       “秦英林是个成熟的企业家,他是南阳的人才,值得骄傲,透过发展的印记,不难发现其人格的力量。”殷德杰说,有的企业家贷款不还,有的非法集资,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而秦英林欠银行的款,本可打包处置不还,但他毅然决然地还清了,“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修养”。

       南阳大文化院副院长周明军说,“企业要发展,要想走远,靠老板个人的魅力和企业文化,人聚人,靠品质”,牧原的发展靠的是文化,靠的是精神,靠的是自觉。员工不喝酒,在内部不约束上下班,这种自觉,国内少见。

       青年作家水兵说:“文化是永恒的主题,牧原正是抓住了这一根本,做深做活做透了文化这篇大文章。牧原已成为一种现象,并成为南阳、河南,乃至全国行业的一个样本,值得解读。如果我们的企业都能像牧原一样,用文化来传承发展,那我们的发展就如日中天了。”

        秦英林引领的牧原文化已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

       “牧原的发展模式可以复制吗?”

       “可以复制,也难以复制;可以复制的是模式,但难以复制的是文化。”秦英林介绍说,“我们远离总部的分公司的总经理都是由二十几岁、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担任,目前公司仅20多岁到30多岁的中层以上领导就有500多名,同时拥有各类国家级专业人才1000多名。”

       “你对他们放心吗?”

       “用企业文化培养起来的团队,你能不放心吗?牧原的‘80后’、‘90后’和社会上的‘80后’、‘90后’完全不一样,你对他们放心,他们就会尽心;允许他们工作中有失误,但失误公司埋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快速成长,成为牧原大业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

       “一个企业的精神层面决定了它的发展上限,一个优秀员工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企业的精神层面上,因为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一个企业而言,是最强的生命力。”行者说。

  “人是决定的因素,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团队,弘扬的是正能量的精神,带来的是庞大的发展气场,有了这样一支团队,就一定能把发展的事情办好。”廖华歌说,“秦英林是牧原文化的倡导者、先行者,他引领的牧原文化已成为牧原团队用心朝拜的美丽风景,汇聚起企业强大的发展力量,我们期待着牧原早日迈入世界级公司的门槛,我们也相信牧原人的愿望一定会早日实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