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文化,让牧原根深叶茂

文化,让牧原根深叶茂

发布时间:2015-10-09 10月9日南阳日报A8版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5-10-09

       秦英林论文化:什么是文化?那就是植根于心灵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省和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社会大众着想的善良。
       牧原的核心价值观:创造价值,奉献社会;责任来临, 勇于担当;内方外正,推动进步。

5.jpg

 

4.jpg

牧原隆重表彰优秀员工

 

6.jpg

牧原员工宣读拜师文

 

3.jpg

牧原拜猪大典

 

1.jpg

牧原员工参加野营战斗力培训

 

2.jpg

参加牧原国庆晚会的演职员合影留念

 

 

       牧原有个拜师大典,适逢佳日,牧原人就会隆重举行集会,在孔子画像前,举行谢师、拜师仪式,给师傅颁发聘书、佩戴荣誉绶带,传承传统的师徒文化。

       牧原有个养猪节,每逢养猪节,牧原人就会像过年一样,PK技术,PK心灵,用心感恩给他们带来事业平台、给大众生活带来丰盛佳肴的猪们。

       这天,又到了9月10日他们的拜师大典,在《牧原师傅》和《牧原徒弟》的歌曲声中,老师傅们检阅着徒弟的成长,老徒弟们用传统的谢师礼向师傅表达着深深的敬意,新徒弟们则行大礼,把自己的成长托付给师傅。

       这天,又到了他们难忘的6月22日,牧原食品的员工们又沉浸在他们的第10个养猪节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他们在用心品味着一路走过的酸甜苦辣,分享着沉甸甸的幸福和收获,踌躇满志地做着“世界级公司”的美丽梦想。

       23年前的1992年9月,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大学毕业生秦英林携妻子钱瑛告别繁华的城市生活,丢弃了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回到了他的家乡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谋划养猪,期待着让自己的父母、让更多的百姓靠养猪过上好日子。

       22年前的1993年6月22日,22头小猪崽进入他们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小猪场——“那是怎样的猪场啊,那就是一个近乎普通的猪圈啊”,自此,牧原稚嫩的生命,开始了艰难的航程。

       20余年只做一件事,专注养猪。牧原的历史在牧原人的辛勤耕耘下,奇迹般地记录着创业、创造、创新的时代字典,刷新着执着、坚守、成功的美丽风景。他们,不但丰盛了自己,也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因享受着他们生产的高品质猪肉而幸福着、快乐着……

       创造价值,利他利天下。为让牧原基业常青、一代又一代牧原人薪火相传、朝着更高更大的目标前进、越来越多的人吃上牧原人生产的高品质猪肉,他们在每年的教师节这天,举行拜师大典,让新员工行大礼拜师父,“让一代又一代后来人站在我们的肩上,去成就共同的理想”。

       铭记历史,感恩行天下。为了让牧原人记住他们开始养猪的日子,为了让牧原人牢记猪给他们带来的价值和财富,使“创造价值,奉献社会;责任来临,勇于担当;内方外正,推动进步”的牧原文化更加丰厚,从2006年起,他们将每年6月22日定为养猪节开幕的日子,利用三个月的时间,举办各类活动,用来纪念和传承。

       “由起初的22头猪,发展到如今的50多亿元总资产,我们靠的就是能凝聚发展正能量的企业文化。”牧原食品董事长秦英林成竹在胸,“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在于文化,有了传递正能量文化的团队,你的企业不想做大都不行”。

       牧原的企业文化涵盖责任文化、感恩文化、利他文化、师徒文化、勤俭文化、家人文化、愿景文化,等等,他们坚持利用各类载体,使企业文化传承弘扬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以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每年,他们利用夏天这个特殊的季节,结合企业文化学习,举办野营战斗力、团队正能量培训,同时举办拜猪大典、拜师大典等活动。

       拜猪大典,弘扬的是一种感恩文化。秦英林说,不会感恩的人,是最不受尊重的人。他们就是要通过拜猪,让员工感恩猪,因为是猪,让他们从穷困走到了富裕,获得了幸福感。因为猪的一生,是傻乎乎的一生,是乐呵呵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一生,是不求索取的一生,是只求回报的一生,是给人带来幸福的一生,所以,秦英林要让他旗下的员工学习猪身上忘我奉献、利他利天下的品质。

       拜师大典,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师道文化,延续的是牧原倡导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企业价值观,培养的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新生力量,传承的是牧原立志百年的养猪事业。

       牧原企业文化与许许多多的企业文化不同,它完全排除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性、功利性。曾有国内同行老板、世界发展银行的官员、美国和丹麦等世界级行业养猪专家问秦英林“员工应具备的第一位的素质是什么”及“你怎么看待员工对你的忠诚”,秦英林回答的不是“忠诚”,而是“纯正的品性”。他说,如果员工没有纯正的品性,其对老板的忠诚只能给企业发展带来负能量,甚至是灾难。这也难怪国内甚至是世界高端培训机构的专家们对秦英林、对牧原有些“疑惑”和“不解”。他们对秦英林说:“接触了那么多的民营企业家和上市公司的老总,你真的很独特,与众不同;有时也奇怪,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你秦英林到底是如何发展、做大的?!”

        笔者在揣摩,秦英林所说的“纯正的品性”,可能就是牧原文化所追求的极致效果,但它不是建立在企业利益至上的品性,而是包容在“创造价值,奉献社会;责任来临,勇于担当;内方外正,推动进步”的企业文化根本的品性,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先进的纯正的品性。

       秦英林是牧原文化的倡导者、先行者。前些年,在企业二次创业正艰难时,国家有政策,秦英林完全可以申请“打包处置”,免于偿还累计欠银行的2450万元贷款,但他坚决回绝,他说,“做人做企业要讲诚信,这是政府的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纳税人的钱,如果大家都不还,国家岂不乱了套”,便坚持偿还了贷款。当老百姓收获的芽麦无法出售时,秦英林为百姓解难,替政府分忧,筹集2亿多元,租赁场地,以高于市场正常小麦收购标准的价格予以回收,自己却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他说:“地方政府、老百姓支持我们发展企业,百姓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有难时,我们要勇于担当,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企业为收芽麦而‘死’,请在我的坟头立上‘为收芽麦而死’的牌子。”当2001年养猪不赚钱周期来临,使用瘦肉精在同行业是潜规则、可以为企业增加利润时,秦英林说,我们养的不是猪,是肉,是生命,是给我们的父母、孩子吃的,是给天下人吃的,我们要讲良心,“宁可赔钱不赚钱,也绝不使用瘦肉精坑害天下人”……

       无论是发展初期,还是已走到令同行羡慕的当今,秦英林和他领军的牧原始终坚持“三个不争”,即不与员工争薪酬,不与农民争利益,不与政府争条件。也正是这“三个不争”,为牧原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牧原的发展地域已扩展到河南、湖北、山东、陕西的20多个县市区。

       当大多数领导仍在强调“内方外圆,赢得发展”时,牧原一直灌输的是“内方外正,推动进步”。他们倡导的是,牢牢坚守商业道德底线,只为荣誉而战。他们追求的是,用牧原人“纯正的品性”,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拥有“纯正的品性”,推动社会进步。正因如此,牧原才放心地把年采购商品种类10421种、价值20多亿元的大、小原料采购部经理的职位交给了到公司工作时只有二十多岁,而且与公司高层无任何亲缘关系的刘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敢把10多个分公司总经理的位置安排给才到公司几年的孙志强、李亚杰、葛志辉等这些年轻的大学生。这些年轻的经理和总经理说,在我们眼里,只有原则和格局、创造和奉献。

        什么是文化?秦英林说,“那就是植根于心灵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省和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社会大众着想的善良”。

        靠丰厚的企业文化,牧原培养出因“纯正的品性”而无时无刻不在传递正能量的牧原团队,正是这支令人羡慕的团队带动着牧原实现了令人欣慰的产业集聚、规模扩张、创新型发展。目前,公司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专利171项,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国内、国际同行中领先;企业已凸显出标准化生产、环保、全产业链三大平台优势,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充分自动化、智能信息化和零污染排放,食品安全达到了可知可控可追溯。现代化养猪场已发展到40多个,饲料厂已发展到50多个,并新建起一批有机肥厂、无害化处理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花卉基地和肉制品加工厂,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猪居全国第一,拥有全资子公司近20个,已成为南阳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人心向善,事业灿烂。充满正能量的牧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牧原,目前,公司已拥有大学生员工15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近百人。以美国前兽医学会主席莫瑞森教授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也纷纷加盟牧原,带动着牧原培养出了由1000多名在国内同行领先的各类专家级人才组成的技术团队。有一大批国内外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免担保”支持牧原,并有一批业内外企业看好牧原,申请加盟牧原集团,牧原的强劲发展势如破竹、如日中天。

       将自己定位为高品质猪肉生产者的牧原人,在领军人物秦英林的带领下,正按照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国际化管理的国际企业水平,朝着世界级公司的目标,脚踏实地,走向远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