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乍曲乡:凝心聚力抓党建 生态转型促跨越

乍曲乡:凝心聚力抓党建 生态转型促跨越

发布时间:2015-08-12 8月12日南阳日报A4版:亮点聚焦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8-12

     

1.jpg

乡党委书记孟晓(左二)到菊花种植基地与群众交流

2.jpg

乡长王学绪(左三)实地查看菊苗移栽情况(资料照片)

3.jpg

喜获丰收的花农在采摘菊花

4.jpg

福禄山“活力农耕”产业园(资料照片)

5.jpg

永青山生态有机茶基地采茶忙(资料照片)

       甘甜丹江水,一路向北流。位于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汇水区的内乡县乍曲乡,肩负着保水质、护生态的重大使命。乍曲乡党委、政府围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立足生态建设,凝心聚力抓党建,着力产业发展,实现转型跨越,抓生态促转型,抓产业惠民生,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特色化,重点打造“一带两极四区”,使乍曲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科学发展、大步快走、提速提效、崛起腾飞的健康轨道。基层党建由默默无闻跃入全县的先进行列,万亩菊花竞相开放,集药、茶、食、观光、养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景观基地雏形初现。乍曲以靓丽的风姿惊艳亮相。

       转型篇

       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难事看担当。真担当,须在事上见功夫。乍曲乡被列入南水北调水源地涵养区后,确保“一江清水北流”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如何适应南水北调的要求,既保证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又能建设秀美山川?乍曲乡表现出了宁失金山银山也要坚定不移走上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的决心。

       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环境大局观、绿色政绩观,不计条件,不讲代价,痛下决心,铁腕治污。“堵”:即对一类汇水区内的20余家石材加工企业和15家规模以上养殖场无条件关停,从源头上堵住污染源。“疏”:即利用大型重要会议和进村入户工作,宣传水源地核心区水源保护政策,理顺关停业主情绪,确保关停工作无动荡、不反弹。“治”:即围绕生态抓产业,以发展烟叶、茶叶“两叶”经济为主,以林果、苗木花卉为辅,制订烟叶、茶叶、林果、苗木花卉三年发展规划,确保全乡荒山绿化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转”:即以高效循环生态经济示范乡为统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建”:即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从根本上解决危害水源环境的污水和垃圾,变害为利,变废为宝。

       谋划篇

       关停拆除一切超标排污企业,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丘陵乡,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壮士断腕的坚决态度和自信心来自决策者深思熟虑后形成的新的发展思路。什么是乍曲的希望?乡党委书记孟晓说:“严格按照市委书记穆为民提出的‘把大农业做出大特色、把大特色做成大产业、用大产业支撑大发展’的要求,持续走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围绕农业工业化、生态产业化、产业品牌化,转型跨越亮点聚焦,重点打造‘一带两级四区’,将荒山丘陵地带变成金山银山致富带。”

       “一带”即环太山湖水库农游一体观光带;“两极”即依托吴垭石头村、邓窑遗址、石堂山等特色旅游资源,积极招商引资,使旅游产业成为助推乍曲经济发展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两大经济增长极;“四区”即以烟叶、茶叶两叶经济为主,以核桃、苗木花卉种植为辅,形成“东菊中果南烟西茶”的四大现代化特色农业产区。经过一年多的谋篇布局后,孟晓又站在新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打造生态品牌,助力绿色崛起,占领智力高地,赢得品牌话语权,实现富村富民富财政‘三赢’目标。”

       发展篇

       东风借力好扬帆,百舸争流快发展。转型的乍曲,求贤若渴;发展的乍曲,海纳百川。乍曲紧紧抓牢项目建设这个“一号工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环境招商、政策招商、以商招商,共争取政策性资金项目9个,累计投资1.07亿元。争取产业支撑项目4个,拟投资额达24.2亿元。

       围绕“一带”设点布局,让具备潜力的生态项目落户山乡。

       招引投资3.2亿元的南阳神功艾草项目入驻内乡县产业集聚区,现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厂房、占地2700平方米的科研楼和职工楼各一处。在乍曲王井、清泉、庙湾、孙岗等村流转土地1万亩,建设万亩艾草种植基地。该项目建成后年可创收1亿元,解决当地3000余人用工问题,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

       招引投资6亿元的河南省麦田岁月有限公司打造了生态农游一体化观光项目。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一期投资1亿元,沿太山庙水库征地5000亩,利用活力农耕技术,种植油茶树和红粟米,以生态有机油茶籽和红粟米为原料引进先进工艺加工制作福禄山牌茶树油和黄酒,副产品经纳米技术处理后制成福禄山牌可食用粗纤维,拉长产业链条。围绕产业发展建设农耕体验中心,拉动近郊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倍增。二期、三期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计划将“活力农耕”技术推广运用至5万亩,建油茶、粟米、黄酒、邓瓷文化街,形成完整的沿太山湖生态农游一体观光带。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收益2亿元,解决当地3000余人用工问题,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目前,项目已规划设计完毕,项目核心区1000亩的茶树和名贵果树茎粗叶肥、长势良好,项目区内土地正在运用“活力农耕”技术改良活化土壤。北京农林科学院、郑州大学、郑州农业大学在乍曲挂牌,建活力农耕科研基地,为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今年6月份,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澳洲“活力农耕”国际公益培训,来自全国近百名“活力农耕”实践者集聚一堂,现场学习了实际操作的方法和要领。

       河南省民丰农综公司建立的太山湖万亩茶产业基地项目让传统的生态产业得以延续和发展。该基地由民丰公司总投资1.6亿元建设,分三个阶段实施,2013年建设茶园3000亩,2014年建成茶园5000亩,2015年配套茶厂等基础设施。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年产有机茶叶15万公斤,总收入3亿元的目标。从2012年10月份开始建设,现在已完成坡改梯1万亩,修生产路36公里、排灌沟渠36公里、水窖32座、建提灌站2座,已经投资1360万元,建成茶园5000亩。间种五角枫、月季花树、女桢等10万余株,风景树既为茶苗遮阴,其自身价值又实现了茶叶基地经济效益立体几何倍增的目标。该项目建成后年可创收5000万元,解决当地1000余人用工问题,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

       香港亿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拟投资6亿元,建设东升绿苑生态农业基地项目。该项目将通过2年~3年努力,建成集现代生态农业种植深加工和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高效科技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自5月份动工建设以来,一期累计投资1000万元,已顺利流转土地600余亩,建设高标准钢结构蔬菜大棚60余个,每天用工量在80个左右。二期计划种植玫瑰、薰衣草、食用菊花等高效现代农业5000亩,将成为内乡县一处新的采摘观光、休闲娱乐、乡村旅游的好去处。该项目建成后年可创收1亿元,解决当地3000余人用工问题,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

       产业项目落地开花的同时,以吴垭石头村和邓窑遗址为“两极”显示了强大的吸引力,招引着投资者纷至沓来。围绕吴垭石头村明清影视基地项目、旅游景区开发等内容,正在与北京明清影视基地等3家~5家意向企业进一步洽谈,力争项目早日落地。河南中兴博达集团和香港济世嘉豪集团,拟投资10亿元~15亿元,开发创建集宋瓷(邓窑)、道教文化、科考研究、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旅游度假、采摘狩猎等为一体的石堂山区域生态经济开发游览区,乡政府已与投资方达成合作意向,已完成邓窑遗址文物勘探工作,正在做邓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以民生改善为主的“四区”工程硕果累累,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初步形成“东菊中果南烟西茶”的发展格局。招引北京美科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以乍曲东部的王井、清泉、庙湾、孙岗等村为主,辐射带动全乡种植色素万寿菊1万亩打造东部菊花区,配套建设了投资1.2亿元的菊花加工厂,拉长菊花产业链条,目前,菊花长势良好、产销两旺。以红庙观山万亩核桃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红庙、乍曲、白杨等村种植核桃1.6万亩,打造中部核桃区。以魏营、白杨、双堰、陈家营、南庄为重点,落实烟叶面积6000亩,打造南部烟叶区。以宛西农综开发公司、河南民丰公司和南阳天隆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产业龙头,以永青山、葫芦山、九峰山“三山”建设为核心,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标准,种植茶叶1万亩,打造西部茶叶区。九峰山茶厂总投资200万元,占地10亩,建设厂房1200平方米、冷库80平方米,生活区600平方米。并成功注册水源玉叶品牌,为大规模采茶、制茶、售茶打下坚实基础。永青山产的“丹顶一品、伏牛绿芽、永青云雾、古衙雨露”等茶品牌连续五年在河南省名优茶评比中分别荣获金奖和优质奖。

       政策性项目引进成效显著。争取省财政厅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486万元。争取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交通厅吴垭石头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总计3500万元。争取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建设资金2020万元。争取省财政厅教学条件改善项目款1000万元。争取投资600余万元的道路及坝塘建设项目。争取投资187万元的易地搬迁项目。争取投资100余万元的茶叶和核桃发展项目。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累计达到1亿元,位居全县前列。

       民生篇

       乍曲乡党委、政府以撤乡建镇为契机,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作为推进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群众现实需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在村镇建设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486万元,积极对集镇14条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共整修供排水管道480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47盏,粉刷墙体立面3万平方米,统一规范广告牌600米,栽种风景树2000棵,使集镇街道实现了规范和统一。政府投资300万元购买垃圾车4辆、洒水车1辆、封闭式垃圾箱15个、果皮箱15个,等等,全方位完善配套集镇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项目总占地12亩,解决了集镇及周边三个村1万人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确保了南水北调水质达到标准要求成立了集镇管理机构,并配齐配优了垃圾清扫队伍,确保了集镇垃圾日产日清,真正实现了集镇绿、洁、畅、亮、美。乡村两级共同投资100余万元,以魏营、乍曲、红庙三村为重点,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双创”工作。同时开展了河道专项治理活动,对沿线两侧墙体、房屋等建筑立面进行了粉刷、改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等文化融入墙体建设中,粉刷建筑墙体5000平方米,新建特色文化墙360平方米,栽植风景树7000余棵,在魏营村胡楼组修建占地30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乡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在道路建设上。修建乍曲太山湖茶产业6.3公里环线道路和陈营村1公里组道,升级改造乍曲村-水沟-彭营村10.5公里村道和魏营村-彭营村5公里乡道,修建庙湾村、陈营村各2公里道路。全乡70.72公里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荣获全县“通达杯”一等奖。

       在水利设施建设上。争取项目资金82万元,在彭营、双堰、红庙、白杨等村各修建闸坝一座。积极审报投资100余万元的灌渠配套项目。

       基础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空前的任务和挑战,乍曲乡的动力源泉何在?大抓党建,为生态发展夯实基础!乍曲乡党委、政府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夯实基层基础。乡党委、政府制订了村级班子建设一年配齐、两年配强、三年配优的梯次规划,并按照“看得见涨、突出绩效、体现公平”的原则,乡财政每年列支12万元,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极大地调动了村组干部的积极性。现在的村级班子团结务实重干高效,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推动了乍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转型跨越发展。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巩固提高。切实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对党性作风中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进行剖析、立行立改,乡村组干部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全面开展“三亮三评”活动。在乡政府及各村打造便民服务体系,与群众服务面对面、零距离服务;在乡村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 “三亮三评”活动,“三评”群众满意度均在98%以上。

       全面深化“双日活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月5日准时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商讨、规划、总结当前及今后工作;在乡机关、村支两委、村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实现党务政务财务等全公开,至目前,全乡公开各类事项1800多项,形成完善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系。

       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成立了由三名班子成员、一名组织干部、一名纪检干部组成的软、懒、散班子整治工作队,进入双堰、店坊村入户摸底、制订整治工作方案。目前,村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得到提升,发展思路明晰。

       抓好包联共建。实行班子成员分包村、乡直单位挂靠村制度,每位党员干部分包一户贫困户,截至目前,结对帮扶贫困群众253户,协调贷款50多万元。

       孟晓说:“在谋求新突破、实现大发展的关键节点,乍曲乡在内乡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践行‘三严三实’,落实市委‘四句话’精神,凝聚全乡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一带两极四区’建设为主战场,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以开放统领全局,在发展上聚焦、聚力、聚神、聚效,形成讲团结重干事、讲敬畏守规矩、讲忠诚勇担当、讲落实求实效的从政环境,努力开创乍曲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2

        统筹:孟 晓 王学绪 王书欣
        撰文:玉 芳 李 丽 贾 玲
        摄影:周建玉 崔 鹏 张建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