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视宛梆如生命的李爷走了
视宛梆如生命的李爷走了
发布时间:2015-07-24
他最大愿望是让宛梆传承下去 商报曾报道过“一声四百年”的宛梆 如今,李爷的愿望实现了吗?
当年学宛梆的孩子,现在如何了(资料图)
河南商报记者 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
首席记者 李肖肖
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针对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
这对于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肖新朝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么多年,他们像呵护“独苗”一样,扶持着宛梆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宛梆的日子比以前好过了
2010年,河南商报曾以《宛梆,一声四百年》为题,报道了宛梆仅存的一个剧团的生活。在媒体和政府的关注下,从那时候起,他们的日子开始渐渐好过一些了。
2010年,在原来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剧团的退休艺人。
肖新朝说,有了这个学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剧团“后继无人”的问题。目前有在校生30多个,毕业生20多个,在这里上学的,都是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的孩子,因为学宛梆太苦,条件稍好的家庭都不会把孩子送来,但最起码有了固定的学校,把传承宛梆这一项工作走向了正规化。
与此同时,这两年,他们还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资金1260万元,内乡县每年还购买300场戏,基本上能满足生活所需。
艰苦卓绝 保留“天下第一团”
内乡宛梆,向来有“天下第一团”之称,这里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这个剧种就剩下这一个团,二是该团数次在戏剧大赛中拿过金奖。
宛梆起于明末清初,鼎盛时期,南阳、信阳、商洛、襄樊一带都有宛梆戏班,随着后来曲剧和豫剧的繁荣,这个剧种日渐衰落,现在只剩这一家专业表演团体。
虽然独此一家,但宛梆在南阳一带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十里八乡有庙会或者红白喜事,都会请他们去唱几天大戏。
因此,宛梆剧团的演员工作量非常大,往往一出门就是几个月,演出辛苦,报酬却很低,就是现在,生活水平也不高,平均一个队三四十个人,每个队一年300多场演出,“一年到头都在外漂泊,每个月也就2000元。”这么艰苦的条件,他们还努力去演,靠的就是对宛梆的热爱和骨子里那份血脉传承的责任感。
【记者手记】
视宛梆如生命的老人走了
昨天,我联系到肖新朝,希望打听一下李建海老师的消息,他告诉我,5月31日,75岁的李建海去世了。
我心里很难过。5年前采访时,他还带着一群孩子,在寒冷的冬日清晨,挤在一辆大车里去演出。孩子都喊他“李爷”,他对那些孩子,也像爷爷一样。
这是一个视宛梆如生命的老人。
那应该是宛梆最艰难的时期,没钱,孩子们演出一天,主角挣8元,配角挣4元;没人,剧团的传承成了大问题。
李建海唱了一辈子宛梆,最大的愿望是把学戏的孩子们都留下来,多带几年,将来办个宛梆青年剧团。所幸,在他有生之年,看到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看到宛梆以比过去更好的姿态在成长。
肖新朝说,李建海去世时,宛梆剧团的成员都去了,为他唱了3天大戏。
愿李老师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