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内乡新闻》是这样诞生的 谨以此文献给我县的新闻工作者
《内乡新闻》是这样诞生的 谨以此文献给我县的新闻工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05
1,11月4日早上不到8点,马海苗就拎着摄像机准备下楼,她今天的采访任务是到县衙参加菊花摄影比赛的颁奖仪式。活动原本是9点才开始,但长期以来,记者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提前30分钟到达现场,熟悉环境,思考出拍摄规划,提前摄制好相关素材(空镜头)。马海苗今天外出的还算晚,这天的采访任务很多,谢兵、王勇、郭克燕、王双等10多名记者早已在赶赴现场的路上。
2,9点20分,马海苗在拍摄现场。
3、活动比较简单,不到10点就结束了,马海苗马不停蹄的赶到台上,首先把拍摄的素材下载好,把稿子写好交给值班编辑。天气预报说,明天就要变天了,所以她下午还要趁着好天气到王店拍摄《魅力乡镇》专题。在电视台,一名记者一天采访2次以上是家常便饭。
4、这天的值班文字编辑是杨琦,在偌大的新闻中心办公室,只有杨琦一个人在静静的编稿。好的记者可不一定能当个好编辑,而好编辑距离好记者还有很大距离。为了提升编辑记者的整体素质,电视台采取的是编辑记者轮岗制度。
5、每天的稿件要通过四道关。一是值班编辑把稿件编好,交给新闻部主任王勇;二是王勇审阅后交给台长王明新,三是在台长审阅签字后交给主抓副局长贾宇把关;四是副局长审阅完毕签字后交给播音部。中午下班前,贾宇、王明新、王勇、杨琦在共同讨论稿子。
6、播音员袁赞在简陋化妆室往脸上抹粉,进行简单的化妆。
如果说记者是幕后英雄的话,播音员则是电视台的脸面。内乡电视台人才缺乏,记者只是够应付日常的官方新闻采访,但最缺的还是播音员。几年来,男播音员只有龚震一人在苦苦支撑,以前还有3名女播音员,但都被上级台选拔走了。没办法就临时从其他岗位上选调袁赞担任。袁赞有着很不错的普通话功底,形象也好,很快就承担起了播音重任。就这样,二人玩起来二人转。龚震作为全县第四批下派村第一支部书记,被下派到大桥乡,这天,龚震到村里去忙乎了,只剩下袁赞一个人唱独角戏。
7,袁赞在录音。
播音员拿到稿子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背稿,做到领会稿件的真实思想、内容重点,而且要达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声音圆润,不能读错一个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8,袁赞在聚光灯下专心录制片头。
大家对播音室一定感到十分的神秘吧,这就是“神秘”的内乡电视台播音室。没办法,对于欠外债2000多万的广电局来说,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从摄像机到编辑机,从播音室到发射机房,在全市都是“倒茶”模范,但他们不缺的是艰苦创业的信念和勇于担当的忠诚,长期以来,内乡县的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在全市可是“顶呱呱”。
9、刘丹、李利在制作电视新闻。
袁赞录好音,对于一条电视新闻来说,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工序,还有精细的制作。制作人员要根据稿子内容,挑选冲击力强、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画面。这个工作相当繁琐,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样,画面和配音才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10、评审小组在审看新闻。
对于要播出的每一期节目,都要经过副局长、台长、主任、编辑的层层把关,七八个人瞪着眼睛竖着耳朵,鱼肉里面挑骨头,确保没有任何纰漏。在很多时候,只有到了最后的审看节目环节,才能发现比如领导名字排列错误、配音不准、画面不合适等等千奇百怪的错误,发现后立即更正。
在审看节目时,凡是在台上的记者也都自觉参加,这是一个很好地取长补短的机会。刘辰午、孔明两位年轻记者参加了今天的审看。这天的新闻除了几个画面有点问题外,整体很好。
节目修改完毕后,已经是6点半了,传到机房,按照规定的时间播出,亲爱的你就能看到最新的《内乡新闻》了。
11、夜里9点半,外宣部主任谢兵扛着设备回到了台上,至此,今天所有外出采访的记者都安全归岗。披星戴月对于记者来说是经常的。
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这群年轻人,没有花前月下,没有高额的工资福利,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奉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