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菊潭文学

菊潭文学

趣赏端午妙联

趣赏端午妙联

发布时间:2015-06-19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6-19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而粽子对联则为联苑中的一朵奇葩。现采撷一些与端午有关的佳联妙对,与大家共赏。

 相传,端午时节正是春夏之交,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明太祖朱元璋龙心大悦,吩咐设宴款待群大臣。

     朱元璋尽管没有正规上学,但是他聪明过人,经过多年的磨练,已然成了精通文笔,才思敏捷的皇帝。酒过三巡后,他兴致大发。就以端午为题,出了上联:

 “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

 此联前2句词首分别为端和午,第3句又合为端午。构思巧妙,独出匠心。

    此上联一出,满座文武大臣,摇头晃耳,很长时间无人以对。朱元璋不由怒气上升,这么多的人居然都是蠢材,怎么不恼火?他随即下令:每隔一个时辰,如果无人对出下联,每一桌杀一人。圣旨如山,决无轻饶。

    宰相李善长见此情况,诚惶诚恐的上奏:皇上上联巧妙绝伦,臣苦苦思索,以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前2句词首分别为春和秋,第3句合为春秋。此下联煞费苦心,以科场取士迎取朱元璋的欢心,果然朱元璋细细品味后,龙颜大开。就这么一场大祸得以躲过。

    其实李善长胸中早已有下联,但是他不能过早的出对,以免朱元璋对他才气的妒忌。伴君如伴虎啊!

 有一年端午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随口应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相传,古时一位姓陈的才子,常与一位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一次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陈的才子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有一年端午节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粽子。这上联连用三个字,加之有个字含有贬意。李调元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拦,说: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春米做成的,如果对不上,还是别吃。李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字字对仗工稳,且用字报了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语出不恭,两人相视而笑,各自更换一字云: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春糍耙。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
  清末民初,有一年,广东高扩墟举行扒龙船比赛,河边照例搭台唱戏,热闹空前。有人请来当地文学家何淡如撰写楹联助兴,只见他挥笔如飞,一口气写下九个字,每写一个字,旁边围观热闹的人就跟着高声读一个字。写到第十个字时,何淡如笑着问围观的人们:扒够了没有?大家应道:扒够了!何淡如继续写道:扒到龙门三级浪。大家正喝彩间,只见何淡如挥笔疾书,又写出九个字,然后又写道:唱出仙姬七姐词。人们定睛再看时,只见这副妙联为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这一奇特的联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水中赛龙舟和台上唱戏的动人情景,众人看了,无不称绝妙。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描述端午节的对联,联云: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端午节这天民间有包粽子、悬菖蒲、赛龙舟等活动,中午时分,户户过节,家家热闹。上联正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立春以后,春回大地,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下联正描述了民间此时游春的情景。同时,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兴趣盎然。

 据传从前一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在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应试都顺利通过,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乍看此联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君子不以言举人之句,这里隐去了举人。此联的意思是: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这些妙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好的对联有着“诗中之诗”的美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