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十诫之七――戒“庸”
十诫之七――戒“庸”
发布时间:2015-02-12
――干部作风“十戒”谈之七
“庸”是平凡没有作为的代名词,也是干部作风建设中的“暗伤”,平日被太平景象掩盖,一旦爆发,损失将无法估量。
“庸”作为干部身上的一种病,其症状主要有十种:
――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精神不振,暮气沉沉,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手抓一把泥,脚踩西瓜皮,能和稀泥和稀泥,滑到哪里算哪里”。工作上拈轻怕重,敷衍塞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能力和素质不强。抓工作没有思路,没有章法,没有举措,面对同一项政策,同一份文件,别人解读出的是机遇和出路,自己看到的是困难和问题。
――工作标准不高。信奉“事业无所谓,活得别太累”的混世哲学,甘当“太平官”、“平庸官”,不懂的问题不愿问,不会做的事情不愿学,讲话靠秘书,汇报照稿念,多少出了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沾沾自喜,看摊守业,胸无大志。
――工作推进不力。不深入基层一线,不靠前指挥,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位,在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工作推进中,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
――创新能力不强。只做保险事,不探新路子。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凭经验办事,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遇到突发性事件,手足无措,应对失误,造成工作被动甚至重大损失。不能有效解决本地区本单位在机关作风、行政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不强,局部利益和团体利益至上,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利的就执行,无利的就不执行,影响整体工作。
――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工作中急功近利,编报虚假数据、虚假成绩,欺骗上级和群众,骗取荣誉或者逃避责任,对管辖范围内的行政不作为问题失察失管,瞒案不报,压案不查。
――为民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的权力从哪里来,对工作不调查、不研究,拍脑袋决策。对基层和群众态度生硬,故意刁难,甚至吃拿卡要,对投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工作业绩平庸。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多年工作平平,没有特色亮点,在本地区、本单位绩效考核和年度考评中经常处于末位。
――重权轻责,怕担风险。只想做官,不想做事,回避矛盾,争功诿过,庸碌无为,畏首畏尾,“怕”字当头,患得患失,歪风邪气不敢管,难事硬事不敢抓,影响整体工作部署和工作进度。
凡此种种,皆是一个“庸”字在作怪。对此类庸官,群众说他们是“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如果庸官大行其道,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导致都不想事、怕干事、干不成事,甚至会坏了大事。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而不知理”,庸官尽管不贪半文钱,也不过是一个“坐糜廪粟而不知耻”的仓鼠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庸与贪乃一丘之貉。
因此,要戒“庸”,就需要拿出治贪的勇气,用“察”、“评”、“治”等手段,同一切庸官作最坚决的战斗。所谓“察”,就是要建立平时考察干部制度。要根据每个干部所处的不同岗位,建立相应的干部政绩记实档案,由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适时点评,记录在案,防止年终考核时的政绩“大锅饭”,杜绝庸官在述职述廉时绸子缎子尽往自己身上揽的现象。所谓“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评价体系。按照中央关于健全和完善干部考察、评价、监督、激励等科学机制的有关要求,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要把组织部门评测与群众评测相结合,上级领导点评与“两代表一委员”评价相结合,全方位了解掌握干部的德才素质,最终让庸官无处遁身。所谓“治”,就是要痛下决心,治理目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能上不能下的不良现象,敢于把“庸”拉下马。要建立庸官退出机制,切实有效地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动用组织手段,视其情节予以处理,对碌碌无为、不能胜任现职的该挪位的挪位,该改非的改非,让工作平庸者有压力,坐不住,不再平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