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十诫之六――戒“懒”

十诫之六――戒“懒”

发布时间:2015-02-12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12

   干部作风“十戒”谈之六

      好的精神状态从来都是与“勤”相连,与“懒”相悖的。“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宋人邵雍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我们都不陌生。可以说,一个“勤”字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财富。凿壁偷光、断齑画粥、悬梁刺股等历史故事,无不说明了勤奋对于事业成功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个好的精神状态,就必须戒“懒”尚“勤”。 

  “懒”的表现主要有三种:

  一是“懒学”。有的领导干部在学习时坐不住、学不进、定不了神,一提到学习就头疼。他们热衷于应酬,忙碌于事务,学习只停留在口头上;有的领导干部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不是把业余时间花在学习上,而是泡在酒桌饭场里,玩在牌桌赌场上,耗在电脑游戏中;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学了,但学风不正,学习不是为了运用正确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改造自己,而是为了装点门面。

  二是“懒思”。“懒思”就是思想懒惰。只认“本本”,满足于说“现话、空话”,习惯于当“传达室”,只唯上,不唯实,照抄照搬,照本宣科;只干不“思”,即使干了几十年,也是满脑子“半成品”,不能结合实际,缺乏创新精神,没有真知灼见;只听不“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奉行“领导说啥我说啥”;只学不“钻”,看似“认真”读书看报,实则是“读书看皮,读报看题”,蜻蜓点水,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不愿联系实际做深入思考。一句话,就是无所用心,饱食终日。

  三是“懒政”。“懒政”就是“行政不作为”,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懒政”,在日常生活中并非鲜见。那种推诿拖延的作风,那种应付哄骗的作风,那种失职渎职的作风,那种遇到问题层层下放的作风,那种“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衙门作风,那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作风,那种图方便、图省事,简单粗糙的作风,那种“不挨鞭子不过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作风,统统都属于“懒政”。 

  干部的“懒”危害甚大。懒惰习气一旦渗透进工作生活,必将蚕食和毁灭干部的激情和美德,消磨干部锋芒的才智,能人亦会变庸人。“懒学”,就不能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不能跟上“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的时代步伐,就不会有开拓创新的远见卓识。“懒思”,就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其内部的必然联系,就不能在丰富的实践中概括、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就不能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的人即使整天忙于工作,实质上却是目光短浅的事务主义者。“懒政”,就不能做到“办事提速提效,服务创质创优”。不仅损害了群众的正当权益,还会损害“政府信用”,其结果既贻误事业,损害形象,又败坏党风,失去民心。面对日益繁重的发展和建设任务,我们懒不得,懒不起,不能懒。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戒“懒”,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从思想上清除“懒”的根源,使各级领导干部明白,“懒学”无以成才,“懒思”难以成业,“懒政”愧对人民重托,从而做到学而不厌,思而不罔,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另一方面,要健全机制,从制度上抑制“懒”的欲念。不仅要大力倡导“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还要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既要看其是否善政,也要看其是否勤政,不断激发其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戒“懒”虽非一日之功,但要从现在做起;虽非一人之力,但需从自身做起。把懒的毛病改掉了,大家都能做到勤学、勤思、勤政,才能真正提升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