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我们的非遗 共同的守护
我们的非遗 共同的守护
发布时间:2016-11-11
从南阳三弦书、内乡宛梆,到镇平玉雕、方城石猴、桐柏皮影……这些代表着南阳记忆与文化品位的非遗项目,在南阳大地植入了坚守的深情。
本期我们将通过对非遗发展现状的深入报道,展现活色生香、生生不息的非遗文化,希望藉此为非遗保护发展赢得更多关注。
融入生活才能“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答案应该是根植民众,融入生活。
传承人是非遗的传承主体,人民群众是非遗的保护主体,许多非遗项目是在历史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而让非遗融入我们的生活,是其保持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南阳非遗是精彩纷呈的,更是活力四射的。经过近年来政府对非遗项目的强力扶持,一些濒危非遗项目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也大大提高,但资金匮乏、后继乏人仍然是目前的突出难题。
在全国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之下,我市当以此为契机,对南阳非遗从戏曲、曲艺到工艺、传说,进一步整合发掘,精心包装,创新形式,推向市场。如国家级非遗镇平玉雕、省级非遗南阳烙画,标准化生产、大师化创作、品牌化经营,成就非遗产品市场化,不仅增强了自身的传承发展能力,还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良性发展。
当然,非遗从最初的自然状态,到政府统筹引导,再到市场推进,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原始到现代、从纷乱到规范、从萎缩到繁荣的漫长过程,我们拭目以待。4
立冬时节,南阳曲艺界迎来喜讯:市说唱团演员姬玉香摘得第六届河南省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作为国家级非遗南阳三弦书代表性传承人,凭着三弦书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无悔付出,姬玉香已三次捧得该奖。
无论顺境逆境,都在自己热爱的非遗项目中默默耕耘。正是有了以姬玉香为代表的最坚强的守护者,有了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南阳的非遗项目才能枝繁叶茂,人才辈出。
非遗大市之前世今生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凝聚了先辈集体智慧的优秀文化。
根据市文广新局的统计,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省级非遗项目35个、市级非遗项目140个(包含共有项目是179个)、县区级非遗项目901个。
近年来,全市非遗普查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9万多条,调查项目1.6万多个。经过归类,整理出10多个大项,包括语言文字类、民间文学类、民间美术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曲类、曲艺类、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间习俗类、民间信仰类、民间知识类、传统医药类。其中语言文字类项目1000多个,民间文学类项目6500多个, 民间习俗类项目1900多个,传统医药类项目2000多个,其他每一类也都有几百个项目,非遗发掘潜力巨大。以曲艺为例,除了已经申请为国家级非遗的大调曲、三弦书、内乡宛梆、板头曲、西坪民歌等外,还有大量曲艺、戏曲、民歌在民间传唱。
非遗项目之起死回生
如何才能保护传承好濒危非遗项目,使它们不被历史和时间所淘汰?文化界人士正在探索——
作为地方非遗挖掘的重要力量,各县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正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围绕非遗的挖掘整理做好文章。
一种曲艺形式的消亡,有多种原因,最直接的就是会唱的艺人都不在了。淅川的非遗项目蛤蟆嗡、丹江号子就经历了一个失而复得的过程。
蛤蟆嗡是淅川、西峡的独特曲种,是由过去民歌演变而来的。唱的时候有“咯哇咯哇”类似蛤蟆叫的过门。而蛤蟆嗡除了是一种曲艺,还是一种乐器,发声嗡嗡作响,酷似蛙鸣。在蛤蟆嗡失传多年后,根据淅川县文化馆的整理成果,淅川县曲剧团凭着仅剩的一把蛤蟆嗡乐器,重新恢复了几乎停演半世纪的蛤蟆嗡。
丹江号子是濒临灭绝的地方民歌,上世纪80年代丹江号子曾被整理过,配有词曲。而目前,唯一在世唱过号子的老船工已经80多岁了。淅川县文化部门从郑州请回关注该非遗项目多年的作曲家,老船工唱,作曲家记,又通过整理再创作,形成了丹江号子的完整词曲,使丹江号子这一原生态民乐重新绽放光芒,近年来,这一中原地区的船工号子多次以舞台艺术形式进行展现。
非遗发展之活态传承
非遗保护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南阳师范学院坚持的项目,该学院师生在寒暑假奔赴南阳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宣传保护活动。今年,在南阳烙画厂,社旗赊店镇瓷器街的赊店年画店、烙葫芦店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继承行列中去。” 他们有着共同的期待。
政府部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也正在加速进行。戏曲进校园的方案,正以戏曲表演、专家讲堂等多种形式全面铺开。南阳曲剧、内乡宛梆、社旗越调等非遗项目正普及给在校生,活动在学生中也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我市成立南阳艺校、南阳宛梆艺校非遗传承基地。自2012年起,南阳师院每年都会举办“南阳大调曲艺术节”,以原生态的地方曲艺感染年轻一代的老师学生。从音乐会、非遗展演到非遗教学论坛,在长期耳濡目染影响下,喜爱大调曲、板头曲的人越来越多,实现名副其实的“活性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