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内乡县衙谁建造(下)
内乡县衙谁建造(下)
发布时间:2016-11-04
章炳焘所营建的内乡县衙,青砖灰瓦,既不见斗拱,也不见重檐歇山,有人说炳焘是不是有点小家子气了,这话可就错怪章知县了!旧时,对各级衙门建筑都是有严格规制的,实际上,章所营建的县衙,在规制上还真大胆的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按规制,县衙大堂、二堂是不得面阔五间的,可章炳焘将大堂、二堂均建为面阔五间,为了不僭越规制,又在大堂、二堂的两侧稍间与次间各加了一道山墙,远看为五近看实三,即称之为“明三暗五”。大堂、二堂作为公堂使用只有三间不越规制,处理得十分得体,合理。这在建筑艺术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创新吧!三堂是知县接待客人商议政事的地方,故而就不顾及规制而开间为五了。至于说县衙首部建筑——宣化坊,为什么是斗拱歇山庑殿式建筑,且显得如此富丽堂皇呢?这就基于它是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特殊功能了。说到县衙建筑的彩绘,那就另当别论,是后人为之,扯不到章炳焘僭越规制上。
章炳焘早年是朝廷工部吏员,精于建筑设计,他失意于朝廷,颠沛于河南,但宦海风浪未能使他折服消沉,他眷恋旧艺而不忘本色。在内乡勉力治县的同时,最终还是把他自己的一技之长有效地融汇到时下所说的为国为民的公务中去了,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得一见的历史标本,章炳焘当是生也无悔死也无憾了吧。
章炳焘在内乡为政九年,志书上有较公正的评价,民间传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心声。民国《内乡县志》载章炳焘“冬设粥厂以赡贫困;倡办区田以重农桑、招募捕盗以缉奸宄,扩张节孝祠以励阃范。且秋涝而备渡船,丰稔而积仓谷,附城而增义塾,种种善政,绰然有古循良风,惟行刑过严,堂讯时往往一笞数千,甚而有立毙杖下者,揆之人道主义未免有憾”。志书上所列其种种善政,无从细考,是否有溢美之词,不得而知。民国《内乡县志》在将章与对调来内乡任知县的史悠履之为政比较后曰:“有仁心,无仁政;是好人,非好官”。当然,我们也不能依次而定章炳焘是好官,是清官;对其当官为政之评说还真应加以澄清。
近年来,随着内乡县衙知名度的提高,章炳焘的身世也引起了有关研究人员的重视。经多方核查,追踪刨根,终于在《中州同官录》和《大清缙绅全书》等书中发现章炳焘乃为捐纳银子之官。随之应运而生的是章炳焘在内乡为官时,司法审判采纳的是“赢捐输罚”大肆敛取钱财:此为贪官一个也!对此说法,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作以回应,说章炳焘卸任后,客居开封,穷困潦倒,无银糊口以卖字为生。内乡民众闻之,自动捐款资助章炳焘度日,且留下这样一个民谣:“世上有水就有山,人间有民就有官,百姓心中有杆秤,捐款资助章县令”。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那是对他人而言,与章炳焘无关。
据史料载,章炳焘调离内乡县后,曾先后任中牟,临颍知县,为政无大的建树,民国初病故于开封,葬于城东。
纵观历史沧桑,追溯盛衰之根源,给人以很多很深的启迪和借鉴。七百年来,内乡县衙的居官为政者们走马灯般的变换,你方下场我登场,惊堂木拍的震天响,真正为后人所铭记的有几个。最公正,最无私的是时间,不会因人而废衙,章炳焘是人们应记住的一个清代知县。
